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11月08日
圖為記者在戰(zhàn)“疫”一線采訪。
圖為記者在磨西鎮(zhèn)采訪百歲老人。
圖為記者向商家了解土特產銷售情況,。
圖為記者在巴塘縣采訪為民辦實事。
勇敢地再一次出發(fā)
◎本網(wǎng)記者 李婭妮 文/圖
5年又4個月,,1947天,都在忙著記錄他人他事,。今天,,趁著2021中國記者節(jié),這個富有儀式感的“熱點時刻”,,也“矯情”地寫一寫自己“記著”的心路歷程,。
這些年月,,我從“嫩頭青”到“老油條”,時光從來不語,,卻向來公平,;幸運的是,自己仍是一名記者——致力成為擁有“青年精神”的個體的熱情未曾褪去,,期待與美好時代同頻共振的自覺不曾改變,。
想必這就是,這份特殊職業(yè)“與生俱來”的獨到魅力,,它并非單單指向遠大的新聞理想,,更無限靠近如匠人般堅守的一個個可愛的“小人物”。讓我這名“小記者”樂此不疲地“記著”,。
其中,2020年初,,探訪甘孜州戰(zhàn)“疫”最前線的一段“‘疫’路同行”見聞,,讓我尤其體味到這份職業(yè)的可貴,不囿于對祖國壯麗河山的描繪,、對時代變遷的記錄和對幸福生活的歌頌,。
事情是這樣的。彼時,,全國上下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嚴峻復雜,,在甘孜州,病毒也正蔓延擴散,。截止2020年2月6日24時,,全州累計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12例,賡即被轉入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甘孜醫(yī)院(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醫(yī)院)傳染病區(qū)進行隔離治療,。
對一名記者來說,,這個不平凡的年份顛覆了太多習以為常的事情,當“到新聞現(xiàn)場去”變成了“奢侈品”,,便讓同仁對新聞現(xiàn)場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更加珍視每個能到新聞現(xiàn)場的機會,我當然也不例外,。
2月6日一早,,當我“全副武裝”走進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甘孜醫(yī)院(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醫(yī)院)院本部,通過微信視頻得以連線防疫一線的醫(yī)務工作者和部分患者,,直擊她們,、他們抗擊疫情的真實場面時,深感“非常之舉阻擊非常之疫”的振奮力量和融融暖意,,那種觸動內心底里且不可名狀的心情至今記憶猶新,。
從業(yè)11年的傳染病區(qū)90后護士四郎巴珍,,丈夫也是該院耳鼻喉科的一名醫(yī)護人員。自疫情發(fā)生以來,,她始終堅守崗位,、日夜奮戰(zhàn)一線,沒回過家,、沒接過娃,,甚至沒見過身處同院的丈夫。
當時,,微信那頭,,原本思路清晰、口齒伶俐的她一度哽咽無話,,漸漸平復的她隨后告訴我,,“戰(zhàn)‘疫’雖然特別苦,但戰(zhàn)‘疫’時間一點不孤獨”,,有“智囊團”的專家領路,,也有“戰(zhàn)斗隊”的同事應援?!?/p>
更出乎她意料的是,,還有社會各界的牽掛。對此,,四郎巴珍隔著屏幕給我舉了個例子:
2020年2月3日,,農歷大年初十,天氣干冷,,陽光明媚,。她所在的傳染病區(qū)收到了一份暖心的禮物——
