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21年08月06日
2021年2月25日,,中華民族的歷史翻開嶄新篇章,。當天在京召開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zhàn)取得了全面勝利!”作為全國扶貧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四川與全國一道,,取得脫貧攻堅戰(zhàn)全面勝利,實現(xiàn)現(xiàn)行標準下62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150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用8年的艱苦鏖戰(zhàn)寫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如今,,在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壯麗史詩 偉大飛躍”——四川省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展覽上,人們可在專設的“脫貧攻堅”板塊,,回溯這場史詩般的奇跡:脫貧攻堅干部“逆行”而上,,奮斗在艱苦一線;村民搬進新居,,以歡顏開啟新生活,;東西兩地協(xié)作,依托產(chǎn)業(yè)讓村民致富增收……循著歷史的跫音,,跟著展覽探尋四川兒女一路披荊斬棘,,銳意進取,交出不負時代答卷背后的精神密碼,?!跛拇ㄈ請笕襟w記者 邊鈺
挪出“窮窩子”住上“安心房”
沿著展廳一路走來,遠遠就見紅色底板上“決戰(zhàn)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的12個大字,。距此不遠處,,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出現(xiàn):一邊是簡陋昏暗的木頭房,一邊是電器齊全的現(xiàn)代民居,。兩個搭建在一起的場景,,以對比方式,向往來觀眾講述著易地扶貧搬遷后,,人們住房環(huán)境的改善,。此時此景,讓人聯(lián)想到詩人杜甫提筆寫下的夢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千年后,在脫貧攻堅這場人間奇跡中,,夢想正照進現(xiàn)實,。
一張照片將這樣的現(xiàn)實收錄。片中,,涼山州昭覺縣三岔河鄉(xiāng)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和家人身著彝族服飾,,站在新居前歡樂開笑。不少熟悉照片主人公的觀眾打笑:“對比2018年,吉好也求有點‘幸福胖’,?!?/p>
2018年春節(jié)前夕,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大涼山看望貧困群眾,,走訪的第一戶就是吉好也求家,。那時,吉好也求家住在低矮的土坯房中,,房間潔凈,,但光線昏暗,面積不到20平方米的屋中,,擠滿了床和燒火做飯的火塘,。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溫暖了大涼山村村寨寨,、家家戶戶,,極大地鼓舞了彝鄉(xiāng)兒女脫貧奔小康的斗志。時隔一年,,天翻地覆,。2019年,作為村里第一批搬遷脫貧戶,,吉好也求搬進了100平方米的安置房:黃墻灰瓦,,半木結構,頗具彝居特色,。房內動靜,、干濕分區(qū),獨立配有廚房,、衛(wèi)生間和儲物室,。搬進新房的吉好也求很興奮,“以后一家人再也不用打擠了,?!?/p>
住進新居后,吉好也求可沒閑著,,他瞄準商機,,把家里的空閑房間改裝,開起村里第一個小賣部,。以前,,村民想買生活用品需花上半個小時去鄉(xiāng)里采購;而小賣部開業(yè)后,,他針對村民早上勞作的習慣,,把小賣部的開放時間設在下午,。同時,吉好也求還養(yǎng)了豬,、牛、雞和多箱蜜蜂,,充實的日子也帶來經(jīng)濟的改善,,“以前我們一家人均收入不過2000多元,現(xiàn)在人均收入已經(jīng)過萬元,?!?/p>
