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09月11日
“電工”達瓦澤仁用30年堅守見證70年輝煌
達瓦澤仁和同事一起立電桿。
◎本網記者 劉小兵 文/圖
如果列出最重要的發(fā)現,電名列前茅,。它無色無形卻力大無窮,無影無蹤又無處不在,,從點亮燈泡到帶動機械,,從可有可無到不可或缺,它的角色變化與時代發(fā)展幾乎同步,。所以,,電力事業(yè)的發(fā)展,也是一個地區(qū)發(fā)展的鏡子,,參與一方電力建設的人常能真切感受并主動順應當地的發(fā)展,。
國家電網稻城供電公司總經理達瓦澤仁便是這樣的見證者和幸運者。投身電力事業(yè)30年,,從一線職工到一班之長,,他始終迎著光亮,一路向前,,既見證了稻城電力事業(yè)的變遷及其對全縣發(fā)展的貢獻,,又在這種發(fā)展中感受到了國家力量和黨委關懷,并順勢而為實現了物質條件的不斷改善和精神世界的日益充實,。
向往光亮 選擇平凡的職業(yè)
“了解黑夜的人更加向往光亮”,,達瓦澤仁結緣電力事業(yè)便始于“向往”。
他的爺爺是普通農牧民,,沒少受奴隸主的剝削,。新中國的成立,讓達瓦澤仁的父輩改變了命運,,也堅定了對共產黨的擁護,。1958年,達瓦澤仁的父親洛絨丁真抱著對黨的信任,,參軍入伍,,在剿匪一線度過了最好年華。達瓦澤仁的母親扎西卓瑪與新中國同歲,,出生在稻城縣城邊上的金珠鎮(zhèn)茹布村,。
洛絨丁真和扎西卓瑪關于電力的記憶很相似。
洛絨丁真告訴記者:“我第一次知道電,,是在道孚縣的軍營里,,大約是1959年,。那里有電燈,、電報和電話,我覺得每一樣都很神奇,,經常想電燈為什么會發(fā)光,。在這以前,我們用松光(用油脂多的松木制成的火把)照明,,油煙很重,,熏得樓面黢黑,、老人咳嗽。一年買松光的錢,,夠做好幾身衣服,。”在扎西卓瑪的記憶里,,必須花大量精力收集草餅,、保護火種以保障做飯、照明和取暖的需求和晚上遇到急事不方便,,是有電之前的兩件“麻煩事”,。
扎西卓瑪回憶,交流電首次出現在稻城是在1965年前后,。那時,,縣城外的子洛河上建了一座小水電,發(fā)的電只供縣委,、縣政府和兵營使用,。而后,一些機關單位用上了柴油發(fā)電機,。1979年,,洛絨丁真靠熟人關系,從隔壁一家單位接入一根電線,,成了當地最早通電的住戶之一,。當時,達瓦澤仁9歲,。
“那時,,只有客廳有一個燈泡。晚上,,村里人都愛到我家圍著電燈聊天,。電不足時,燈還沒松光亮,,可大家就是愛來,。”家中有電,,曾讓童年的達瓦澤仁倍感優(yōu)越,。隨后,收音機,、電視機等電器,,陸續(xù)進入達瓦澤仁的生活,每一樣都讓他對電充滿好奇,。
1989年,,達瓦澤仁中學畢業(yè),,本有機會進入機關單位,可他卻選擇到縣上的電廠工作,?!耙郧埃艺J為自己是對電感興趣?,F在想來,,我是向往電能夠給生活和生命帶去光亮,才干這行的,,不然,,我可能好奇心一過就轉行了。另外,,那時只向城區(qū)供電,,電廠的工作也輕松?!边_瓦澤仁投身電力行業(yè)的原因既簡單又深沉,。正是這種實在的考慮和真摯的情結,讓他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一干就是30年,。
守護光亮 見證時代的變遷
向往光亮的人,,更愿守護光亮?;仡櫋笆刈o”的歲月,,達瓦澤仁心緒難平。
發(fā)電員曾被人稱作“高技術人才”,,他來到省母電站卻才發(fā)現事實并非如此:原想只做技術活,,實際上要經常干打撈雜物、預防災害和破冰除雪等體力活,。群眾“忽冷忽熱”的態(tài)度讓他印象深刻——電力穩(wěn)定時,,發(fā)電員很受尊敬,看電影都不用買票,;電力不穩(wěn)時,,大家首先就罵發(fā)電員。稻城曾有諷刺發(fā)電員的順口溜:“水大要沖垮,,水小沖不轉,,你們吃干飯”。電力供不應求,,壓力很大:1997年為保障大家收看香港回歸的節(jié)目,,他和同事只得入戶,,禁止群眾使用電爐,;1999年,,稻城開始為縣城附近的鄉(xiāng)鎮(zhèn)架設輸電線,但不少地方都是“有線沒電”,,群眾一片罵聲……
2002年,,達瓦澤仁轉崗到供電所,和7名同事一起,,負責維護全縣100公里左右的輸電線路,。他回憶:冬天要防火災,夏天要防洪災,,經常風餐露宿,;人爬上木質的電桿可能被大風吹下來,單位幾乎沒有配發(fā)保護人員安全的絕緣設備,。好在工作雖然艱苦但是經常都會收到群眾的謝意,,有一位老人曾對他說:“以前我以為家里很干凈,電燈亮了,,才看見到處都有灰,,你們是光明使者?!?/p>
