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7月27日
我州首屆男子業(yè)余足球賽現(xiàn)場,。
◎本網(wǎng)記者 蘭色拉姆 肖宵 李婭妮
■大部分人關于足球的記憶,,始于1978年。
■那一年,,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在中國開啟,,對內改革,、對外開放。
■那一年,,剛剛從北京電視臺更名而來的中央電視臺,,首次對國內轉播了阿根廷世界杯。
■那一年,,一代人通過耳聞目睹,,接觸到了“世界第一大運動”。
甘孜人的足球夢
2018年6月14日,,俄羅斯世界杯開賽,,雙流機場,康定老球迷馬東即將搭乘前往莫斯科的航班,,開啟生平第一次世界杯現(xiàn)場觀戰(zhàn)之旅,;
2018年,甘孜州第一屆成年男子業(yè)余足球比賽開賽,;理塘縣城內,,世界海拔最高的標準化足球場正在加緊建設,高原“足球之城”雛形初現(xiàn),;
康定北門體育場,,球迷李強抱起一歲半的兒子,將一枚足球輕輕踢進場內,。
16歲的楊珊珊,,來自康定市孔玉鄉(xiāng),,“康巴雪豹女子足球隊”球員,現(xiàn)在廣元市讀書,,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國家二級運動員稱號,。
“我是在康定市第三中學上的初中,剛上初一,,就加入了女子足球隊,,那時候,我第一次接觸足球,?!睏钌荷赫f,從農村娃到國家二級運動員,,“因為足球,我的生活發(fā)生了巨大改變,。希望更多的甘孜青少年,,能飛奔在綠茵球場,為甘孜足球的未來出一份力,?!?/span>
尚未成年的“楊姍姍們”正代表甘孜州在省內各地進行比賽,而兩鬢斑白的“曾義亮們”則憧憬著甘孜足球的未來,。
近段時間,,每逢周末,71歲的曾義亮都會到康定北門體育場看足球比賽:“看年輕人們滿場跑,,就想到自己當年踢腳球的那種樂趣,。”
他口中那充滿年代感的“踢腳球”一詞,,始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在康定二完小就讀之時,, “我記得是從雅安轉學來的幾個娃娃帶到我們踢腳球,后來學校舉辦了班級間的腳球比賽,,我還參加了比賽,。”
“當時學校里的腳球,,是從百貨公司買的,,球外頭一條條牛皮筋縫制而成,沒有氣眼,,和現(xiàn)在的足球比不得,。”曾義亮兒時的球友啟角,,至今還清楚記得當時“踢角球”的場景:“小學腳球比賽,,兩排白楊樹就是的球門,,白楊樹旁三合土的空地就是球場?!?/span>
1971年,,曾義亮在州農機廠參加工作,“空閑時,,也會想到‘腳球’,,但身邊根本沒有踢腳球的場所,就算學校通過了借場地踢球的申請,,也沒有腳球可以踢,;那個年代,吃個飽飯都是難題,,買‘腳球’就更天方夜譚了,。”
“很多訓練基地都選在高海拔地區(qū),,甘孜州是天然的高原之地,,康巴人身體素質又非常好,現(xiàn)在踢球的娃娃越來越多,,說不定以后甘孜州要出幾個世界腳球明星嘞,!”6月8日傍晚,曾義亮在體育場看著年輕人們踢球時,,發(fā)出感慨,。
正如他所期盼的,甘孜州“校園足球”呈現(xiàn)出蓬勃發(fā)展之勢,。在康定中學,,一座11人制的標準足球場將于今年底落成;學校將于今年6,、7月迎來“校園足球示范(特色)學?!毕嚓P部門專業(yè)的分級評估。
迄今為止,,全州先后已有25所中小學校加入到自查申報“校園足球示范(特色)學?!钡男辛小?/span>
甘孜人的足球印記
在一張泛黃的黑白照片中,,留著發(fā)辮的“康巴漢子”身著長褲飛奔向旋轉的皮球,,幾名外國人擋在木桿制成的足球門前,而開闊處連綿起伏的群山和山巔的積雪表明這場比賽發(fā)生地點就在青藏高原,。
