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4月20日
瓦寺溝寫生圖,。
■吳曉鈴
張大千的敦煌壁畫臨摹,,令“西洋畫從此再不足以駭?shù)怪袊媺薄K矎拇碎_始藝術(shù)轉(zhuǎn)折,從傳統(tǒng)文人畫開始潑墨潑彩創(chuàng)作,,在中國繪畫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張大千臨摹的276幅敦煌壁畫,,其中183件捐給了四川博物院,,成為其鎮(zhèn)館之寶。而川博館藏的張大千作品中,,還有一組《西康紀游》冊頁同樣珍貴,,那就是張大千1947年赴西康消夏時的一組寫生。它不但是張大千敦煌之后,,青綠山水與水墨技法的結(jié)合,,更為70年前的西康留下了難得的影像資料。
在川博首席專家魏學峰眼里,,這組《西康紀游》圖冊,,別有意義。
1947年6月,,張大千從上海返回成都,,正值成都遭受水患,無法做其它事情,。想到葉淺予,、吳作人都曾前往西康寫生,并在成都舉辦了專題畫展,,于是張大千邀請好友楊孝慈和門人王永年開始了西康之行,。
魏學峰說,,張大千此行,他們從成都到雅安,,先去了金鳳山,,看了著名的漢代高頤闕,再過飛仙關(guān)經(jīng)沙坪到天全,。在兩河口短暫停留以后,,翻過二郎山到瀘定,在鐵索橋,、瓦寺溝等地寫生,,最后一路到康定,游覽了金剛寺,、御林宮等地,。直到8月才回到成都。
西康的絕美風光和少數(shù)民族風情,,給張大千留下了深刻印象,?;氐匠啥家院?,他將西康之行繪制了12幅小品,每幅畫作題詩一首,,在當年10月于成都舉行了畫展,,出版了畫冊。此后,,這組西康之行的畫作被張大千送給了同行的好友楊孝慈,。楊孝慈在抗戰(zhàn)期間,被任命為成都中央銀行行長,,張大千赴敦煌兩年多花了5000兩黃金,,就由楊孝慈和成都經(jīng)營錢莊的蕭翼之為其周轉(zhuǎn)。因此為報相助之恩,,張大千畫了不少傳世佳作贈予好友,。
不過,這組《西康紀游》小品,,卻是上世紀50年代川博赴上海征集的,。川博典藏部書畫組工作人員張玉丹介紹,為豐富張大千藏品,,川博1951年在上海榮寶齋購得了12幅小品中的8幅,。如今張大千畫作動輒拍出幾千萬元人民幣的天價,但這8幅作品,,當年收購只花了680元,。它們中既有險峻的飛仙關(guān),、高聳入云端的二郎山,也有兩河口如銀河落九天的飛瀑,;有坐落在瓦寺溝的民居,,也有御林宮雪山的景致。張大千還將視角對準藏族同胞歡快熱烈的鍋莊,,以及藏傳佛教寺院喇嘛,,令《西康紀游》圖冊呈現(xiàn)出少數(shù)民族風情。
張大千一生畫風景無數(shù),。他曾三上峨眉,,畫過巨幅的《峨眉三頂》,也畫過《長壽山勢圖》,,此前足跡遍跡三峽,、泰山、桂林,、武當山,、青城山,這組西康之行的小品,,又有何值得稱道之處呢,?
魏學峰說,張大千的敦煌之行,,最難得的就是從歷代壁畫中找到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丟失已久的色彩,,從此開啟了他在山水畫中潑墨潑彩的全新藝術(shù)風格。這組小品,,張大千把唐代最為盛行的青綠山水與水墨技法結(jié)合,,留下了康巴地區(qū)的奇峰峭壁、飛瀑奔流,。
魏學峰曾跟著張大千的畫作重走大師足跡,,“他所至之地,當年自然條件非常艱苦,。行人只能沿著盤山小道繞行,,視線開闊度不夠,加上山多曲折,,很難看到所謂遠景,,因此這種高山峽谷地帶很難表現(xiàn)?!钡?,魏學峰通過張大千畫作的視角,認為大師當年定是攀上了危崖或臺地上方,以便能夠看到群山遠峰,。這種畫真山真水一定要實際的精神,,不僅留下了更奇絕峻秀的康巴美景,也令張大千成為用中國畫表現(xiàn)康巴山水的第一人,。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