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應瓊 文/圖
犁,、牛皮糌粑口袋,、土陶罐……這些看似不起眼,,卻曾經存在于民族文明史千年的生產、生活用品,,正在逐漸逝去,而經過集中收藏整理,,這些器具又將人們拉回到遙遠的文明時代,。這里就是在甘孜縣民俗非遺館,走進大門,,“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幾個大字昭示勵志精神。
“目前,,館藏品大致分為四大類。”該縣文化旅游和廣播影視局局長孫明春介紹說,,一是農具,、生活用品;二是游牧文化用具,;三是家居,、生產生活用品;四是藏文化的民俗民風文化類物品,。這些藏品有些是個人捐贈的,,有些是縣上征集的,很多藏品都是費了好大的功夫才找到的,,這些正在消失的用具,,會無聲地訴說歷史。
孫明春介紹,,民俗非遺館已免費向公眾開放一年多了,,進一步豐富了甘孜旅游的文化內涵,也為廣大游客新開了一扇領略甘孜風情,、體察藏族民間生活的窗口,。目前館藏品擁有1500余件,占地1000多平方米,。孫明春說,,征集工作一直在進行,以后館藏品會更豐富,,展示更加規(guī)范,,讓更多的人可以近距離一睹這些藏品的風采。
該縣民俗非遺館也是縣民族中學的課改教育實踐基地,,開館以來,,師生們紛至沓來,流連忘返。
“經濟繁榮的背后,,是我們的文化遺產,,尤其是游牧、民俗等文化的逐漸消失,,幾千年祖先遺留下來的文化智慧結晶在人們思想中走向淡化,。” 為此,縣委宣傳部部長建國顯得憂心忡忡,。他說,,“民俗文化植根于民間,發(fā)展于民間,,尤其是甘孜深厚的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底蘊,,養(yǎng)育豐厚了一代代甘孜人的精神家園。這些由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文化遺產,,應該抓緊挽救,,加以保護,讓文化成果得到傳承和發(fā)展,,使其散發(fā)出燦爛的光芒,,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