2008年,,達瓦澤仁升任稻城縣電力公司副總經理后,對稻城電力的變化及其對當地發(fā)展的影響感受更深,。
他回憶說:“2008年,,稻城縣用電戶不足1000戶,稻城電力公司只有37人,,辦公,、住宿樓都是破舊瓦房,全公司只有兩臺車,。家電增多,,供電不足,群眾都抱怨說‘3天不停電,,不是稻城縣’,。”
2012年起,,達瓦澤仁總感覺“幸福來得太突然”,。這年,稻城電網接入鄉(xiāng)城電網,,全縣人民終于看了一場“沒停電的春晚”,。隨后,國家電網托管稻城電力事業(yè),全縣的電力投入飛速提升,。2015年,,稻城沒有了無電戶。2018年,,稻城完成了輸電線路改造升級……
如今的稻城,,處處電力穩(wěn)定。種類多樣的電器設備讓群眾的生活愈發(fā)自在,;精美靚麗的涉電景觀,,讓游客的贊美不絕于耳;通達的電力保障和通訊信號,,使稻城的美景和特產通過互聯網走向了世界,。想到這些,達瓦澤仁感嘆:“以前我們想要大家用電,,又怕大家用電需求太大,,現在是隨便用。電力發(fā)展,,讓社會日新月異,,我為自己的工作驕傲?!?/p>
感恩光亮 獲得生命的滿足
驕傲于自己的工作是一種良好的職業(yè)認同,,良好的職業(yè)認同催生良好的工作狀態(tài)。達瓦澤仁始終勤奮工作,,于2016年升任國家電網稻城供電公司總經理,。
從“隊員”變成“隊長”,是收獲也是挑戰(zhàn),。全縣的電力調度需要他統(tǒng)籌,,公司的運營管理要他思考,職工的訴求和安全要他操心,,廉政建設,、脫貧攻堅、企業(yè)文化等不太熟悉的工作都得從頭學起……
現在,,國網稻城供電公司已有一萬一千戶左右的用戶,,年營業(yè)額四千四百多萬元,建了5層高的辦公大樓和99人的干部職工隊伍,,配了十幾臺工作用車和標準化工具設備,,可謂“兵強馬壯”“糧草充足”。但達瓦澤仁卻絲毫不敢松懈,。用戶的滿意度和職工的安全讓他尤為關心,,每次有群眾投訴,,他都萬分不安,每次有同事出勤,,他都反復叮囑,。有時,他還會拿起裝備,,到一線工作。他說:“以前我只要管好自己,,現在要帶好隊伍,;以前我們只管把電送到群眾家中,現在我們要全程保障安全和便捷,。肩上的責任和壓力更大了,,我也越能理解什么是‘人民電力為人民’了?!?/p>
見證稻城電力從可有可無到不可或缺,,從存于一隅、供應不足到覆蓋全縣,、充足穩(wěn)定的發(fā)展歷程,,是達瓦澤仁最大的職業(yè)驕傲。但稻城電力發(fā)展對他的影響卻還有很多——借助工資收入,,他成了當地最早買自行車的年輕人,;借助電力發(fā)展,他的家人享受了現代家電和電子產品帶來的便利,。電力發(fā)展帶動了教育,、醫(yī)療和電商事業(yè),小孩上學,、老人就醫(yī),、采購外地物品都變得更加方便。以電力為基礎的網絡發(fā)展,,讓稻城的旅游業(yè)迅猛發(fā)展,,為他帶來了創(chuàng)業(yè)機遇。
“現在的日子,,天天都像過年,,人人都能實現夢想,這和電力的發(fā)展息息相關,。而國家的發(fā)展壯大和黨委政府對藏區(qū)的大力支持,,才是稻城電力飛速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我們要愛國,、感恩,,主動創(chuàng)業(yè)奮斗,,主動維護安定團結?!被趯β殬I(yè)和生活的領悟,,達瓦澤仁將感恩和奮斗注入了骨髓,也付諸于行動,。2017年,,他籌資700余萬元,建了一棟大樓,,打算分成商鋪和酒店出租,,估算年租金在40萬元以上;今年,,他打算買一輛轎車,,節(jié)假日帶著家人到祖國各地看看。
人民因為國家的安定繁榮而更愿感恩,、奮斗,,國家因人民的團結奮斗而越發(fā)安定繁榮。達瓦澤仁守護和感激的是電燈的光亮,,更是生活和國家,、民族的“光亮”。他是一面鏡子,,通過他家的生活變遷,,能看到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輝煌成就;透過他30年的堅守,,能看到甘孜人民的奮進姿態(tài),。這面鏡子照映出了愛國的深情和奮斗的力量。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