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07月28日
以格聶命名的這塊地方,,足足有500平方公里,,人口卻只有幾千人,。千百年來,,這朵“蓮花”在漫長的歲月中靜靜地固守著自己,。相比沙魯里山系中早已名聲在外的稻城亞丁,,格聶在一眾“兄弟”里顯得十分低調(diào),,很多游客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
此次科考,,專家們沿著朝圣格聶小轉(zhuǎn)山路線一路溯源,,尋找古老文明的印記。車行到新冷谷寺,,公路就到了頭,,剩下的20多公里只能步行前往。冷谷溝是格聶眾多溝流中最重要的一條,,也是文明的集大成者,,格聶所在之地被稱為“崗波圣地”,源于此,,“冷谷”為藏語音譯,,意為圣地之門。格聶不僅是涉藏地區(qū)群眾的精神寄托,,更是康巴地區(qū)文明的源頭之一,。
從地理角度來看,每年夏季,,當(dāng)水汽充沛的季風(fēng)掠過高原之時,,遭遇格聶神山的阻擋,在高山地帶形成降雨和降雪,,這些冰雪就像一座巨大的固體水庫,,在慢慢地消融中,為四周的無量河,、碩曲,、定曲等河流源源不斷地提供水源。正是這些高山對氣候的調(diào)節(jié)作用,,理塘高原上才有了水草豐美的四季美景,,康巴地區(qū)才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文明。
富饒的理塘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zhèn),,從理塘穿過毛埡大草原,,從格聶直插芒康,格聶山下的河谷與古道,是康巴南部通往拉薩的必經(jīng)之路,。在這條道路上,,來自四川盆地的茶葉通過牦牛運(yùn)輸隊走向西藏,換來藏地神秘的香料和草藥,。驛道上又分叉出蛛網(wǎng)般的茶馬古道通往巴塘,、鄉(xiāng)城、稻城各地,,這些茶馬古道與格聶朝圣之路重合,,搭建起一條條漢藏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斗轉(zhuǎn)星移,,古道已經(jīng)沉寂,,但文明的交互仍在繼續(xù)。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