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8月07日
■本網(wǎng)評論員
幅員面積15.3萬平方公里的甘孜藏區(qū),,既是全國14 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之一,,也是全國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zhàn)場,其貧困發(fā)生率高出全省10個百分點,, 我州無疑是脫貧攻堅中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難中之難。如何激發(fā)農(nóng)牧民群眾在脫貧奔康中的內(nèi)生動力,,瀘定縣冷磧鎮(zhèn)團結(jié)村和杵坭鄉(xiāng)金雞壩村的生動實踐給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
貧困,表面上看是物質(zhì)的貧乏,,但歸根結(jié)底是知識與技能的貧乏,,是信心與斗志的缺乏。知識與技能可通過教育,、培訓等手段獲取,,可信心與斗志則是激活內(nèi)生動力的核心之要。如果扶貧不“扶志”,,無論怎樣扶也等于白扶,。
早在23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聚焦扶貧工作的著作《擺脫貧困》首次出版,。習近平總書記在該書多處強調(diào):“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但能否實現(xiàn)‘先飛’,、‘先富’,,首先要看我們頭腦里有無這種意識”;“貧困地區(qū)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長處、優(yōu)勢在特定領(lǐng)域‘先飛’,,以彌補貧困帶來的劣勢”,;……這正好印證了毛澤東同志那句經(jīng)典名言:“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扶貧的要義在“扶”。既然是“扶”,,那么必要的幫助與援助注定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扶貧≠救濟,、幫扶≠包富,、摘帽≠不扶持、農(nóng)牧產(chǎn)業(yè)≠扶貧產(chǎn)業(yè),,畢竟“扶”不是“抬”,、不是“背”、不是“抱”,,扶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貧困群眾通過“外因”與“內(nèi)心”的相互作用,讓自己逐步立起來,、走起來,、強起來。要讓貧困群眾逐步立起來,、走起來,、強起來,最根本的就是要扶精神,、扶志氣,,切實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變“他扶”為“自立”,、變“慢行”為“快走”,,不斷增強脫貧之志,切實激活脫貧“內(nèi)因”,,進而讓貧困群眾挺直脫貧腰桿,、找到脫貧法子、邁出脫貧步子,、走上脫貧路子,。如果貧困群眾老是抱著“等、靠,、要”的依賴思想,,老是沉陷“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的懶散狀態(tài),,老是缺乏想富,、敢富、能富,、善富的心勁,、干勁與韌勁,,時時、事事,、處處等著政府和社會的救濟和贊助,,而自己卻始終不想動手、不愿做事,,甚至心安理得、坐享清福,,如此片面的物質(zhì)扶貧,,不僅難以達到扶貧的真正目的,而且還會生發(fā)出“爭貧,、安貧,、守貧和不愿脫貧”的不良現(xiàn)象。
“脫貧全靠黨的政策好,,奔康要靠自己加油干,。”看來,,精準扶貧應(yīng)在扶精神,、扶志氣上下一番功夫。然而,,“扶志”既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一蹴而就見效,需要我們用足夠的耐心去教育引導讓其“立志”,,需要我們用身邊的典型事例去啟發(fā)引領(lǐng)讓其“樹志”,,需要我們用幫扶行動去示范帶動讓其“強志”,進而讓貧困群眾牢固樹立“以窮為恥,、以懶惰為恥,、以等靠要為恥”的思想觀念,立下“愚公志”,,堅定“脫貧心”,,不斷強化其脫貧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責任,真正讓他們增強脫貧自信,、揮灑脫貧力量,、放飛致富夢想?!爸灰行判?,黃土變成金”。只要貧困群眾的志氣真正樹起來了,、觀念真正更新了,、決心真正下定了,,致富的辦法和干勁自然也就有了??梢?,扶貧不但必須“扶志”,而且必須首先“扶志”,。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