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應瓊
12月29日,,位于康北高原的甘孜縣瑞雪紛紛,,寒氣襲人。當筆者走進該縣康北溫室大棚種植農(nóng)民專業(yè)合作社時,,這里卻是另外一種景象:溫暖清香的氣息撲鼻而來,心曠神怡的陶醉感油然而生,。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這個1000平方米的玻璃溫室大棚里,種植了300多個品種的花卉和常綠植物,,每年收益達到60多萬元,,可謂斗室種出“致富花”,。
“這個是西藏海棠,那個是馬蹄蓮,,再往那邊是吊金鐘……”提到智能溫室大棚里種植的花,,合作社負責人赤乃滔滔不絕。而就在幾年前,,赤乃在花卉種植方面還是個“門外漢”,。
今年34歲的赤乃是甘孜鎮(zhèn)瓦巴村村民,原是一名以畫唐卡,、藏式家具圖案等藏畫為主的民間藝人,。多年來,在五省藏區(qū)一帶謀生,。在看到拉薩等地的農(nóng)民種植花卉致富后,,赤乃萌生了發(fā)展特色農(nóng)業(yè),從土地上增收致富的愿望,。他的想法得到了向巴呷登,、拉巴等10戶親戚的響應,大家群策群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合作社從去年4月開始籌劃建設,, 7月在縣工商局登記注冊:其業(yè)務范圍為有機蔬菜種植,、觀賞植物種植、觀光種植業(yè)發(fā)展,。注冊資金100萬元,,由10戶農(nóng)民家庭組成,其中7戶為貧困戶家庭,,現(xiàn)有成員為21名,。種植基地選址地熱資源豐富的河壩社,在社員布姆家近10畝承包地上,,將原有的塑料溫室大棚改建為現(xiàn)代化智能玻璃溫室大棚,。基地有一個很美麗的名字叫做“德西花園”(“德西”藏語意為幸福),。
“種植花卉是個技術活,,現(xiàn)在品種更新快,每年需要不斷學習,,及時了解信息才能跟上市場腳步?,F(xiàn)在城鎮(zhèn)化發(fā)展加快了,大家的收入也在提高,而且也越來越講究美化生活,,對鮮花和景觀樹的需求肯定會增加,。”該縣農(nóng)牧科技局給予了一定資金和技術支持,赤乃還帶領社員潛心摸索花卉種植辦法,,多次到成都三圣花鄉(xiāng),、山東、青島,、拉薩等花卉基地學藝取經(jīng),,并購買了養(yǎng)花科技書籍,邊學邊干邊研究,,現(xiàn)在成了花卉種植的行家里手,。
赤乃告訴筆者:“目前,基地里的花卉只有小部分是自己直接種的,,大部分都是從成都三圣鄉(xiāng),、郫縣一帶買回來的,然后自己種上一段時間,,給它造型,,然后再拿到本地市場上去賣。”
在合作社打工的拉珍,,是貢隆鄉(xiāng)的農(nóng)民,。她一邊修剪花枝一邊說:“在這里打工不僅掙了錢,還能學到技術,,每天在鮮花叢中,,工作環(huán)境好,心情也挺好的,。”今年,,合作社解決附近群眾務工100人次,開展現(xiàn)場技術指導200人次,。
說到今年的分紅,,社員們都覺得少分點紅利,把絕大部分的收益進行投入,,擴大規(guī)模,。明年準備再建一個溫室大棚,自己育苗,,減少運營成本,。
截至目前,合作社已投入資金300余萬元,。生產(chǎn)花卉除了在本縣銷售以外,還輻射到周邊縣,在石渠,、新龍設立了經(jīng)銷點,,德格、白玉等地的經(jīng)銷商也有合作的意向,,目前正在洽談中,。此外,合作社還制作宣傳廣告牌,,印發(fā)推介資料,,開通了微信平臺,建立了微信支付平臺,,并介紹花卉品種,,種植方法等,目前已有300余人關注合作社微信平臺,。
如今,,合作社完善市場流通體系和信息網(wǎng)絡建設,有效解決“銷售難”問題,,花卉生產(chǎn),、加工、銷售一體化格局已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