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5月25日
劉文輝全家合影。 莊學(xué)本 1938年拍攝于康定
康定二道橋頭,。 莊學(xué)本 1938年拍攝
“四月八”期間,,康定百貨公司的貨物擺上了街頭,。 龔伯勛 1980年拍攝
◎潘敏/文 州博物館/圖
幾個月前,,州博物館得到了一批珍貴的老照片,,這些老照片是上個世紀初由孫明經(jīng)先生和莊學(xué)本先生拍攝,,捐贈照片的人是康定本土文化人郭昌平先生,。在簡單的捐贈儀式上,,慎重接過照片,,作為州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我們的雙手像是捧著沉甸甸的歷史歲月,,內(nèi)心有些抑制不住的激動,。
不久,,又在一次偶然的巧合中我認識了荊林鋼先生,得知他在微信公眾平臺上推送以“康定老地名”的主題的文章時,,我們馬上就去拜訪了他,。他毫不吝嗇的將自己之前組好的文稿和照片都送給了我們,并熱情地給我們推薦了另外一位文化人——龔伯勛老先生,。八十五歲的龔老先生用盡畢生心血,,拍攝搜集相關(guān)康定照片無數(shù)。他現(xiàn)居成都,,于是我們又快馬加鞭趕往成都,。成都的春末,空氣中已經(jīng)透露出初夏的悶熱,。龔老先生家書房窗戶正對著門,,里面堆滿了各類書籍,一直抵到天花板上,。穿堂風吹過,,帶給我們一絲一絲愜意的涼爽。他打開電腦,,將早已準備好的照片,,一張一張鋪陳開來,細細講給我們聽,。瞬時,,我們跟隨他掉進了記憶的漩渦,又回到了那些黑白照片里康定舊時光,。
萬事俱備了,,我們開始策劃這場以“爐城舊影”為主題的康定百年老照片展。這場展覽是由法國人方蘇雅,、謝閣蘭,、英國人亨利·威爾遜、美籍奧地利人約瑟夫·洛克,,中國孫明經(jīng),、莊學(xué)本、龔伯勛等人帶給我們的,,照片最為直觀的呈現(xiàn)每個時代康定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民俗風情、歷史重大事件以及人們生活的狀態(tài),。
當我們再次翻閱,、選取這些珍貴的影像記憶時,我們隔著流水時光,,都能深深感受到每一位拍攝者深邃的眼光,,立意的堅定,。在他們的手中,每一次定格,,每一個瞬間,,都如一枚枚恒綠貝葉,變成了康定歲月的沉淀,,時代的縮影,,雋永的故事,每一張老照片都被深深烙下了時代的印記,。
選取的照片中,,最遠的年代是在1892年。1892年,,只是從洪荒歲月中截取的一個開始,,而我們所選取的一百多副照片,也只是對康定近百年歷史的匆匆一瞥,。我們通過他們,,追憶康定這座城的記憶,伴隨著每一個日升月落,,一起感受時代的脈搏,生命的跳動,。
康定城是新的,,也是舊的。這座歷史悠久的古老城市,,在不斷迎接新挑戰(zhàn)的同時一直保持著獨特而又別樣的風情,。那種風情,是茶馬互市的盛況,,是土司衙門遺跡對于歷史的回望,,是川邊西康王重鎮(zhèn)部署的時事棋局,是小城有容乃大的萬物包容,,是水井子柔波里的蕩漾,,是走街穿巷川西民居建筑里的柔軟時光……
奧古斯特·費朗索瓦 (1857-1935)中文名字方蘇雅。1857年8月生于法國洛林地區(qū)一個殷實的呢絨商人家庭,。十五歲成為孤兒,。從軍參與政變失敗后,改學(xué)法律,。 法國駐中國龍州,、云南府(昆明)領(lǐng)事,法國攝影家,。
維克多·謝閣蘭(1878-1919),,法國著名詩人,、作家、漢學(xué)家和考古學(xué)家,,也是一名醫(yī)生和民族志學(xué)者,。其一生與中國結(jié)下深厚淵源,也因書寫中國而負有盛名,。作為一名法國海軍軍醫(yī)醫(yī)生,,他曾長期旅居和多次游歷中國,對于中國的悠久文明和獨特文化有著深入的體察和豐富的感知,,并以此為靈感創(chuàng)作出大量的詩歌,、散文、小說,。他的文學(xué)作品基本上都是在中國醞釀或完成的,,字里行間都浸透著中國文化的養(yǎng)分。其主要作品,,如《古今碑錄》(詩集),、《勒內(nèi)·萊斯》(小說)、《歷代圖畫》(散文詩集),、《華中探勝》(記游)等,,都取材于中國,寫于中國,。因此他被人稱之為“法國的中國詩人”,。
