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12月03日
◎王雨葭
他生活在閑適的藝術境界中,,以自樂為美,,棄絕浮華,,返璞歸真,,陶淵明愛他的草廬,他觸目所見的一切,;陶淵明聽到了鳥的啁啾,,他甚至一邊讀書,一邊聽到了他耕種過的地方莊稼萌葉拔節(jié)的聲音,。在這污濁的世界上,,生命簡直找不到一塊潔凈而寧靜的安恬之處。
一簇簇幽香的菊在院子里靜放,。山澗清泉一直流過家門口,。清晨的薄霧中在漫過恬淡的微光,一位矍鑠的老人在荷鋤攜籃而歸,。“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他淡定吟唱詩句,,欣然悠閑地跨進了一室菊香中……
他便是陶淵明。
東晉末年,,社會整體黑暗,,政治腐朽不堪,要想在實際的政治生活中有所作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是近乎徒勞的。知識分子普遍墮落,,他們僅想退守活命一隅,,把自己變成一頭沒腦子、沒心肝的豬玀,。放棄了道德,、放棄了正義、放棄了良心,,在黑暗污濁的世界里自欺欺人,。建功立業(yè)的希望化為泡影,,而官場,以其骯臟險惡教育了陶淵明,,他“絕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終于“鳥倦飛而知還”。遠遠地逃離了名利場,,掉轉頭去,,向自然尋求了。陶淵明找到了樸實寧靜充滿人間溫情的田園,,找到了屬于他自己的那一朵清香的菊花,。這是一種逃避,一種遠遁,,同時也是一種對現實叛變的姿態(tài),。孤單的個人在那個時代實際也只有這一條路,他不能改變社會的骯臟與險惡,,但他以自己的行為標示出一片潔凈與寧和,;他不能反抗普遍存在且不可動搖的專制與黑暗,但他在山水田園中保持了自由的個性,。
陶淵明便是那污泥中一簇安和,、寧靜的清菊,孤芳自賞,。
他生活在閑適的藝術境界中,,以自樂為美,棄絕浮華,,返璞歸真,,陶淵明愛他的草廬,他觸目所見的一切,;陶淵明聽到了鳥的啁啾,,他甚至一邊讀書,一邊聽到了他耕種過的地方莊稼萌葉拔節(jié)的聲音,。在這污濁的世界上,,生命簡直找不到一塊潔凈而寧靜的安恬之處。
然而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庇蔭——田園,?!巴猩淼盟лd不違,!”他曾如一只失群獨飛的鳥,,在田園中找他的歸屬,找符合他本性的自然純真的生活,。
田園便是這一朵風神淡泊,、寧靜之菊的伊甸園,,在這里他找到了生命的安全,良心的平靜,,人性的完整,。回歸田園在陶淵明看來,,實際上是從官場上體制中贖回了自己,,使自己重獲自由。如果從“有什么”的角度來看陶淵明,,那陶淵明所擁有的太少了:名聲,、地位、財富,,他都沒有,。然而,他沒有追求過榮,,當然也就無所謂辱,;他沒有得,也就沒有失,。而無得失榮辱的人生磨難,,其本性的天真也就沒有被挫傷。
他說,,“心遠地自偏”,;他說,“心念山澤居”,;他說,“虛室有余閑”,。
他是一朵淡泊,、寧靜的清菊,在清苦的生活里活得尊嚴而自由,。
人淡如菊,,菊香千載。
有人評價他說:“這樣簡單的個性,,這樣簡單的結局,,卻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留下些淡淡的、輕輕落在靈魂深處的聲音,?!?/p>
菊花終有凋謝時,它的芳香卻傳遍千里,,沁入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脾,,難以退卻,。
陶淵明從離開官場的那天起,就回到了他自己的桃花源——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而他,,是這世外桃源中最沁人心脾、恬淡寧和的一朵清菊,。在歲月的河流中靜坐千年,,守候著這一片凈土。守候永遠,,清恬永遠,。
生命的狀態(tài)本該如此:淡泊寧靜,尊嚴自由,,如一朵靜放的清菊,。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