一封筆跡稚嫩的感謝信、一個少女感爆棚的蛋糕,、四袋滿滿當當?shù)某允橙沼闷贰?/p>
而這份“大禮包”來自康定熱心市民王某一家,。
我隨后輾轉聯(lián)系上了王某本人,她向我回憶:“我們站在警戒線外,,把袋子挨個遞給站在警戒線里面的醫(yī)護人員,,只道了句‘辛苦保重’,就果斷離開了,?!弊诨丶业能嚿希患胰艘宦非穆暉o息,。王某有些不好意思地說,,其實大家都在偷偷抹淚。
“警戒線一拉,,線內,、線外像極了兩個隔絕對立的世界,。視覺沖擊感太強了,一線工作者們太不容易了,!”王某表示,,當時出來接受“心意”的幾位白衣天使眼淚汪汪地不斷道謝,雙方都不敢對視彼此,,也不敢多說一句話,,大家都謹小慎微地呵護著這份默契,就怕一個繃不住,,控制不住情緒,。
談及這次送禮的始末,王某回應并無甚“高大上”的初衷,。原來,,在微信家人群中,有親人詢問購買N95口罩事宜,,姐姐夫婦二人看到消息后發(fā)出呼吁——非一線人員戴一次性醫(yī)用口罩即可,,還是將N95口罩留給醫(yī)護人員,不要占用緊俏的醫(yī)用資源,。
群內親友們不僅紛紛響應,還在群內開始自發(fā)捐款,,希望由姐姐姐夫牽頭通過正規(guī)渠道采買一批靠譜的N95口罩捐給州內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定點醫(yī)院,。
可由于種種外力因素,訂單最終未能“成型”,,采買愿望落空,。全家人遂另謀用這筆“善款”購買一些營養(yǎng)食品和生活用品,表達心意,。
那一天,,也恰好是王某4歲女兒的生日。她一早給女兒訂了一個粉嘟嘟的生日蛋糕,。本來和女兒打趣,,問能不能把漂亮蛋糕送給醫(yī)生阿姨和護士姐姐?沒想到,,女兒干干脆脆同意了,。
于是,“禮物隊伍”中便多了一個寫著“平安歸來,,一個不少”字樣,,裝飾著金燦燦“冠冕”圖案的蛋糕。除了征用女兒的生日蛋糕,,13歲侄女一筆一劃書寫的感謝信,,都是王某一家人為抗擊疫情所盡的心力,。
采訪最后,王某擲地有聲地對我說:“我們能捐的物資不多,、體量不大,、價值可能也不高,但這份感恩的心意卻是我們一家人能拿出的最最珍視的東西了,!”
2月7日完稿當日,,離立春已過去了3天,康定的氣溫似乎有所回升,,至少陽光每天都會破云而出,,大喇喇地映照著依舊攝人心魄的這片山地高原。
我當時碼著字,,曬著不太暖的太陽,,卻為王某所言的“我想大多數(shù)家庭都只想擁有普通的爸爸媽媽和兒子女兒,真不想有什么‘逆行’的英雄”這一句話,,陣陣心酸且暖流涌動?,F(xiàn)在念及當時的一幕幕情狀,似乎依然心有戚戚焉,,萬幸“疫”去春來,!
其實,在我短淺的職業(yè)生涯中,,日常干著微不足道的“小事”,,關鍵時刻卻如“披鎧執(zhí)甲”一般罔顧生死守護一方的可愛的人,并不鮮見,,但這次采訪經歷,,之于我的意義,不凡,。
念茲在茲,,我想在廣大新聞工作者迎來第二十二個記者節(jié)之際,和同仁們分享,,不管我的“戰(zhàn)友”今天是在行色匆匆的采訪途中,,或是奮筆疾書于案牘之前……
我祝福自己和大家:有記者情懷,把新聞做好,,勇敢地再一次出發(fā),,向著又一個“5年又4個月”。
不忘初心 堅守夢想
◎本網(wǎng)見習記者 周燕 文/圖
腳下沾滿泥土,,心中積淀真情,;觸摸時代脈搏,傾聽人民聲音,;感知人物溫度,,點亮心中燈火……這是新聞人的職責和擔當,。在護林防火現(xiàn)場、在鄉(xiāng)村振興一線,、在田野鄉(xiāng)村……無數(shù)新聞人牢記初心使命,,將腳下的泥土變成筆尖的芬芳,把心中的感動化成鼓舞人心的力量,。
