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祖云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跪射俑令人驚嘆:雖經兩千多年的歲月磨蝕,依然完整堅固,、栩栩如生,。何故,?專家解讀,重要原因是跪射俑的姿勢低,,其右膝,、右足、左足三個支點,,構成穩(wěn)定性極強的三角形支撐上體,,這種姿勢使跪射俑在坑頂塌陷時,也能經受住考驗,。觀跪射俑,,讓人聯(lián)想深思:為人做官有道,當持這種“低姿勢”的負重品格,。
姿勢,,作為一種肢體語言,乃是一種態(tài)度表征,,折射內心的觀念,。有什么樣的修養(yǎng)、素質,、品行,,就有什么樣的姿勢。居高臨下,、盛氣凌人,、自負傲物者,其姿勢低不了,。修身克己、內斂謙遜,、持重堅忍者,,其姿勢高不了。低姿勢不是低三下四的卑躬屈膝,,也不是低人一等的卑賤人格,,更不是低頭哈腰的虛偽做作,而是一種高度自覺的人生修養(yǎng)和境界操守,。對于為官從政而言,,“低姿勢”才能走穩(wěn)走好,。
春秋時的宋國大夫正考父是數朝元老,他在家廟的鼎上鑄寫銘訓:“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每逢任命總是愈加謹慎,一次提拔要低著頭,,再次提拔要曲著背,,三次提拔要彎下腰,連行路都注意靠墻邊走,。這種“低姿勢”使正考父為官一直如履薄冰,,克己奉公,政績斐然,。仕途中,,倘若執(zhí)拗擺著恃權傲物的“高姿勢”,最終沒有不翻船的,。從漢代的董卓到清代的和珅,,無一不是擅權跋扈、利令智昏而自取滅亡,。
權力越大責任越重,,責任越重擔子越沉。重負在肩,,必須有“低”的特質,,才能負重前行。惟其低調不彰的平民風格,,故能贏得人心,;惟有低平不躁的清純心境,才能淡泊明志,;惟其低眉沉穩(wěn)的踏實作風,,方能成就事業(yè)。正如古人所云:“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可以說,低姿勢是功成至道,。
從古而今,,放低身段,、謙恭待下者,為的是登高望遠,,海納百川,,成其廣大。劉備屈膝求賢,,三顧茅廬,,連張飛也看不慣,但實現了政治抱負,。藺相如大義為重,,容讓廉頗,終于化內訌為“將相和”,。唐宰相婁師德忍辱負重,,即便遭人排擠,依然“恭勤接下,,孜孜不怠”,,為官終身守節(jié),得以功名始終,。古往今來以低姿勢為人處世者,,最終全的是大局、守的是大義,、成的是大業(yè),。
應當說,在正風反腐的高壓態(tài)勢之下,,權力的“任性”大為收斂,。但不能不看到,“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一些人很難發(fā)自內心地具備那種謙恭謹慎的低姿勢。有的人變著法兒想表現權力的傲慢,,有的人一有機會就擺譜,、擺官架子。甚至有的說:當官無權勢,,算白當了,;做官無好處,算白做了,;為官無尊嚴,算白為了,。歸根到底,,惟有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才會有真正的低姿勢。
眼睛昏花的孤老藏民見到前來訪貧問苦的孔繁森,,驚奇地問:“你是誰,?”孔繁森答道:“我是您的兒子!”治沙,、治澇,、治堿的工地上,有人找焦裕祿,,眼前皆為一身泥一身汗埋頭拉架子車的勞動者,,不知道縣委書記在哪里。田間地頭,,戴草帽扛鋤頭的地委書記楊善洲,,完全是一副老農樣子……這些共產黨人的形象,生動詮釋了干部當有怎樣的“低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