住房條件改變的,不只吉好也求一家,。在同屬昭覺縣的“懸崖村”,,易地扶貧搬遷同樣讓村民感受到新變化。這樣的變化可從展廳大屏幕不斷播放的懸崖村搬遷視頻得以窺見,。懸崖村本名為阿土列爾村,,一直備受關注。來自成都博物館的馮文靜承擔著脫貧攻堅部分的講解,。她介紹,,過去這里與外界連通的唯一道路就是17條藤梯,懸崖上能下腳的地方不到手掌大,。因為路不好走,,想進村得花5個小時順著藤梯爬上陡峭山壁。后來,,村干部帶領山上的人們用6000多根鋼管,,將17條藤梯變成2556級鋼梯。2020年,,這里的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陸續(xù)搬進山下的小樓房,。
從藤梯到鋼梯再到樓梯,發(fā)展的背后是黨的決心——脫貧攻堅不獲全勝決不收兵,。四川省扶貧開發(fā)局政策法規(guī)處工作人員金紹娜是展覽的策展人之一,。她介紹,脫貧攻堅以來,,136.0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217.73萬貧困群眾通過農村危房改造住上“安心房”,136萬貧困患者得到分類救治,,165萬貧困群眾納入農村低保兜底保障,,特殊困難兒童和貧困殘疾人全部享受社會保障,309.3萬貧困群眾的飲水安全問題和510萬貧困人口供電質量不達標問題全面解決,。
在脫貧攻堅精神的引領下,,歷經(jīng)持續(xù)奮斗,“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千年夙愿終于夢圓巴蜀大地,。
脫貧攻堅路上踐行使命與擔當
展廳一旁的玻璃柜體,,陳放著一個沾滿泥巴的手提包、一個發(fā)舊的藍色公文包和一臺電腦的屏幕,。指著玻璃柜,,馮文靜介紹,這些簡單平凡物件,,將犧牲在脫貧攻堅路上的“生命”永久定格,。
“這個長方形狀,邊角泛皮,,包面沾滿泥巴的手提包,,是王川的遺物?!瘪T文靜介紹說,,2016年3月8日,時任樂山市公路管理局局長王川等一行7人前往馬邊彝族自治縣勘察精準扶貧交通項目——峨(邊)馬(邊)公路,。未料,,車輛行經(jīng)沙腔鄉(xiāng)(現(xiàn)屬梅林鎮(zhèn))牛屎巖段時被崩塌的山巖砸中,不幸殉職,。這個沾滿泥巴的手提包,,陪伴著王川走過生命的最后一刻。
馬邊彝族自治縣曾是樂山市最貧困的區(qū)域之一,,這里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邊緣,,是盆地丘陵與橫斷山地的過渡地帶,山高路遠,、溝壑縱橫,。全長127.3公里,連通峨邊與馬邊兩個縣的“峨馬路”是交通扶貧的一個重點項目,,曾被樂山市列為“十三五”期間交通扶貧“硬骨頭”項目,。
王川遇難的前三天,時任樂山市交委公路養(yǎng)護管理科副科長張學俊剛好去勘察過峨馬路峨邊段,。張學俊曾勸王川,,“這段路不必去了?!标P于這條路線的方案,,他們研究很多次了,閉著眼睛都能畫出圖來,,“可是王川說不到現(xiàn)場沒有發(fā)言權,,堅持要自己去,,沒想到意外就發(fā)生了?!?/p>
“要想富,,先修路”,王川深知“路”對于脫貧攻堅的重要性,,也將自己的生活和路緊密聯(lián)系,。在樂山市公路局查閱王川去世前三年的出行記錄,人們發(fā)現(xiàn),,王川每個月基本上有一半的時間都奔走在路上,去勘察,、去搶險,、去慰問、去扶貧,、去督促,、去調研……曾任樂山市公路管理局副局長的杜有彬以前常和王川一起下鄉(xiāng),“在鄉(xiāng)村建制調整前,,全樂山市2000多個村,,絕大部分村道都有他的足跡?!?/p>
在王川犧牲的前幾個小時,,他的通話記錄也和“路”有關。時任樂山市公路局養(yǎng)護科長黎生元回憶,,王川遇難前的早上9點半到11點半之間,,還和他通了三次電話,要求及時解決途經(jīng)沐川縣沐舟路五馬坪段,、省道103線貓貓嘴隧道,、103線舟壩鎮(zhèn)等地發(fā)現(xiàn)的波形護柵被撞壞、路面病害破碎等隱患問題,。