亨利·威爾遜,( 1876-1930),,英國人,。二十世紀初世界上著名的園藝學(xué)家、 植物學(xué)家,、 探險家,。亨利·威爾遜1899年至1911年間,曾4次來到中國,,3次進入橫斷山域考察,。威爾遜被西方稱為“打開中國西部花園的人”,對植物的研究和推廣作出了巨大貢獻,,為西方國家引種了大量的園林花卉植物,。1913年,他出版了《一個博物學(xué)家在華西》這一有影響的著作,,此書在1929年重版時易名為《中國:園林之母》,。1907年后,亨利·威爾遜 他帶著從沉重攝影器材,,在交通極不發(fā)達的中國西部翻山越嶺,、拍攝了2000余幅珍貴的圖片,。在他拍攝的照片里,除他研究的植物花卉外,,還有大量當時該區(qū)域的人文地理歷史照片,,這些照片為我們對橫斷山域的綜合研究,提供了至為珍貴的歷史老照片,,讓我們能夠看到當時的情景,。
約瑟夫·洛克,美籍奧地利人,,“納西學(xué)之父”,、探險家、植物學(xué)家,、地理學(xué)家和語言學(xué)家,。曾于20世紀初,以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美國農(nóng)業(yè)部,、哈佛大學(xué)植物研究所的探險家,撰稿人,、攝影家的身份到云南滇緬邊境以及西藏考察,。
孫明經(jīng),山東掖縣(今萊州)人,,1911年在南京出生,,兒時令他可在同齡玩伴中引為自豪的便是家中有很多照片。父母也經(jīng)常帶回許多有趣的照片給他看,,不僅使孫明經(jīng)通過照片大開眼界,而且激發(fā)他對照片和照相產(chǎn)生很大興趣,。他一生有四次行程超過萬里的拍攝經(jīng)歷,。1937年從華東至西北的科考萬里獵影;1938年至1939年的川康科考攝影,;1940年至1941年在美國的行程萬里的科考攝影和1942年至1945年行程萬里的云,、貴、川科考攝影,,除攝制了一大批電影外,,還拍攝了數(shù)以萬計的照片,如今還完好存著135,、120,、大尺寸底片及幻燈片五千余幅。
莊學(xué)本(1909-1984),,中國影像人類學(xué)的先驅(qū),,紀實攝影大師,。于1934至1942年間,在四川,、云南,、甘肅、青海四省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進行了近十年的考察,,拍攝了萬余張照片,,寫了近百萬字的調(diào)查報告、游記以及日記,,并于1941年舉辦西康影展,,20萬人前去參觀。他的照片展示了那個年代少數(shù)民族的精神面貌,,為中國少數(shù)民族史留下了一份可信度高的視覺檔案與調(diào)查報告,。但直至今年,他的影像作品才被逐步發(fā)覺,,其在攝影史上的貢獻和地位被重新定義,。
龔伯勛,漢族,,1935年10月生于重慶市綦江縣三角鎮(zhèn)老瀛山下的麓升坪,。1951年參加工作,1953年調(diào)到原中共西康省委機關(guān),,1955年西康與四川合省后進爐(康定),。在康區(qū)工作近30年,做過縣委辦公室秘書,,當過《甘孜報》編輯部副主任,,主編過文學(xué)期刊《貢嘎山》。1984年“內(nèi)調(diào)”至成都,,參加籌創(chuàng)《四川法制報》,,任編委、編輯部主任,、主任記者,,直至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