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08月23日
◎楊全富
石棺兩壁各由三塊條石砌成,,最下面的條石體積較大,,以長為底豎立放置,。石厚一十三厘米,,寬為二十四厘米,,長一百五十三厘米,,上面兩塊條石厚薄均勻,,寬度大約在十四厘米左右,,也是以長為底放置,。在遠古沒有鐵質(zhì)銳器打磨時代,,兩邊棺壁條石之間竟然沒有一點縫隙,從中也可以一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棺內(nèi)寬三十七厘米,,高五十二厘米,長一百五十三厘米,。棺蓋為寬三十四厘米的三張石板拼湊而成,,棺蓋離地表層高約二百一十厘米。石棺底沒有石板,,離地面高度約為一百八十厘米,。棺內(nèi)的檔頭處下面為立放著的石板,上面也放置二根條石,。用小石子將裂縫填滿,,從石棺所放置的土質(zhì)來看,石棺到地表層的泥土從顏色來分可以分為兩層:最上層為黑色的腐質(zhì)土,,厚約六十厘米,,是供養(yǎng)植物的主要土質(zhì),因此植物非常的茂盛,,這些遮蓋石棺的藤蔓就是從這里垂下來的,。其下為黃色的黏土,石棺兩旁及石棺的底部都是黃色的黏土,,在黏土層的斷裂面上,,生長出幾株不擇土質(zhì)肥沃或者貧瘠的酸酸草來,那寬闊的葉片點綴著這黃色的世界,,也別有一番生趣,。
在石棺的底部,由于常年的裸露,,里面積滿了厚厚的塵垢,,我折下一些草本植物權(quán)當掃帚,將里面的塵土輕輕的拂去,,整個石棺內(nèi)部的構(gòu)造才清晰的展現(xiàn)在我面前,。石棺的底面沒有石頭,然而非常的光滑平整,用手觸摸感覺具有一定的硬度,,像是人們用一種特殊的物質(zhì)抹在了棺底的泥土上,。在石棺底座的盡頭處有些許沒有經(jīng)過燒制的土陶碎片,其碎片厚薄均勻,,呈灰褐色,,為天然泥土經(jīng)粗加工而成。
跟隨我的老人告訴我,,記得在農(nóng)業(yè)學大寨的時候,,生產(chǎn)隊對這里的土地進行了改造。在深挖土的時候,,眼前這五十平米的土地中,,竟然挖到了許多具石棺,其埋葬方位同出一轍,,都是坐東朝西,。每一具石棺的堆砌方法也很相似,每一具石棺的長度卻參差不齊,,也許是因為根據(jù)人體的高度量身打造的緣故吧,。
幾位青年人拿著鋼釬等工具逐一撬開每一具石棺,在砰的一聲輕響后,,從石棺里噴出些許的白色煙霧,。撬開石棺后,人們都圍攏在石棺旁往里面張望,,每一具石棺里面只剩下一些陶罐,,人骨都已經(jīng)風化殆盡。當時,, 幾位小伙子將陶罐取了出來,,隨手扔在角落里,拿起鐵錘將石棺四壁的條石敲碎,,并將這些碎塊砌入石墻內(nèi),。而那些陶罐在風雨的磨礪中也逐漸消融,最后完全融入到泥土中,,回歸到自己的世界里,。說到這里,老人深深地嘆息著,,話語間充滿了對這些文物在愚昧面前被銷毀的惋惜,,也為死者的墓穴竟然在死后的年月里被粗暴搗毀而抱不平。
在一號石棺左邊五米處有一具殘破的石棺,,由于厚重泥土的擠壓和地質(zhì)的變化,,石棺壁的幾塊石板在自然力的作用下都已斷裂,,其位置也有了很大的偏移,不過還能依稀看出石棺原來的樣子,。在一號石棺右邊約三米處有一具殘破的石棺,,只剩下石棺里面的擋板,在這具石棺右邊四米處有并排擺放的兩具石棺,,兩具石棺中間共用一塊石板,,疑為家庭合葬墓,
石棺里已積滿了厚厚的泥土,,其中一具石棺的前擋板已落到了地坎下,。筆者對這塊石板進行了測量,其厚約三厘米,,長約二十七厘米,高約五十三厘米,,這塊石板最奇特之處在于石板中竟然有一個圓形的孔洞,。看著這粗糙的洞口,,我的眼前仿佛浮現(xiàn)出這樣畫面:一群披著毪衫(用羊毛經(jīng)過手工制作后制成的衣服)的人圍坐在一起,,有的手拿粗糙的石器,有的拿著堅硬的木棍在石板中央反復(fù)地磨礪著,,經(jīng)過眾人合力打磨之后才形成這樣不規(guī)整的圓洞,。
但這圓洞究竟有何用意,筆者也只能胡亂猜測一二:也許它是古時候喪葬儀式中某種原始宗教的產(chǎn)物,,又或許是當?shù)厝孙L俗習慣所致的緣故吧,。然而,這孔洞的出現(xiàn)給后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使看似簡單的喪葬習俗更加撲朔迷離起來,。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