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報觀察 2020年02月26日
郝飛 攝
川報觀察記者 侯沖 郝飛
“突突突,!”2月24日上午10時,,瀘州市合江縣白米鎮(zhèn)橋上村,,寧靜的氛圍被一陣發(fā)動機聲打破。
尋聲而去,,記者看到一臺旋耕機正在一塊水田間緩慢行駛,,刀片把枯黃的稻根、嫩綠的野草一并打碎,,泥花飛濺,,激起土里特有的潮味兒。
田壟邊,,老胡背著雙手,,盯著旋耕機沉默不語。對于這位種糧大戶來說,,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刻,,到了。
2月24日,瀘州市合江縣白米鎮(zhèn)橋上村,,專業(yè)合作社的機耕手在用旋耕機耕地,。 記者 郝飛 攝
疫情不得不防,農時不能不搶
老胡叫胡萬超,,膚色黝黑,、滿腳泥巴,讓人一眼就能認出這是位地道的莊稼漢,。
2013年,老胡帶頭成立了白米鎮(zhèn)超越農機專業(yè)合作社,,開始流轉土地種水稻,。如今專合社覆蓋總面積達到了750畝,他也成了合江縣遠近聞名的“田老板”,。
種了幾十年地,,今年是他遇到的最冷清的春耕季。
“要把進度搶回來,!”旋耕機轟鳴聲中,,他扯著嗓子告訴記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目前每天只有三四名工人耕作,,而正常情況應該是二三十人一起在地里干活。
工人湊不齊,,耕地的進度慢了許多,。往年這個時候,稻田應該全部耕完,,今年才耕了300多畝,。專合社共有兩臺旋耕機,因為會開的人少,,只能用一臺閑一臺,。
疫情不得不防,農時不能不搶,。雖然疫情來得突然,,作為莊稼地里的“老把式”,老胡腦筋動得更快,。
他帶記者來到一塊育秧田,,指著水面說,往年都是育一次秧,,今年要分3批次育秧,。“怕的就是人手不夠,,地耕不出來,,秧苗一次育完栽不上就老了,。邊耕地邊育秧,分3波,,育秧隨著耕地進度走,。”
看好再生稻,,今年要擴種
“滴,!”11點半,專合社門外一聲喇叭,,鄉(xiāng)鎮(zhèn)農資服務站的貨車來了,。“可把你們盼來了,?!倍挷徽f,老胡跟隨車師傅一起,,把化肥,、種子背進了倉庫。
“很快要育秧了,,沒有種子不得行,。”老胡說,,受疫情影響,,目前只拿到了200多斤種子。當日,,農資服務站人員給他打了包票,,說農資運輸陸續(xù)恢復正常,種子要多少有多少,,這才讓他一直懸著的心,,落了下來。
按理說,,今年能搶回春耕農時已實屬不易,,但老胡不顧妻子反對,還做了一個大膽決定:今年又流轉了100畝土地種植水稻,,為這事妻子一直埋怨他,。
老胡擴種的底氣,來自再生稻,。專合社成立以來,,就一直種植再生稻。所謂再生稻,在一季稻成熟之后,,收取稻穗,,留下部分植株和根系,施肥和培育,,讓其再長出新一季稻子,,也稱“一種兩收”。他掰著手指頭給記者分析:自己流轉的土地都很平整,,再加之合江縣熱量充足,、光照多、很少起霧或者陰天,,天然適合種植再生稻,。其次管理起來比較方便。目前雖然受疫情影響,,人手不夠,但是一旦種下去后,,再生稻第二季收割幾乎不需要人工成本,。目前老胡的再生稻畝產近千斤,擴種100畝意味著可多產50噸稻谷,。
“說一千道一萬,,還是稻谷種子要好?!倍自诘厣?,老胡向記者講起自己的選種經驗。
“不能讓一種種子在一片稻田里種上兩年,?!彼e例,今年這塊地種這個種子,,那塊地種那個種子,,明年再把兩個種子對調種。幾年下來,,就能找到最適合的稻種,。
擴種增產后,會不會擔心糧食收購價過低而賠本,?“咋可能嘛,!”老胡劃開手機給記者看新聞,“國家都說了,,今年稻谷最低收購價保持穩(wěn)定,,還能適當提高。那擔心啥子,甩開膀子干,!”
老胡算了一筆賬:每100斤稻谷可產大米60斤,,如果擴種100畝再生稻,專合社今年預計可增收15萬元,?!斑@就是最大的底氣!”
【記者手記】
老胡的變與不變
幾千年來,,農民這個職業(yè)都是要望天吃飯,,春種秋收,周而復始,,亙古未變,。但要想當一名現(xiàn)代農民,最需要的卻是主動求變,。
這在胡萬超身上體現(xiàn)得很明顯,。為增產,他先后嘗試種植雙季稻和再生稻,;擔心稻米收購掙不到錢,,就引入設備精深加工,自己生產大米,;為讓種子最大產出,,在地里搞起“同臺競爭”,直到選出最理想的種子……
老胡的變,,是始終瞄準品質和市場,,哪款稻米好吃、價格高,,他就種什么,。變的背后,他對增產增收的渴望從未改變,,那也是所有農民最樸素的夢想,。
采訪結束時已近中午,廚房里飄來米飯的香氣,?!跋悴幌悖慷际俏业乩锓N的,?!彼H為得意地告訴記者,今年要繼續(xù)采購農機,,同時再上一套大米生產設備,。
“疫情是暫時的,,種地是一輩子的?!彪m然現(xiàn)在仍處于疫情防控階段,,但跟過往每個春天一樣,老胡依然對豐收充滿渴望,,且信心百倍,。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