“經(jīng)過鑒定,,這張照片拍攝于1910年左右,記錄了藏族年輕人和外國人在巴塘縣踢足球的場景,?!敝莶┪镳^副館長潘敏表示,,照片拍攝者雖然無從考證,但這應該是足球運動在甘孜最早的“光影留痕”了,。
不曾料想,,在上世紀初,土生土長的康巴漢子和漂洋過海的英美人,,便在雛形初現(xiàn)的綠茵場上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交鋒,。
然而,下一次在“綠茵場上”看到飛奔的甘孜身影,,卻要等到50年后了,。
改革開放,為足球運動帶來了新的動力,。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四川師范大學的一幫應屆畢業(yè)投身支邊援藏隊伍,也將足球運動再一次引入這片土地,。
“1987年,,我被分配到了康定中學擔任高中部地理老師。彼時,,康中校在周進東、黃剛,、謝蒙金,、張洪明等支邊青年教師的帶領下,相繼成立了紅,、黃,、藍三個教職工隊,前后不下50人參與,,隊員幾乎是天天會踢球,、周周有訓練、月月有賽事,,時不時就邀約康定民族師范??茖W校、康定民族師范學校的師生較量一場,。如遇當晚正好有自習課,,老師們通常汗流浹背一身球服,就走進了課堂,!”康定中學高級教師謝正武一邊回憶,,一邊從柜中取出珍藏著的“康定中學第一屆實和杯冠軍獎杯”,歷數(shù)著多年來的“輝煌戰(zhàn)績”,。
在剛掛牌不久的康定中學體衛(wèi)藝辦公室,,“走馬上任”月余的教師曹剛說到:“從八十年代中期至今,,30多年堅持在全校師生中開展校園足球運動,在全州都可以說是率先之舉,,當然更是足球之風彌漫最久的學校之一,。” 1992年,,全州普及初等教育工作之初,,康定中學的操場都還是煤屑鋪就的碎石子訓練場,但師生快樂踢球的傳統(tǒng)已持續(xù)了十多年,。
改革開放初期,,自從“康中”開足球風氣之先后,康定城里的足球少年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
1985年,,一名康定縣一中的乒乓球隊隊員,在老師指導下用腳顛著乒乓球熱身,。30多年后,,他成為甘孜州實力最強業(yè)余足球隊——康定聯(lián)隊的隊長。
現(xiàn)年45歲的吳江,,對初中時踢球的情形還記憶猶新:“除了縣一中操場,,我喜歡到北門廣場踢球。那時,,體育場就是一片草地,,旁邊還有養(yǎng)豬的人戶,但很多人還是在場上樂此不彼地圍著橡膠球追逐,,邊上還有小娃娃些圍觀,。”
當時在旁邊看吳江踢球的“小娃娃”,,便包括李強?,F(xiàn)年40歲的他,是甘孜州小有名氣的主持人,。從小對足球充滿摯愛的他,,所擁有的第一個黑白相間的真皮足球,卻是和同伴們拾撿廢鐵湊錢買來的,,“足球30元,,相當于家長一個月工資的三分之一?!?/span>
康定中學,、北門廣場留下了少年們踢球時揮灑下的汗水,回力鞋,、橡膠球,、“三道杠”運動服構建起甘孜足球的歷史記憶,。然而,鏡頭里的青春不老,,時光卻改變了少年們的容顏,。
2018年5月12日,甘孜州首屆成人男子業(yè)余足球賽揭幕戰(zhàn),,一度因腰椎間盤突出告別球場的吳江,,身著康定聯(lián)隊球服配戴隊長袖標艱難踢滿全場,李強則在旁邊的臨時演播室“意氣風發(fā)”地解說了整場比賽,。
而那場比賽進球最多的隊員,,是出生于1985年的彭杰。
“我曾經(jīng)就讀于專業(yè)的足球學校,,足球是80后許多男孩的夢想,。”在彭杰的記憶中,,釘鞋和足球服已是常見的球場裝備,,踢球雖然成為他兒時主要生活方式。
彭杰的隊友,,“90后”的李楊,,則認為踢球也是一種“減壓方式”:“高二時,在學校綠茵草坪踢球,,能夠很好緩解學習壓力,。工作后,以球會友不僅能鍛煉身體,,還能培養(yǎng)出在工作生活中的許多能力?!?/span>
從黑白照片到綠茵連綿,,一個世紀過去,足球,,一直在甘孜大地上飛旋,!
