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保振
子貢問孔子怎樣理政??鬃哟穑?ldquo;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思是說,,只要糧食充足,,軍備充足,百姓對國家信任就可以了,。子貢又問,如果要去掉一項,,先去哪一項,?孔子答:“去兵”。又問,,再去一項呢,?答曰:“去食”??梢?,在孔子看來,只要取信于民,,獲得老百姓的支持,,國家的根基就穩(wěn)固,國家的富強就有望,??梢哉f,“民信”比天大,。
“民信”比天大,,不是灰色的理論,而是常青的生活,。無論古今,,只要能獲民心,便能得天下,、治天下,。相反,即便是高城深池,,堅甲利兵,,也不足恃。歷史的常態(tài)就是這樣:人心不搖,,鶯歌燕舞,;人心不附,鳥散猿吟,。
“民信”比天大,,關(guān)鍵在一個“信”字,。“信所以守也。”這種守,,常如“守護(hù)神”,,貧也好,富也罷,,它都一如既往,,不棄不離;弱也好,,強也罷,,它都始終如一,守候守護(hù),。這種信而守,,碰到災(zāi),能堅守不退,,共扛之,;遇到難,可堅定如初,,共克之,。這種信而守,只有執(zhí)著,、專一,,沒有徘徊、投機(jī),,是真正意義上的“可與為始,,可與為終,可與尊通,,可與卑窮者”,。
欲民信之,先要“修己”,。修己,,不是為己,而是“修己以安百姓”,。“安百姓”的修己,,要習(xí)慣于晚上“過電影”:想想當(dāng)天為百姓做了哪些事?還有哪些事沒做好,?第二天應(yīng)該怎么干,?也要習(xí)慣于聽取“諤諤之音”。畢竟,,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唐太宗即位時,曾下詔全國免征免調(diào)一年,。但不到4個月,,便下詔要征集16至18歲身強力壯的男子入伍。魏征得知后,,兩次抗旨,,并諫言唐太宗:朝令暮改,怎能取信于民,?魏征的“諤諤之音”,,讓李世民頓悟,下令停征,。正因李世民此后納諫修己,進(jìn)而開創(chuàng)了史稱“貞觀之治”的盛世,。
欲民信之,,要在“正己”。老百姓信誰,,常常不是聽他講得多動聽,,而要看他做得是否能夠服人。只要自己正,,老百姓會自動跟上來,、聚過來。隋朝的趙軌,,任齊州別駕時,,看到鄰居家的桑葚落到自己家,他不是撿為己有,,而是“遣人悉拾還其主”,;做原州總管司馬時,一次夜行,,身邊人的馬不小心跑進(jìn)農(nóng)田,,踏壞了老百姓的莊稼。他立即下馬,,等到天明,,找到莊稼的主人,償付了錢才離開,。他的行為,,讓老百姓深為嘆服、信服,。他被調(diào)離齊州時,,父老鄉(xiāng)親揮淚說:“公清若水,,請酌一杯水奉餞”;原州的百姓官吏更是對其由信而學(xué),,“莫不改操”,。
欲民信之,當(dāng)要“后己”,。人,,皆有個人私事。但當(dāng)了“官”,,做了“公仆”,,就須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凡事先人而后己,。只有“先人”,才能得人,、得心,。
雨果有言:最高的道德,便是為旁人著想,。為民著想者,,民信之、民服之,、民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