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是藏族民眾主要的食用油脂,。藏族諺語說:“沒有駿馬的草原不美,,沒有酥油的糌粑不香,?!辈刈迕癖姶蛩钟筒琛⑷圄佤味茧x不開酥油,。據(jù)史料記載,,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內(nèi)地的茶葉,公主“使乳變成奶酪,,從乳取酥油”,,有了茶和酥油,才有了酥油茶,。

酥油古稱醍醐,元代才開始叫酥油,。元代宮廷食醫(yī)思慧在《飲膳正要》中記述了酥油的提取方法:“取凈奶子,,不住手用阿赤打,取浮油者為思馬哥油,,今亦云曰酥油,。”文中“阿赤”是提取酥油的木器,。提取酥油有專門的酥油桶,,桶里有一個連桿木柄,倒上牛奶,,蓋上桶蓋后,,連續(xù)上下抽動連桿木柄數(shù)百上千次,黃澄澄的酥油塊就全部浮在上面了,。把酥油塊用手捏成坨,,擠去水份,丟進(jìn)清水里泡一會兒,,就可以食用了?,F(xiàn)在牧區(qū)打酥油普遍用奶油分離器,既快又省,。
酥油的成分是脂肪,,含蛋白質(zhì)和多種維生素,營養(yǎng)價值高,,含膽固醇少,,長期食用酥油的藏族民眾身體強(qiáng)壯,抗寒能力強(qiáng),,平均壽命也長,。

牛奶除提取酥油外,藏族民眾還用它制作奶茶或酸奶子,。酸奶子康區(qū)稱“學(xué)”,,有兩種,一種是用鮮奶發(fā)酵制成,,味帶甜:一種是用提煉過酥油的奶發(fā)酵制成,,味酸。酸奶狀似豆花,,可直接或放糖飲用,,有時用饃饃或鍋魁蘸著吃,。酸奶子不僅是草原夏天的飲料,也是藏族民眾充饑解渴的食品,。
奶餅在木雅地區(qū)的種類較多,,一種是用未提煉酥油的奶酪制成,不帶酸味,,稱“甜奶餅”,,形同小鍋盔,有兩層較厚的酪皮,;另一種是“麻花絞”奶餅形同麻花,,撕開呈纖維狀,是用提煉過酥油的奶酪制成,;還有一種是各地都普遍制作的“本脫”,,呈坨狀;將“本脫”揉搓成顆粒狀,,曬干即成奶渣,。

奶糕藏語稱“體”,多用奶渣,、糌粑,、酥油、糖揉合而成,,有的地方還接入適量人參果,,是年節(jié)上的上佳食品。
“窮查”是病后初愈體弱者的食品,,常用酥油熬化,,放入糖和少量精耙,再倒入適量的酒攪勻后趁熱食用,。
“扎西德勒”是過年時甘孜藏族家家戶戶都做的食品,。先將酥油熬化,然后放上糌粑和糖,,捏勻放置盤內(nèi),,堆成小山狀。藏歷年初一早上,,由父母給家中每人手中倒一小瓢“扎西德勒”,,頌祝詞后吃掉,再吃早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