新聞人永遠在現(xiàn)場,。“沒有比腳更長的路”,,記者的榮光永遠在前方,。記者這個職業(yè),一年365天都是在寫別人,。今天,,趁著記者節(jié),也寫寫自己當記者的一段心路歷程,。
去年6月,,我結束了在宣傳部8年的工作,考入甘孜日報社,,投身新聞事業(yè),。記得念初中的時候,我寫的作文《20年后的我》就是當一名記者,,現(xiàn)在想來,,那是我心中對記者這一職業(yè)最初的向往。
從通訊員到記者,,于我而言這是一個跨度,要想寫好新聞稿,,只能用勤補拙,。在同事的推薦下,我買了很多新聞寫作方面的書籍,,從每天寫一篇新聞稿件開始練習,,堅持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新聞。就這樣,,一直堅持了一年多的時間,,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寫作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刊登在報紙,、新媒體上的稿件數(shù)量,、閱讀量也逐漸增多。
還記得第一次采訪,,寫作過程磕磕絆絆,,苦不堪言,。總結教訓,,是自己采訪前案頭準備不足,。采訪對象和內容等相關信息一概沒搞清楚,貿然采訪,,只能一頭霧水,。
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采訪寫作能力,我參加了紅色遺跡看變化,、走基層采訪等采訪活動,。在短短的半個多月時間里,在與其他記者,、編輯的交流中,,我的寫作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對新聞這一職業(yè)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并深深地愛上了記者這個既富挑戰(zhàn)性又具責任的職業(yè),。
有時候,做足了采訪前的問題準備,,可真正采訪時卻發(fā)現(xiàn)準備的東西派不上用場,,甚至采訪的對象與內容都得臨時調整。這時候只能“急中生智”,,高速開動腦筋,,找準新聞點,設計問題,,完成采訪,。采訪完成不代表稿件形成,往往是采訪后覺得自己已經取得了充足的素材,,但回來寫作時才發(fā)現(xiàn)還是有些問題沒搞清,。即使找準了新聞點,取得了充足的素材,,解決了“寫什么”,,構思成文的時候還會遇到“怎么寫”的問題。
于是,,我常常為寫出一篇稿件的框架思考一兩個小時,,為求得合適的句子、恰當?shù)脑~語推敲十多分鐘,。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很多時候,我都感覺自己真的能和古人相通,。
選擇做記者,,就是選擇永遠在路上的生活方式。風里雨里節(jié)日里,,始終堅守在新聞的第一現(xiàn)場獲取第一手資料,,做出自己的判斷,方有下筆見真知,。如詩句中所說: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回想曾經往往留下的,、能讓我記住的還是寫過的稿件,,循著稿件一幕幕采訪經歷都能浮現(xiàn)眼前。這些稿件不斷鼓勵我,、激勵我,,不僅是成品稿件帶來的成就和思想表達,還有深入采訪帶來的感動和力量,。
記得今年參與“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媒體大型采訪活動,,去我州東路片區(qū)采訪,在磨西鎮(zhèn),,我采訪到了一位百歲老人,。初夏夕陽晚照,談到興濃時,,老人拉著我的手開心地說,,自己現(xiàn)在的生活與過去相比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今年是建黨100周年,,她也走過了將近100年的難忘歲月,,見證了磨西百年風云變化。
