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06月23日
十年如一日打造農牧民“幸福家園”,,云端石渠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王曉健關心公益性崗位工作者家庭近況。
王曉健與群眾交流。
配套齊全的安置房。
◎融媒體第三團 李婭妮 何啟紅 登巴尼瑪 澤仁藏格 文/圖
人物名片
王曉健,,石渠縣鄉(xiāng)村振興局副局長,,從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已整整10年,,2017年榮獲石渠縣優(yōu)秀共產黨員稱號,,2019年榮獲甘孜州勞動模范稱號,,2020年榮獲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先進個人,,2021年榮獲甘孜州優(yōu)秀共產黨員榮譽。
“挪出窮窩”的新生活
2009年,,從人民教師考調為公務員的第一天起,,王曉健生命中的高頻關鍵詞再也離不開“易地扶貧搬遷”,而他由此也多了一些戲稱和愛稱:好朋友眼中的“瘋子”,,搬遷戶心中的“兒子”,。
事實上,這些稱呼一點也不為過,。從石渠縣22個鄉(xiāng)鎮(zhèn)164個行政村3429戶12099人全部完成易地搬遷,、進而穩(wěn)定脫貧,整整10年,,在石渠縣交出的這份易地扶貧搬遷“答卷”中,,王曉健拼盡一顆真心,付出了十分干勁,,功不可沒,。
“當年,剛從事業(yè)單位進入政府部門,,就被安排至不到10個人的縣扶貧開發(fā)辦工作,,接過了全縣脫貧攻堅的擔子?!蓖鯐越』貞?,那時自己作為“扶貧小白”,面對新部門,、新人員,、新任務,壓力雖大卻也生出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和干勁,。
吃透政策精神,、掌握方針政策、遍訪貧困人口,、貫徹攻堅要求……用“一抽屜空筆芯”寫滿“一柜子筆記本”,,三十萬余字的扶貧日志里,密密麻麻記錄著成百上千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家庭情況,、人員結構,、經濟收入、致貧原因,、幫扶辦法,。
而王曉健盡快投入扶貧工作的“笨辦法”遠遠不止于此:白天走貧訪困摸底調查,,夜晚梳理總結因戶施策,無休止地擠壓周末和節(jié)假日休息時間全力“充電”,。對此,,他不無遺憾地說:“最愛打籃球的我,幾乎缺席了每一場友誼賽,。兄弟們一次次被我無情拒絕,,都調侃我是只會工作的‘瘋子’!”
當時,,從某種意義上講,,集中了西部地區(qū)、高原地區(qū),、民族地區(qū),、欠發(fā)達地區(qū)所有特征的石渠縣,就是全省乃至全國最貧困,、最落后的縮影,。
“深度連片貧困地區(qū)、生態(tài)保護核心區(qū)域,、脫貧攻堅主要戰(zhàn)場”……種種“標簽”向王曉健透露出一個訊息——石渠縣要闖出脫貧攻堅“新天地”任重道遠,,需要完成的扶貧任務十分艱巨。
尤其是在石渠縣——這樣一片平均海拔4526米,、年平均氣溫-1.6℃以下,、極端最低氣溫-45℃、空氣含氧量僅為成都平原46%的“生命禁區(qū)”之上,,地方病多發(fā),、生態(tài)極端脆弱,高寒及荒漠化的鄉(xiāng)鎮(zhèn),、村寨、遠牧區(qū)不在少數,,“一方水土養(yǎng)不起一方人”的狀況迭出,。
“挪出窮窩”迫在眉睫。王曉健深知,,易地扶貧搬遷是石渠縣決勝脫貧攻堅戰(zhàn)的一招“制勝法寶”,,然而貧困群眾有安土重遷、故土難離和搬遷后如何謀生的顧慮,,易地扶貧搬遷勢必成了一塊“硬骨頭”,。
從申報到實施、從選址到建房,,“關關難過關關過”,,談及工程項目建設,,曾經一竅不通的王曉健如今頭頭是道,“反復請教過太多有關部門相關人員,,修改了不曉得好多次,,最終完成了石渠縣易地扶貧搬遷實施方案?!?/span>
王曉健直言,,打磨敲定方案并非最大關隘,說服農牧民群眾才是“一場硬仗”,。他同鄉(xiāng)鎮(zhèn)干部組成的小分隊,,無數次走村串寨召開“壩壩會”“交心會”,到遠牧區(qū),、遠牧場宣傳政策,、動員群眾。
“一開始,,門難進,、臉難看,老百姓對我們愛搭不理,。大家一腔熱情撞上一座座冰山,,一個二個被澆得透心涼?!蓖鯐越≌f,,工作組甚是納悶,“大家都是為了老百姓‘挪出窮窩’過上新生活辛苦奔走,,怎么思想工作就這么難做,?”
