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10月28日
圖為行走在草原上的“馬背法官”,。
◎夏志雄 文/圖
近年來,,我州以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創(chuàng)建為契機,,創(chuàng)新搭建“帳篷”治理平臺,、健全“馬背”服務隊伍、豐富“流動”網格治理方式,,推動從源頭到末梢的全程治理,,有效破解牧民逐水草遠牧季和蟲草松茸采挖上山期基層末梢治理難題。
“帳篷綜治”站點讓治理到達群眾身邊
理塘縣是我州南路片區(qū)最大的蟲草產區(qū),,也是農牧民群眾一年中的重要收入來源,。每年5月至6月的蟲草采集時節(jié),,蟲草采集點達100余個,,來自縣內外逾3萬多群眾同時進山采集,,人員復雜管理難、細節(jié)隱患防控難,、社會維穩(wěn)治安難,,成為蟲草采集期社會治理工作的“三難”問題。
如何破解這些難題是有效規(guī)范區(qū)域社會治理的關鍵,。我州堅持黨建引領,、體制引領、共建引領,,在蟲草松茸采挖臨時聚居區(qū),、牧民定居集中安置點,建立帳篷黨支部,、帳篷綜治站,、帳篷警務室、帳篷夜校,、帳篷醫(yī)療點,、帳篷服務中心等綜治站點872個,搭建起“全方位,、寬領域,、群眾適應”的社會治理平臺,有效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實現“群眾在哪里,、綜治就延伸到哪里,蟲草采挖點在哪里,、基礎就夯實到哪里”,。
在白雪皚皚的群山中,帳篷頂上鮮紅的黨旗獵獵飄揚,,成為全州565個蟲草集中采挖區(qū)最亮麗的風景線,,臨時黨支部讓農牧民群眾有了“主心骨”,帳篷綜治站點成為社會治理的“前線指揮所”,,千名干部群眾隨萬人蟲草大軍,,進山開展“伴隨式”服務管理,與群眾同吃同住,,將社會治理觸角有效延伸到群眾身邊,。
“自從有了臨時黨支部,我們采集蟲草更放心,、更安全了,,也不擔心會有矛盾發(fā)生;以前我們采挖蟲草晚上回住處不知道做什么,現在每天晚上就在帳篷里聽干部講黨的好政策和法律方面的知識,?!痹诶硖量h達色卡蟲草采集點甲洼鎮(zhèn)東珠村村民澤鄧趴在廣袤的草原上,手持“小板撅”,,臉上掛滿了興奮,。巴塘縣波戈溪鄉(xiāng)群眾此乃多吉欣喜地說,在蟲草山上,,沒有以往可見的不良場所,,小賣部也禁止銷售酒類和違禁品,禁止攜帶管制刀具,,摩托車一律禁入蟲草采集地,,政法干部、鄉(xiāng)鎮(zhèn)干部和縣上組織的“紅袖套”隔三差五就到山上來巡查一次,,一方面給我講授法律知識,,另一方面幫我們解決問題和困難,讓我們有了依靠,。
“馬背服務”隊伍讓治理走進群眾心中
我州幅員遼闊,,受地理條件限制,受基層治理基礎影響,,受群眾生活習俗束縛,,偏遠農牧區(qū)群眾的社會服務、法治服務存在較大真空,,基層群眾接受社會服務平臺較少,,依法參與社會治理意識淡薄、能力偏低,。如何破解這一難題,,成為打通源頭到末梢全程治理的關鍵。
馬在農牧民群眾的生活和文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草原人的一生,,大多數都是在馬背上度過的,州內廣為傳頌的一部部史詩,,從格薩爾王到茶馬古道,,幾乎就是一部馬背上的歷史。
我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理念,,在“群眾喜愛”的社會治理方式上創(chuàng)新探索,,充分發(fā)揚“馬背文化”,利用“馬背”這個載體,,有效整合群防隊員,、調解員,、維穩(wěn)綜治員、一村一警一法律顧問等力量,,組建馬背巡防隊,、馬背調解隊、馬背宣傳隊,、馬背協商隊等服務隊伍1832支1.4萬余人,,常態(tài)開展“巡山梁,、訪民居,、進帳篷”活動,以定期走訪,、巡回送法,、圍爐夜話等方式,實施多層次,、差異化,、個性化治理,將現代化治理觸角延伸到游牧群眾身邊,。
走牧場,、進藏家,石渠縣通過依托“馬背宣講隊”,,開展“帳篷故事會”“壩壩脫口秀”“專家搭把手”等活動,,打造起了“云端石渠·牧場鄉(xiāng)音”宣講品牌,每年真達鄉(xiāng)馬背宣講隊僅在蟲草季的行程就達3萬公里,,面對面給牧民群眾講清最好的“蟲草”在課堂,,講明接受教育懂知識有文化了,今后孩子們就不用這樣辛苦的去山里挖蟲草,,推動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
在車輛無法到達的高山,“馬背警察”騎馬巡山,;在沒有水源的走訪路上,,“馬背調解員”化雪解渴;在沒有現代化設備的巡回宣講路上,,“馬背法官”扛著國徽化解矛盾糾紛,,做到了群眾在哪里,法治服務就跟到哪里,。理塘縣“馬背警察”護航蟲草山的故事被新華社客戶端深度報到,,瀏覽量達到25萬;石渠縣人民法院羅江益被譽為行走在雪域高原的“馬背法官”,,曾榮獲“四川省政法系統(tǒng)先進個人”“四川省法院系統(tǒng)先進個人”等榮譽,。
“流動網格”管理讓治理始終伴隨群眾
我州牧區(qū)分布廣,,半數以上基層群眾逐水草而居,加之農牧民群眾隨季節(jié)入山采挖蟲草,、采集松茸,,社會治理“看不見、管不了”的問題較為突出,。如何讓游牧民群眾進入基層社會治理單元,,如何讓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在牧區(qū)更加有效發(fā)揮作用,如何讓網格員服務到廣大農牧民群眾中,,成為了我州市域社會治理面臨的新挑戰(zhàn),。
我州結合牧民群眾“流動性”特點,堅持精細精致精準治理理念,,創(chuàng)新探索“流動網格”服務管理模式,,在蟲草松茸采挖聚集區(qū),以區(qū)域面積,、群眾構成,、治安狀況、矛盾隱患等為要素劃分流動網格713個,,在遠牧區(qū)以游牧點,、家庭戶聯防為要素劃分流動網格794個,建流動網格黨支部(小組)423個,,配網格員和信息員3165名,,健全完善網格員“日巡日報”等制度,有效提高了全周期動態(tài)治理能力,。
理塘縣政法委負責人介紹,,理塘縣創(chuàng)新“流動網格+十戶聯防+科級干部聯格”制度,建立38個臨時黨支部,,并以10戶為小組成立流動網格小分隊280個,,由支部引領流動網格,當好法律政策的宣講員,、矛盾糾紛的調解員,、臨時醫(yī)療的協助員、森林草原防火的監(jiān)督員,,深度實踐“我為群眾辦實事”,、法宣小先鋒“草地說法”,開展法律知識宣講50余場,,覆蓋2.3萬余人,,確保了社會大局持續(xù)穩(wěn)定。
康定市塔公鎮(zhèn)日沙村村民洛絨扎西說:“以前在夏季牧場放牛,,最怕感冒起不來了還沒人知道?,F在有了流動網格,,什么事情給網格員說一聲,他們就可以想辦法解決,,感謝黨委政府對我們的關心關愛,。”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