采訪中我感受到了她感恩奮進積極向上的力量,,繼而把力量賦予文字傳遞給讀者,,這些正能量激發(fā)我個人、業(yè)務雙重成長,。“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大抵如此吧,,與優(yōu)秀的人交談,受益匪淺,。
采寫中我還感受到寫作的快樂,。此前,在重走長征路·紅色遺跡看變遷的采訪活動中,我走進丹巴縣黨嶺村,,采訪了當?shù)囟嗝迕?,發(fā)現(xiàn)他們的故事很平凡,沒有驚心動魄,,也不扣人心弦,,卻都在講述奮斗中的幸福故事,令人感動,。于是,,我把村民們開民宿、做馬幫,、種草莓等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故事寫了出來,,向人們展示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真實的參與鄉(xiāng)村振興的群體,,稿件《昔日長征路 今朝換新顏》一氣呵成,。稿件寫好了、發(fā)表了,,看著報紙上那署了自己名字的一千多字,,心頭涌上一絲甜、一絲苦,、一絲酸,,真是事非經過不知難啊。
對于我們來說,,記者節(jié)不過是普通的一天,。準備選題、聯(lián)系采訪,、去現(xiàn)場,、按時交稿……對于記者來說,時間緊張,、三餐不規(guī)律,、熬夜寫稿早已成為家常便飯。重大活動,、突發(fā)事件,、搶險救災……日常外出采訪,尤其是突發(fā)事件一天都不一定能吃上一頓像樣的飯,。有人說“地球不爆炸,,記者不放假,宇宙不重啟,,記者不休息”,。去年記者節(jié),我們在一起談論,大家紛紛表示:“我們見過凌晨123456點的康定,、甘孜,、石渠、得榮……”
做記者一定要做好輿論導向,,講政治,、顧大局,把握住新聞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我們白天采訪,,晚上寫稿,用文字還原事實真相,,每天都在做著同樣的一件事,。
我在出差采訪寫稿的時間里,我的女兒學會了走路,、學會了跳,、學會了騎自行車。我錯過了所有“第一次”,。到晚上,,女兒常苦等我到家,,提著最卑微的要求,,“媽媽把《小紅帽》的故事講完”,但除了這些時刻,,做記者,,其實還不錯。做媽媽和做記者其實沒有太大的不同,,遺憾和歡欣里,,功不唐捐。這一切,,像是命運的選擇,,我從來沒想過除了記者,我還會更喜歡,,更愿意做什么,。
如今,兩年的光陰已經在我蜜蜂般的采擷和收獲中不知不覺流走了,。無論是在縣城,、街道采訪,還是到鄉(xiāng)村,、農家采風,無論是伏案疾筆,還是在電腦前寫作,,我始終都保持著一顆不甘寂寞的心,。每每外出采訪或者辦事時,總有人出乎意料地喊出我的名字,,那種欣喜之情讓我所有的煩惱似乎都煙消云散,。
而我,喜歡這份艱辛,,尊重這份使命,,所以固守這份責任。
把腳步邁向最基層
◎本網(wǎng)記者 丁瑤 文/圖
“記者節(jié)要到了,,你圍繞這兩年的經歷寫一篇采訪故事,。”當記者部主任告知我在記者節(jié)來臨之際寫篇稿件談談當記者的感受時,,感覺平時都是在寫別人,,輪到寫自己了,說實話挺難為情的,。
2019年9月,,是我從學生到記者的身份轉變期,加之又是初次踏上甘孜這片土地,,沒有熟絡的親人和朋友,,這里的一切于我而言都是陌生的。
