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20年08月04日
省社科院研究員,、巴蜀文化專家譚繼和:
安逸,,是心靈享受的最高境界
“安逸文化根植于巴蜀,,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古蜀時期的神仙道精神,。”
“從自然資源角度看,,我們擁有錦繡四川,;從人文資源角度看,我們擁有詩意四川,;從心靈享受角度看,,我們擁有安逸四川?!?/p>
本網(wǎng)訊(記者 薛維睿)8月3日,,省文化和旅游廳、四川日報社等單位聯(lián)合發(fā)起的“安逸四川”征文大賽正式啟動,。當天,,該活動在川報觀察、四川在線等平臺的點擊量超過120萬,,來自五湖四海的網(wǎng)友紛紛留言講述自己心中的“安逸四川”,。
在眾多留言的網(wǎng)友看來,,四川既是歷史悠久的天府之國,美食和旅行的網(wǎng)紅打卡聚集地,,也是適合現(xiàn)代人生活的宜居之地,。
作為國寶級“萌物”大熊貓的故鄉(xiāng),四川吸引著不少網(wǎng)友的目光,。網(wǎng)友@陳小鹿說:“去四川一定要去看大熊貓,,這里有全世界最大的大熊貓基地。圓滾滾的大熊貓?zhí)斡?,吃東西的樣子能讓人忘了煩惱,!”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在眾多吃貨眼里,,四川是美食聚集地。網(wǎng)友@小兵哥說:“在四川,,沒有什么是一頓火鍋不能解決的,。如果不行,那就——冷鍋串串,、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回鍋肉,、魚香肉絲,、缽缽雞、翹腳牛肉,、麻辣香水魚,、缽缽雞、擔擔面,、龍抄手,、冷吃兔、甜皮鴨……”
四川還是驢友們的“寶藏”目的地,。游遍四川的網(wǎng)友@小鹿細數(shù)走過的地方:“九寨溝,、稻城亞丁、佛寶古鎮(zhèn),、峨眉山,、華尖山、若爾蓋大草原,、都江堰,、西嶺雪山、樂山大佛……四川可以打卡的地方太多了,?!本W(wǎng)友@莉莉安說:“來到成都后,,我既能身處都市中,又能過上‘慢生活’,?!?/p>
安逸是很多四川人的生活方式和態(tài)度。有相當多網(wǎng)友認為,,安逸代表著川人積極,、熱情、豁達,、包容的人生哲學,。這種文化也孕育出眾多杰出人物。受巴蜀文化的吸引,,網(wǎng)友@覃安君在報考大學時選擇了四川。他說:“歷史建構(gòu)在地理山川之上,,走進歷史先要接近這片安逸的土地,。”
“安逸慘了,!”今天,,“安逸”一詞被廣泛視為四川特色方言。究竟什么是安逸,?在“安逸四川”征文活動開展的同時,,四川日報將邀請各方專家,從不同角度解讀“安逸”,。
在省社科院研究員,、巴蜀文化專家譚繼和看來,安逸的含義和內(nèi)容很豐富,,其所代表的精神內(nèi)涵,,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古蜀先民向往羽化升仙、探索宇宙的“神仙道精神”,。到今天,,“安逸”已成為四川人生活方式的典型表征,亦為四川人生活態(tài)度和心靈享受的最高境界,。
“安逸”從哪里來,?
源于《詩經(jīng)》,根植于巴蜀
□川報記者 吳夢琳
“逍遙自在似神仙,,行云流水隨自然,。”譚繼和這樣形容安逸,。他認為,,安逸可形容具體事物,,也可表達一種觀感;既可以表達美麗,、精彩,,也可以體現(xiàn)痛快、舒服,,還可以抒發(fā)輕松,、舒暢之意。
說起“安逸”的由來,,譚繼和認為,,“安逸”并非近年得來。首先,,安逸二字源于《詩經(jīng)》中的“安之逸之,、適之豫之”,并不土,,反而十分文雅,。其次,安逸文化根植于巴蜀,,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古蜀時期的“神仙道精神”。
“在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的出土文物中,,有大量鳥的形象,。在古蜀先民眼中,鳥能夠自由翱翔,,探索上天,,人們通過神鳥暢想著飛向太空、飛向宇宙,?!弊T繼和說,據(jù)揚雄《蜀王本紀》記載,,幾代蜀王皆羽化成仙,,說明在古蜀時期就已產(chǎn)生了向往自由、遨游天際的“神仙道精神”,。
之后,,在司馬相如、李白,、蘇軾等歷代四川文化名人身上,,也體現(xiàn)出了這樣一種精神。譚繼和說,司馬相如的《大人賦》,,描寫了“大人”駕云乘龍遨游仙界,,充滿神秘夢幻的想象力;而李白,,不管是“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或是“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還是“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等詩句,,也都將蜀地描繪為了“神仙居所”,。
在譚繼和看來,正是在“神仙道精神”一以貫之下,,才傳承凝結(jié)成了今天的“安逸”,。
“安逸”體現(xiàn)在哪里?
它是一種心靈享受,,是更高層次的人生境界
“安逸早已融入到了四川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譚繼和以由來已久的游樂文化舉例,,巴蜀之地山川秀美,給川人提供了游樂的良好條件和資源,。
譚繼和介紹,,唐宋時期,四川的游樂文化十分發(fā)達,,擁有各種豐富多彩的游樂活動,。尤其在成都,江水穿城而過,,造就了有名的浣花游江——這一由官府組織的游樂活動,,從官到民,參與者眾,,十分熱鬧,。
據(jù)記載,宋代治蜀名臣張詠,,擔任成都知府期間,,順從蜀地好游樂的民俗而組織浣花游江,并且親自帶頭擔任“浣花遨頭”,,將蜀地的游樂推向高潮,。這樣全民皆樂的風尚,也感染了許多來到四川的文人墨客。柳永,、仲永,、陸游等皆留下了蜀地游樂之盛的筆墨。另一位宋代成都知府京鏜的記錄可堪典型:“蜀人從來好事,,遇良辰,、不肯負時光?!?/p>
“唐宋時期,,四川還形成了多樣化的旅游形態(tài)。所謂多樣化,,不光是指各種各樣的山川形勝,、物質(zhì)性的旅游,也包括在旅游中所達成的心靈享受,,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人生境界,。”譚繼和說,。到了明代,,有人還這樣記載:“歲時游樂,自古為盛,?!?/p>
從文化旅游的角度來看安逸,譚繼和認為,,“安逸四川”也代表著文化旅游最高層次的一種狀態(tài),。“從自然資源角度來說,,我們擁有錦繡四川,;從人文資源角度來看,我們擁有詩意四川,;而從最高層次的心靈享受角度來看,,我們擁有安逸四川?!?/p>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