甘孜人的 世界杯記憶
1978年,31歲的曾義亮在報紙上通過和朋友擺談,,以及翻看報紙,,知道了還有“足球世界杯”這項全球賽事。
同一年,,30歲的啟角在家觀看了世界杯比賽,,他說:“那時,我家有臺9英寸左右,、憑票買來的黑白電視,,看轉播時,,我們家聚集了很多親朋好友,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央電視臺解說員宋世雄高亢的聲音,?!?/span>
那一年,甘孜有了第一批世界杯球迷,,此后每隔四年,,球迷的數(shù)量開始疊加,而人們看球的方式和地點,,也不斷發(fā)生著變化,。
1986年,作家達真還是西南民院的大學生,。當年期末考試前那個炎熱的6月,,他和幾百個同學一起在學校圖書館里,領略了足球的魅力,。
“圖書館有彩色電視,,許多喜歡足球的同學都聚集在那里看比賽,實在太熱了就直接用涼水澆頭,?!边_真說,“墨西哥世界杯”是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看球經(jīng)歷,,也是最難忘的校園時光,,“看電視都能感覺到那種萬千球迷山呼海嘯的激情,心情隨著比賽進行跌宕起伏,,達真記住了馬拉多納和荷蘭隊,。”足球的魅力
上世紀90年代,,中國億萬球迷終于可以在電視機前收看體育賽事直播比賽,,而在甘孜州,彩色電視機漸漸出現(xiàn)在家家戶戶的客廳中,。黑白相間的世界杯,,變得五彩繽紛!
“1990年的意大利世界杯揭幕戰(zhàn),,我一個人在家里看直播,,喀麥隆隊發(fā)角球以1比0戰(zhàn)勝阿根廷隊時,我一激動,,凳子倒了,,摔在地上痛得直叫。”作為改革開放后長大的第一代球迷,,吳江便經(jīng)歷了世界杯從“黑白”到“彩色”的跨越,,“我記得當時喀麥隆國家隊球服是深綠色,阿根廷隊卡尼吉亞有一頭金黃色的頭發(fā),,感覺自己就在場內看比賽,。”
較為年長的謝正武,,則對聚眾看球的日子充滿懷想:“想當年,,我們這些‘窮書生’聚在一起,追完了1986,、1990直至2002的每一屆世界杯,。整個康定中學從只有一臺安放在老辦公樓的東芝電視,到每個教師乃至學生宿舍都有了彩電,,那種二三十人熱火朝天,、鹵肉啤酒齊飛的‘熱血’場面,讓人回味無窮,!”
涼水澆頭,、激動摔傷、熬夜看球……的確,,無論從事什么職業(yè),,年輕的球迷都有為看世界杯做過一些“狂熱”的事。而資深球迷李強,,為世界杯所經(jīng)歷的“狂熱”,,則堪稱瘋狂。
“當時鄉(xiāng)上電壓低,,自己又沒電視,,我們自己接了兩部調壓器,在鄉(xiāng)上轉播臺看了一場世界杯,?!?/span>1998年,還在康定沙德鄉(xiāng)工作的李強,,竟然“自制”裝備把轉播機房變成了“比賽看臺”?!昂髞?,李強才知道,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全鄉(xiāng)當天晚上都只能收看這個頻道,?!?/span>
而當年世界杯的主題曲《生命之杯》,也隨著電視直播信號傳遍全國大街小巷,?!?/span>Go,,Go,Go,,Ale,, ale, ale”,,足球世界杯,,攜帶著流行音樂,讓年輕的球迷趨之若鶩,。
2002年,,李強到康定縣城從事教育工作,還曾專門組織學生在校觀看中國國家隊的比賽,。正是這批看著“甲A聯(lián)賽國字號”球員長大的“90后”,,成為了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第一批球迷。
“2006年世界杯,,就能用電腦看網(wǎng)絡直播了,,2010年和2014年的世界杯,很多同學都用手機看過網(wǎng)絡直播,?!苯衲?/span>27歲的李力,認為在網(wǎng)上看世界杯和對著電視看能獲得完全不同的體驗,,“現(xiàn)在直播平臺的互動功能很強,,可以邊看聊天,幾百萬球迷同時在線,,仿佛就在現(xiàn)場,。”
其實,,不管是面對九英寸的黑白電視,,還是上百英寸的高清投影屏幕;不管是從坐在客廳的沙發(fā)上,,還是隨時隨地通過移動設備觀戰(zhàn),,看球的方式一直在進化,但觀看世界杯帶給球迷的樂趣,,是不變的,。
從黑白皮球到五彩繽紛,四十年跨越,,足球,,一直帶給甘孜的人們歡笑、感動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