來到康定后,,我租好了房,,有模有樣的置辦起了小家電,買起了日用百貨,。同事告訴我,,想要了解一個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看看菜市場。因為在菜市場里能感受到這個城市最市井,、最親民的一面,,也是最能體現(xiàn)出當?shù)厝松盍晳T的地方。于是,,我習慣性地在大街小巷中來回穿梭,,去發(fā)現(xiàn)“新大陸”、去挖掘“新聞點”……
去年12月份,,我照例去菜市場“采風”,,那天我的目的很明確,要去看看肉價漲了沒,,卻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首次嘗試制作香腸的小林,,她和我一樣是外地人,。她告訴我,出門在外,,香腸是家的味道,。我當即萌生了要寫一篇《又是一年香腸季》的新聞報道,隨即在采訪本上草擬了提綱,,從香腸的加工,、肉鋪老板售賣情況以及小林灌香腸的全過程入手。
小林在***電話指導下,,從購買食材到完成加工歷時3小時,,長短不齊、大小不一的香腸才得以“面世”,,看著那一掛掛香腸,,小林忍不住笑出了聲,“視頻里面看著挺簡單,,今天嘗試下來,,怕了怕了,這種奇形怪狀的香腸真不好意思拿出手,?!?/p>
去年春節(jié),因為疫情原因,,小林滯留在了康定,,沒能吃上媽媽灌制的香腸,她覺得有點可惜,,于是自己動手灌起了香腸,,也想讓媽媽嘗嘗自己的“手藝”,那天,,小林長嘆了一聲說:“突然發(fā)現(xiàn),,我好像真的長大了?!?/p>
那天,,見證了整個過程的我,不像是記者更像是朋友,,也覺得香腸已經不能單單用好吃來形容了,,它有了更濃的味道,那便是“家”的味道……
“只要離得夠近,,就能感知到真,;只要懷著真心,就會有所收獲,?!被貞浧疬@兩年來除了常規(guī)的政務活動報道外,,我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菜市場,因為它離生活很近,、離普通人很近,,只有接近它才能寫出“接地氣”的新聞報道。
2019年10月的“走轉改”,,那是我第一次走進、走近甘孜州的基層,,傾聽群眾的聲音,,從他們的口中感受甘孜州這些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看到農牧民群眾的一日三餐不再僅僅是酥油配糌粑,,他們也吃上了大米和新鮮蔬菜,。
有人悄悄地質疑我,“你拍的這些照片,,說的這些事情,,怕不是真的!”當時我只想用我的文字去回應那些質疑,,每天拿著不知道改了多少個版本后的稿子跑去向老記者“取經”,,只為讓我的筆觸更加真實生動、富有感染力,。
在理塘縣曲登鄉(xiāng)的牧民定居點,,聽七旬老人伍金單真講述游牧的艱難歲月,看牧民定居后的新變化,,他說他們的生活能發(fā)生如此大的改變,,離不開黨和國家的關心,同時也離不開新聞媒體對他們的關注,。
在老記者和編輯的悉心指導下,,《種下黃金菊 開出“致富花”》《彝族老阿媽唱起心中的歌》《生態(tài)農業(yè)讓土地“生金長銀”》等文章相繼發(fā)表。而后,,終于等來了認同甘孜新變化的聲音,,那是我的一個朋友,他說,,“阿丁,,今天看你寫的那個文章,那個村子是我畢業(yè)之后一直想去看看的地方,,以前在某本雜志上看到村民的生活條件,,挺讓人揪心,如今早已大變樣,,能通過你的足跡看到他們現(xiàn)在的生活,,這算不算是你間接的幫我實現(xiàn)了愿望,?”
那天我特別開心,因為我好像成為了別人的“眼睛”和“耳朵”,,看別人看不到的一面,、聽別人聽不到的聲音,去不同的地方,,感受不同的變化,,最后以自己的筆觸進行真實的報道,這不就是記者的價值所在嗎,?