幾次三番后,王曉健詳細了解老百姓實際需求和生活困難,,認真聽取農牧民的意見建議,,將每戶的基本情況摸得一清二楚。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真情定能換取真心”的溝通竅門,。
“基層一線工作開展的順利與否,很多時候取決于有沒有‘同理心’,。這也是我干了10年扶貧工作,,一項頗為受益的心得體會?!蓖鯐越「嬖V記者三大“絕招”,,一是入戶上門陳情利大于弊,二是組織群眾實地參觀安置房,三是讓惠民政策家喻戶曉,,一段時間過后,,自愿申請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越來越多,全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漸入正軌,。
“授人以漁”的好日子
仁青翁姆一家的搬遷動員工作曾是“超難啃的一塊骨頭”,。6月17日,記者走進洛須鎮(zhèn)正科鄉(xiāng)一處小規(guī)模的集中安置點,,映入眼簾的是整齊劃一的獨棟新居,、硬化入戶路寬而凈、“五通五化”配套齊全,,仁青翁姆一家的安置房就在其間,。
“以前,祖祖輩輩都住在然足村的高山牧場上,,不通公路水電,,一輩子守著牦牛,靠賣酥油,、酸奶,、牛肉養(yǎng)家糊口。聽說要我們搬下山,,我們當然一百個不愿意,,除了放牛,別的我們也不會,,咋個生活哦,!”仁青翁姆羞斂地對記者說,“王曉健和工作組7,、8次到牧場,、進我們家?guī)づ瘢o我們兩口子做思想工作,。我們才曉得搬家不花我們自己一分錢,,還給我們修新房子、給我們培訓技能,、給我們找活路做,,最好的是娃娃兩個到鄉(xiāng)中心校上學特別近?!?/span>
像仁青翁姆一家這樣,通過“易地搬遷·技能培訓”“易地搬遷·公益性崗位”等方式脫貧,,讓群眾“搬得出,、穩(wěn)得住、能致富、更幸?!钡睦釉谑h不在少數,。
在鄧瑪觀光生態(tài)農業(yè)科技示范園,51歲的正科鄉(xiāng)曲德村村民扎西郎加是園區(qū)小有名氣的農機駕駛員,?!皫纵吶俗≡谕僚鞣坷铮鲩T一腳泥,,生活一眼望到頭,。”扎西郎加念及過往的日子,,總結為幾個“沒”——“沒得錢,、沒得技術、沒得未來,,繼續(xù)過那種日子的話,,可能娃娃長大也和自己一樣,放一輩子的牛,!”
而今,,2017年的易地扶貧搬遷戶扎西郎加,通過當年及后續(xù)的技能培訓謀得差事,,從一開始4千元一月的工資,,現在已上漲為6千元一月,“我現在能使用各種農機器械,,老婆也在園區(qū)當門衛(wèi),,一月輕松就能掙到4500多元?!?/span>
“年紀輕輕的王局長干起扶貧工作一點不含糊,。這些年,他不是單純幫扶一個點,、一條線,、一個面哦,更多是嚴格按照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總體要求,,堅持搬遷與發(fā)展兩手抓,,在推進書寫高寒農牧區(qū)建房新歷史的同時,助力謀劃富民產業(yè),,突出‘四個一批’——公益性崗位就業(yè)解決一批,、產業(yè)帶動解決一批、勞務輸出解決一批,、自主創(chuàng)業(yè)解決一批,?!碧崞鹜鯐越。孢_鄉(xiāng)黨委書記白馬扎西直豎大拇指,,“不少搬遷戶都‘兒子,、兒子’地喊他!”
王曉健點燃“生命禁區(qū)”困難群眾生活的希望,,又何嘗不是在照亮自己的內心,。積點滴促變化,用實干創(chuàng)實績,,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石渠縣累計投入6.93億元,,完成3429戶12099人易地扶貧搬遷目標任務(集中安置點56個,,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1331戶,分散安置2098戶),;同時,,與貧困群眾均簽訂拆舊復墾和生態(tài)修復協(xié)議書,完成拆舊復墾8.72畝,、生態(tài)修復182.7畝,;在全州范圍內率先引進防火、防潮,、抗震,、節(jié)能、環(huán)保和施工期短,、建設成本低的裝配式鋼結構建房方式,,有效解決工程施工期短、成本高等難題,。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