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11月15日
◎李艷霞
“落水荷塘滿眼枯,,西風漸作北風呼,。黃楊倔強尤一色,,白樺優(yōu)柔以半疏,。門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擬約三九吟梅雪,,還借自家小火爐?!边@是古人藏于立冬里的詩意,,令今人感受身同,且有一種反哺精神的作用和力量,。
立冬,,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也是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古往今來,漢族民間多以立冬為冬季之始,,有進補以度嚴冬的食俗,。
值得一提的是,古時,,紀念立冬的儀式尤為隆重,。這一天,皇帝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并號召天下百姓把立冬當作節(jié)日來過,。由此,在中國農耕社會時期,,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喜歡利用立冬這一天,,放下勞動,休整身心,,順便犒賞辛苦的一家人,。于是,形成了 “立冬補冬,,補嘴空”的諺語,。
不僅如此,對于立冬進補的掌故,,也是大有來頭的,。
相傳東漢末年,“醫(yī)圣”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后辭官回鄉(xiāng),。正好趕上立冬這一天,他看見故鄉(xiāng)的老百姓饑寒交迫,,兩只耳朵紛紛被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在當地搭了一個醫(y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后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立冬吃到除夕,,抵御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xiāng)里人與后人就模仿制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面餃”,。從此,,立冬吃餃子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
然而,,現在的立冬日,,古老的設壇祭祀習俗已經斷續(xù),隆重的紀念儀式難以重現。但是,,祝福國泰民安,、祝福祖國繁榮富強的愿望越來越強烈,繪就健康中國的美好藍圖已經鋪陳開來,,國家正在積極出臺惠民政策,,為百姓健康生活謀福祉,不斷建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讓人們仿佛看到,,現實版的“張仲景”正在為百姓雪中送炭……
當黃舊的“立冬”習俗已經塵封,人們對這古代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又賦予了新的形式和內容,。立冬進補的養(yǎng)生之道,被人們追趕著,,競相流行,。
中醫(yī)認為:“萬物皆生于春,長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也亦之,?!币簿褪钦f,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養(yǎng),、積蓄的最佳時機,。冬天,人們食欲大增,,脾胃運化轉旺,,此時,進補吸收率高,,更能發(fā)揮補身的作用,。事實證明,冬令進補不僅能調養(yǎng)身體,,還能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有利抵御嚴寒的襲擊,。
況且,冬至一過,,白天越來越長,,黑夜越來越短,陰氣也盛極而衰。但一般冬至后,,寒冷的天氣仍會持續(xù)一段時日,,為了抵御寒冬,人們習慣在冬至前后“補冬”,,也就是立冬為進補的最佳時日,。 如今,一些懂得立冬進補益處多的人們,,正在緊鑼密鼓,,擇一些營養(yǎng)食品進補一番,為的抵御凜冽的嚴寒,。但不要忘記:“‘立冬補冬’正當時,,宜以清補為要?!?/p>
眼下,,臨近立冬,超市里面涌動著人群,,老老少少各個臉上洋溢著熱情,,爭先恐后購買餃子餡,年輕的情侶們,,也愛趕小潮流,,爭著購買現成的餃子皮和餃子餡,預備回家包餃子,。還有的購買雞,、鴨、魚,、肉,,回家烹飪佳肴,或者煲一鍋當歸湯,、鹿茸瘦肉汁湯等,,為了趕在立冬這天,大大進補,,補得一身健康,,補得硬朗的體魄。
然而,,在我看來,,人們爭先進補,追趕流行養(yǎng)生之道的同時,,智者會從中發(fā)現,,以意志進補精神才是王道。若不讓自身陷入“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為犬欺”的境地,,必須充實自身的力量,,養(yǎng)精蓄銳,蓄勢待發(fā),,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和精神,,挑戰(zhàn)嚴峻和危機的局勢!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