傳播黨的政策主張,,記錄時代風云變幻,推動社會進步,,守望公平正義,,這是記者的責任,更是新聞人的榮光,。
我們始終在路上
◎本網(wǎng)見習記者 楊沛月 文/圖
記者是一枚記錄時代的符號,,他們懷揣著一份揭示真相的理想與一份守望社會的責任,時刻奔跑在新聞現(xiàn)場,,記錄著每個時代發(fā)展變遷的故事,。2021年11月8日是中國的第二十二個記者節(jié),也是我入職后的第一個記者節(jié),,這是我學習新聞專業(yè)以來,,終于能自豪地稱自己是一名記者的節(jié)日。
一個新人記者短短3個月的工作經歷比起前輩們,、老師們的職業(yè)生涯來說,,實在是微不足道,在新聞生產一線,,我還是見得太少,、學得也不多。初入甘孜日報社的我像是一個叩響了新聞大門的求學者,,背著大學時期學習積累的知識行囊,,進入到365天都運轉著的鮮活的新聞界,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記錄著自己的工作,、別人的生活,、變遷的世界。我從一個大眾傳播鏈條末端的普通受眾,,成為了一個專業(yè)新聞機構的傳播者,。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認知,讓我在新聞采寫過程中始終懷著一顆敬畏之心,,也時刻銘記著自己肩上的責任,。
說起我對記者這一職業(yè)最初的印象即是童年時期爺爺閱讀的報紙上文末署上一個個名字,,而關于記者最初的記憶則是小學時期每次“六一”兒童節(jié)文藝演出時,肩膀上扛著黑色大機器的叔叔們,,每當他們的鏡頭對準我和小伙伴時,,我們總會緊張地露出不自然的笑容。雖然年幼的我如此頻繁地接觸記者這一職業(yè),,卻也沒有料到未來的自己會在大學學習新聞專業(yè),,最終正式走上新聞這條路,成為別人眼中報紙文末的署名,,新聞現(xiàn)場拿記錄本與黑色機器的人,。
正式成為記者、踏入職場的我,,卻常常帶著學生氣。在工作中,,我發(fā)現(xiàn)真實的新聞生產過程中,,選題、采寫,、審稿,、刊發(fā)與學校里實操練習截然不同,這讓我一時無法將自己的角色從一個新聞專業(yè)的學生轉換成為一個職業(yè)記者,。不是沒有懷疑過自己能不能真正地踏上這條新聞之路,,像前輩們一樣在采訪現(xiàn)場游刃有余,交出獲得編輯與讀者肯定的新聞稿件,。在伴隨著些許焦慮情緒的工作中,,我不得不告訴自己萬事開頭難,但我不能讓“難”長久地存在,,成為一個具象的“攔路虎”,。我明白,只有通過不斷地閱讀新聞,、采寫稿件提升自己,,才能使我真正地邁進新聞的大門。
開始新聞稿件寫作之初,,我總是帶著學生時代對稿件結構完整的要求進行寫作,,在修改文稿時也處于一種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狀態(tài),總是覺得自己的文章里“五要素”都有,,事件過程和結果也講得比較清楚完整,,忽視了自己寫作的欠缺之處。通過老師們的悉心指點,,我終于知道了自己的稿件存在的最大的問題——缺少“靈魂”,,文章總是一味追求完整,,事無巨細地包含很多內容,可是沒有主旨,,也沒有讓人印象深刻的重點,。為了改掉這個毛病,我努力從每次采訪與寫稿中提煉新聞點,,把稿件最重要的內容作為貫穿全文的中心,,在介紹相關要素時,選擇緊貼中心的要點進行結構串聯(lián),,漸漸使自己的文章不像一篇記事散文,。
3個月來,雖然我的腳步還沒有走得太遠,,但以一個新的身份到訪熟悉與陌生的地點,,讓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新聞記者視角。每次在采訪中傾聽被采訪人的故事,,都能帶我去到腳步不及的遠方,。暑假在集市售賣水果補貼家用的女孩兒會帶你去到她自家的果園,經歷她每一個辛勞卻滿足的暑假,;采集野生菌的村民會帶你走進晨霧濃濃的針葉林,,采擷昨夜剛破土的新鮮松茸;警務站值勤的交警們,,會帶你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大雪紛飛的夜里,,顧不上寒冷與饑餓,緊急地指揮著交通,。
如今的我已經漸漸將自己的身份轉變成為一個新聞工作者,,以記者的角度思考問題、記錄事實,。
記者肩負著傳播事實的使命與責任,。既然選擇了新聞這條路,我愿去到別人去不了的地方,、見到別人見不到的人,、經歷別人經歷不了的事,以有態(tài)度,、有深度,、有溫度的筆觸傳播世界的真善美,觀察,、記錄,、探索、守望、傳播……我們始終在路上,。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