因為工作作風平和,,有人曾打笑王川“哪像個當官的”。同事蘭洪說,,王川聽后也不氣惱,,只是笑著說“我就是個修路的”。
在脫貧攻堅戰(zhàn)場上,,類似王川這樣以熱血赴使命,、以行動踐諾言的扶貧干部還有很多很多。馮文靜說,,這些年,,四川有150名同志將生命定格在了脫貧攻堅的征程上,,他們樹起了新時代巴蜀兒女的精神豐碑,也生動詮釋著“上下同心,、盡銳出戰(zhàn),、精準務實、開拓創(chuàng)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
精準務實,,“換個飯碗”增收
廣元市青川縣沙州鎮(zhèn)青坪村民王正全怎么也想不到,,種了半輩子紅苕、谷子的自己會在知天命的年齡換個“飯碗”增收,。這個轉折,,可以從這次展覽上的一張照片說起。照片里,,一輛大卡車后,,人頭簇擁,人們正有序接過從車里遞出來的“白葉一號”茶苗,。
茶苗從哪里來的,?2018年4月,浙江省安吉縣溪龍鄉(xiāng)黃杜村20名農民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村里種植白茶致富的情況,,提出捐贈1500萬株茶苗幫助貧困地區(qū)群眾脫貧,得到總書記的充分肯定,。隨后,,湖南省古丈縣、四川省青川縣和貴州省普安縣,、沿河縣等3省4縣的34個建檔立卡貧困村被確定為受捐地,。經(jīng)過考察,青川縣沙州鎮(zhèn)青坪村,、瓦礫鄉(xiāng)柳河村,、關莊鎮(zhèn)固井村3個貧困村成為我省受捐地。同年10月,,從浙江省安吉縣溪龍鄉(xiāng)黃杜村運出的首批安吉白茶“扶貧茶苗”,,抵達廣元市青川縣沙州鎮(zhèn)青坪村,這樣就出現(xiàn)了展出照片的一幕,。
地處白龍湖畔的高山地帶,,青坪村曾是省級貧困村。這里高山綿延,,交通不便,,過去像王正全這樣的百姓主要以種莊稼為主,,生活清貧。茶苗到了后,,王正全將家里的6畝地全部種上了茶,。他還主動申請,成為100多畝白茶園的管護者之一,,每天在白茶基地巡查,。
盡管沒種過茶,王正全卻沒太多擔憂,。因為,,早在茶苗運來前,青坪村已派出多名技術員,、村民到黃杜村學習,,而黃杜村也派出專家組到青川指導、蹲點,。王正全說,浙江的技術人員在前期手把手教種植后,,還通過網(wǎng)絡繼續(xù)幫扶,,他們建起微信群,對種植戶遠程指導,。此外,,“白葉一號”項目構建了“五金”增收機制:貧困戶土地流轉收租金、就地務工掙薪金,、委托經(jīng)營拿酬金,、股權量化得股金、集體收益分現(xiàn)金,,共享項目紅利,。這些都給王正全種植茶葉吃下定心丸。
東西協(xié)作,、上下同心,、精準務實,譜寫了一段脫貧攻堅佳話,。2020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西大廳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全體會議上,已經(jīng)試種成功的“白葉一號”首批新茶亮了相,。當時,,“95后”全國人大代表徐萍拿出一袋以廣元“麻柳刺繡”工藝刺繡的茶包,向全場100多位代表和工作人員推介“白葉一號”后,,人們記住了這個品牌,。
綠葉子變“金葉子”,,讓王正全嘗到產(chǎn)業(yè)帶來的甜滋味?!叭缃衩慨€白茶有300元的土地流轉費,,每年家里還有管護白茶的1萬多元務工費?!苯刂?020年,,黃杜村向青川縣累計捐贈540萬株“白葉一號”茶苗,種植面積已達1517畝,,惠及青川縣3個鄉(xiāng)鎮(zhèn)的3個貧困村,。
類似這種依托產(chǎn)業(yè)實現(xiàn)脫貧致富的例子,在展覽中并不少見,。比如,,在雷波縣,廣東佛山市就幫助當?shù)卮蛟炝?A級景區(qū)箐口苗寨,;鹽源縣引進“短平快”產(chǎn)業(yè),,種下的萬壽菊喜獲豐收;在美姑縣甲谷村貧困群眾種植的“大紅袍”花椒大獲豐收……換個“飯碗”,,依托產(chǎn)業(yè),,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實現(xiàn)了致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