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07月07日
◎羅德強
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文化遺產,,主要指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它曾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在歷史悠久,、地理位置優(yōu)越的瀘定縣,不僅擁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也擁有眾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已成功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嵐安鍋莊》,,就是瀘定縣極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一、瀘定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近年來,,瀘定縣委,、縣政府組織力量對全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初步調研,在調研的基礎上進行普查,、評定,,挖掘,、搶救了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截至目前,全縣非遺項目共計23個,,其中,已申報成功的非遺項目9項(省級1個,、州級7個,、縣級1個);已開展前期挖掘,、收集,、整理資料項目14項;共拍攝非遺申報片18個,,收集整理1100余首瀘定山歌,,出版《瀘定山歌民歌集》、范述方個人專著《肝膽病治療保健撮要》《貢嘎藥物拾奇》《貢嘎山藥物臨床治療拾奇》,。
1.《嵐安鍋莊》的傳承與發(fā)展
嵐安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稱羅巖、巖州、昂州,,開拓于新石器時代,,發(fā)展于漢代,成熟于唐代,?!秿拱插伹f》歷史久遠,古代叫“沙郎”,,后來又叫“果卓”,,也叫碉樓文化,藏族人生活在寬闊無際的草原上,,形成粗狂彪捍的性格和歌舞,,而貴瓊人則生活在河流峽谷之中,以群居碉樓為歷代生活之空間,,碉樓文化養(yǎng)成貴瓊人有“卑而不賤,、小而厚仁”的民族習性和民族歌舞,貴瓊果卓(圓圈舞)別有風味,,所以《嵐安鍋莊》也多式多樣,,可分“盧吟、就吟”(盧吟是坐唱,,就吟是邊唱邊跳),,后來盧吟演變?yōu)榻裉斓膶Τ鸵鞒蔀榻裉斓摹秿拱插伹f》,?!秿拱插伹f》以婚喪嫁娶、節(jié)日喜慶,、天災人禍,、佛事活動等為主要主題,婚嫁鍋莊贊美新娘新郎像木解珠和豆安珠一樣恩愛,,像天仙一樣的穿戴,,如《啊啦喲》《宋啦達》等唱段。
2.瀘定山歌基本情況
近年來,,瀘定縣為傳承,、保護瀘定《杵坭山歌》這一民族傳統(tǒng)鄉(xiāng)村文化,相繼開展了山歌比賽,、山歌進校園,、鼓勵傳承人帶徒授藝,、編印《瀘定山歌》集等活動,,現已成功申報為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瀘定山歌的歷史淵源與瀘定縣的興起及茶馬古道文化的演變過程息息相關。瀘定自古以來是藏區(qū)和內地生活日用品交易的地方,,茶馬古道的興起,,產生了不少背夫,為了生存不少外地人也來此做生意,,并逐步在瀘定落戶,。從磨西到康定,背腳們都要翻越雅家埂這座高山,,怕出危險,,他們常常是十幾人、幾十人一起結伴而行,。一路山高路險,,休息之余,背夫們伴著山風唱著各自從家鄉(xiāng)帶來的山歌以消除路途的疲勞和寂寞,。年復一年,,各地外來山歌相互融合、創(chuàng)造,,逐步形成了瀘定山歌,。瀘定山歌中有許許多多優(yōu)秀的作品,如背夫歌,、望郎歌,、勞動歌、小調等等,,普遍的山歌歌詞都非常押韻,,樸實厚道,體現出社會的真實性,。
瀘定山歌的內容廣泛,,語言樸素生動。歌詞善用比興,韻腳齊整,。詞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興編唱,可以一曲多詞,,反復演唱,。瀘定山歌的曲調各地不同,即使是同一地區(qū)的曲調,,也因不同歌手演唱而有差異,。它有多種腔調的變化,并有不同的名稱,,大致有號子山歌,、正板山歌,、快板山歌、疊板山歌,。
3.冷磧范氏《中善堂中藏醫(yī)藥療法》的發(fā)展
瀘定冷磧范氏《中善堂中藏醫(yī)藥療法》,,已在瀘定傳承了三百多年,對中藏醫(yī)藥的發(fā)展,、傳承,,做出了特殊的貢獻?!吨猩铺谩返诹鷤魅朔妒龇介L期從事中醫(yī)臨床診治,,潛心于高原中藏藥藥材藥理研究和“長河西”地方史研究。出版了《貢嘎山藥物臨床治療拾奇》和《貢嘎藥物拾奇》等書,,繼承了有三百年歷史的《中善堂》藥鋪,,《中善堂》中藏藥治療于2013年初開始收集整理,于2014年5月申報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5月申報第四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8月通過審核并進行公示,現已經申報成功,。
二,、非遺傳承與保護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近年來,瀘定縣委,、縣政府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工作方針,,全面開展非遺傳承與保護工作,但也存在如下困難和問題:
缺乏傳承專業(yè)隊伍及調研專業(yè)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涵蓋面廣,開發(fā)保護工作量大,。目前,,瀘定縣沒有從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門人員,缺乏力度,,使傳承,、保護和申報、利用工作進展緩慢,,難以適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迫切需要,。
非遺傳承現狀較差,缺乏規(guī)范的傳承體系,。人們對非物質文化不了解,、不認識,、不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淡薄,,忽視管理現象普遍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后繼乏人,,一些傳承技藝面臨滅絕,。
對傳承的相關資金投入不足。沒有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用于錄音,、錄像和收集整理遺產保護工作的設備工具匱乏,實物征集無法開展,,使一些瀕臨滅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不到有效記錄和搶救,。
三、加快推進瀘定非遺傳承保護的建議
為切實推進非遺傳承保護,,本著“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原則,,制定分類保護細則,,規(guī)范非遺傳承保護。
強化宣傳,,營造良好社會氛圍,。一是以文化和自然日、非遺節(jié)及重大節(jié)慶宣傳活動為載體,,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示,用文字和圖片進行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群眾了解非遺文化,,讓非遺文化深入人心。二是充分利用“兩微一端”等新媒體平臺,,強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工作的宣傳,,增強群眾保護意識,營造良好氛圍,,達成社會共識,。
細化舉措,健全非遺保護工作機制,。一是建立健全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落實人員編制和工作經費,。二是進一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政府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將保護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
示范引領,,構建規(guī)范傳承體系。積極爭取協(xié)調,,引進專業(yè)人才,,提高隊伍業(yè)務能力和水平;依托現有非遺文化,,加強對現有傳承人的保護,,培養(yǎng)愿意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繼承人。
(作者為瀘定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