甘孜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賀先棗 鄧明前 倪云芳
瀘定縣情概況
瀘定縣地處北緯29°28'~30°6',,東經101°49'~102°27'之間,,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是川西高原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東以邛崍山系的馬鞍山支脈二郎山與天全為界,,以野牛山與滎經縣為界,以飛越嶺與漢源縣為界,;南以扁羅崗,、猛虎崗、兩叉河與石棉縣為界,;西以大雪山系的海子山雅家埂,、貢嘎山與康定縣為界;北以瓦斯溝與冷竹關之間大巖口與康定縣為界,,東北與康定魚通,、姑咱等地相鄰。
大渡河由北向南貫穿瀘定全境,,將瀘定縣分為東西兩部分??h境內最高峰為大雪山脈主峰貢嘎山,。全縣地形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東西最寬49.9公里,,南北最長69.2公里。地勢使然,,瀘定縣是進藏出川的咽喉要道,,是甘孜州的“東大門”。全縣轄4鎮(zhèn)8鄉(xiāng),,縣治瀘橋鎮(zhèn),,建制縣時以橋取縣名,因瀘定橋而得名,??h城所在地海拔1321米,距甘孜州府康定49公里,,距省會成都280公里,。
瀘定地名出現(xiàn)雖晚,,早在周、秦,、漢時代,,瀘定及其周邊地在史料中被稱“笮國”,是一個開發(fā)較早的以農為主的亦農亦牧地區(qū),?!绑小保疽鉃橛弥駰l,、竹索建造的“溜索橋”,,是那個時代大渡河流域特有的事物,也是一種文明開發(fā)程度的象征事物,。漢武帝“開笮地”,,曾設“笮都”,兩漢,、兩晉,、南北朝時期也曾設包括瀘定在內的地域為“牦牛縣”,。唐代設嘉良縣(今嘉靖河壩),、后稱大渡縣、改屬黎州,。唐代統(tǒng)一廢縣后,,瀘定境內曾設置羈縻州管理。曾屬雅州管轄有東嘉良州(今冷磧),、西嘉良州(今嘉慶河壩),、當馬州(今岔道)、羅巖州(今嵐安鄉(xiāng)),;屬黎州管轄的有河東州(今冷磧鎮(zhèn)),、大渡州(今沈村)、葉(野)川州(今灣東,、磨西以下地區(qū)),,并一直保持到宋代。
盡管歷代朝庭在大渡河以東設置縣,、或眾多羈縻州,,其中最強大的部落,俗稱“三王部落”卻一直實際管理,、統(tǒng)轄這片區(qū)域,,即,天全的楊王,,漢源的郝王,,駐牧沈村的劉王(今瀘定沈村“白馬墳”即劉王墓),。三王之下又有許多小土司。元朝時在烹壩境內設長河西營軍萬戶府,,河東地區(qū)隸屬天全六番招討司,,河西地區(qū)隸屬長河西魚通寧遠宣慰司。明代復設三土司,,即:沈邊長官司,,轄佛耳巖以下河東地區(qū)至新興、磨西,、德威等地,,以扯索壩觀音巖為界;冷邊長官司,,轄佛耳巖以上至嵐安河東地區(qū),;長河西千戶所轄河西地區(qū),從扯索壩觀音巖至康定,。
清初,,改沈邊隸屬清溪縣(今漢源縣),改冷邊隸屬天全州(今天全縣),,長河西千戶所為青海和碩特部打箭爐營官兼并,。到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四川巡撫奏請在大渡河畔叫做“安樂”(系藏語“阿壟”音譯,其意為“河谷”或“山溝”)的地方修建鐵索橋,。橋建成后,,康熙皇帝賜名此橋為“瀘定橋”?!盀o”,,原指大渡河(請準許修建鐵索橋的奏折亦稱大渡河為瀘河)?!岸ā保硎驹谄蕉ā拔鳛o”之亂后,,指瀘河一帶已安定,。瀘定鐵索橋建成,設巡檢司管理該橋以及烹壩,、沈村兩驛站,。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再建縣,沈邊土司和化林營汛防地改為化林縣,,冷邊和咱里土司地以橋名定縣名,,正式改為瀘定縣。到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改化林縣為縣佐,,瀘定成為單一縣治,。1950年3月22日瀘定解放,,11月,西康省藏族自治區(qū)政府成立,,劃瀘定為其屬,。1955年10月,西康省撤銷,,瀘定縣被四川省劃歸四川省雅安地區(qū)管轄,,1957年1月,瀘定縣轉劃甘孜藏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