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6月16日
■肖宵
作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的茶,原產(chǎn)于我國。據(jù)記載,,早在周代我國已產(chǎn)茶,。由于生息于這一得天獨厚的茶的故鄉(xiāng)中,,我國各民族人民絕大多數(shù)都有飲茶的習慣,。近三千年以來的飲茶歷史讓茶葉這一俗物演繹出了一幕幕雄壯激烈,、婉轉(zhuǎn)動人的歷史活劇,,也造就出中國獨特的茶道文化,。而對于川邊重鎮(zhèn)打箭爐,,由茶葉產(chǎn)生的交易可說是其形成和興盛的根本,本期欄目開始,,我們將在茶馬古道的時光輪回中追尋爐城的根本,。
將整塊酥油切上幾片,放入茶桶中,,再倒入預先熬制好的熱茶水,,加上食鹽,然后上下攪拌均勻后倒入茶壺之類,,便可烹制出藏民族每日必不可少的飲品——酥油茶,。
對于藏族來說,飲茶如同吃飯一樣重要,,不分男女,、老幼、僧俗,、貴賤,,“無人不飲,無時不飲”,。大凡一種飲食習慣的形成,,總依賴于所處客觀環(huán)境提供的物質(zhì),然而藏族居住地素不產(chǎn)茶,,人們養(yǎng)成如此強烈嗜好的飲茶習慣很大程度上與他們的飲食習慣有關(guān)。明朝《嚴茶議》中記載:“茶之為物,,西域吐蕃,,古今皆仰信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賴于此也,。
據(jù)傳,在一千多年前的盛世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將皇室的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國王松贊干布,,這一年的正月十五,由官員、軍隊,、醫(yī)師,、工匠、商人組成的上萬人龐大的隊伍在京城長安集結(jié),,馬匹和駱駝以及載重車輛,,滿載著各地貨物直奔西南。而其中大量的川茶,,被人們壓成餅狀在路途中沖泡飲用,,不料進藏旅途漫長艱險,日曬雨淋使得原為綠色的茶葉漸漸發(fā)酵,,抵達之時已盡數(shù)變黑,。原本將為棄物的黑茶與酥油一同沖泡之后竟然美味可口,從此喝茶之風在藏地漸漸流傳,,而黑茶也成為制作酥油茶的主要原料,。
蒙頂山,又叫蒙山,,位于雅安市名山縣境內(nèi),,山上一望無際的茶田昭示著這里中國茶文化的發(fā)源地。山上大小茶莊中往往要對過往的游人展示頂級綠茶的沖泡過程,,滿山的嫩綠和甘甜讓人很難想象,,占到藏區(qū)一半份額以上的“黑茶”即藏茶,最初也是在這座溫熱濕潤,,多雨多霧的山上生長,。黑茶和綠茶竟是同宗同源,只是選材和制作工藝有所不同,。
蒙頂山所在的名山縣,,便是距離藏區(qū)最近的茶葉產(chǎn)地。如今便利的交通,,讓這里的茶葉只需幾日便可通過貨車運載至藏區(qū)的中心拉薩,,而后源源不斷的到達西藏各個普通家庭之中。然而倘若時光倒流回到幾百年前,,這一過程將被拉伸至接近一年,,途中艱險更是曾讓無數(shù)往來運茶之人付出生命!
茶葉對于藏民族不可或缺,,奈何居住地不產(chǎn)此物,,交易便成為了人們獲取茶葉的主要途徑。據(jù)說,,古時西藏有個叫諾布桑波的人,,被后人尊稱為藏商鼻祖,。他曾走遍全藏,最后到了木雅貢嘎東邊的打箭爐,?;氐嚼_不久后,他就帶著一支500多人的商隊,,用騾子馱著麝香,、鹿茸和牛羊皮到打箭爐出售,換回寶貴的茶葉,,還有絲綢,、瓷器、煙草這些藏區(qū)希罕的物品,。在打箭爐,,藏漢之間的貿(mào)易就這樣開始了。
對于雅安地區(qū)的茶商們而言,,當時能夠?qū)⒉枞~運至打箭爐已是極限,。如今看來區(qū)區(qū)280公里的距離在唐代人眼中顯得不可逾越,當時中原人進藏,,都是由天水,、暖泉、河源,、通天河進入拉薩,。據(jù)記載,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走的也是這條青藏道,。而茶葉大量由川入藏,已是幾百年后的北宋熙寧年間,。
位于名山新店鎮(zhèn)的茶馬司是如今唯一保存的宋代茶馬司遺址,,透過紅褐色的圍墻我們依稀可以尋找到這處古建斑駁的痕跡,北宋熙寧年間,,經(jīng)略安撫使王韶在甘肅一帶作戰(zhàn),,需要大量戰(zhàn)馬,朝廷即令在四川征集,,并在四川四路設(shè)立“提興茶馬司”,,負責從事收購和以茶易馬,,茶馬互市開始興盛,。據(jù)記載,當時僅四川每年運往青海西藏的茶葉達到3000萬斤,,而買賣馬匹在15000匹以上,。然而隨著宋王朝對外作戰(zhàn)不利土崩瓦解,戰(zhàn)馬已不是中原不可或缺,藏漢交易集散地逐漸南移,,川藏茶馬道由此形成,。
雖是沿用古道,但在元末明初,,川藏茶馬道開始被官方和民間頻繁使用,,然而此道崎嶇難行,開拓無比艱巨,,由雅安運至藏區(qū)的茶葉,,幾乎全部靠人力搬運,在這樣的條件下,,商人們竭盡全力也只能將藏茶送至今日的康定地區(qū),。
就這樣,位于藏區(qū)腹地和茶葉產(chǎn)地雅安之間的打箭爐漸漸成為茶葉交易之地,,藏區(qū)各地商人運土產(chǎn)至此交換茶葉布匹,,搭起帳篷投宿鍋莊,漢地商人亦涌至此地交易,。為保商家安全,,朝廷又設(shè)兵戍守其地,此后打箭爐蕃漢成集,,成為鬧市,。
此后,由名山經(jīng)天全過二郎山而來的“小路茶”,;而和從雅安至滎經(jīng),、漢源,翻閱大相嶺,、飛越嶺而來的“大路茶”便源源不斷的在打箭爐匯集,。
在漫漫古道上,運送茶葉的人們最初休息補給之地在今日雅安市以西十公里處的一個小鎮(zhèn)上,,古時,,這里便是被稱作茶馬古道第一站的新開店。運茶和制茶將這個小鎮(zhèn)緊緊的與藏區(qū)聯(lián)系在一起,,如今這里仍然擁有雅安市規(guī)模最大的“藏茶”生產(chǎn)企業(yè),,友誼茶廠。在這里,,工人們把從蒙頂山運來的褐色粗大茶樹葉子進行多次鞣制加工,,晾曬發(fā)酵,烘干后處壓制后形成黑色的磚茶塊,,便制成了當年遠銷藏區(qū)的“康磚”和“金尖”,。每10塊再用竹篾包裹成長條形,,便成了在康定看到的條茶。如今這些茶葉用貨車運往康定,,只需半日,。而在古時,制作工藝近乎相同的條茶靠俗稱背夫的人們?nèi)肆\送,,到達打箭爐竟要半月之久,。
正是背夫們曠日持久的堅持,才使得荒涼的古道漸漸興盛,,藏漢貿(mào)易得以持續(xù),。艱險道上為何不見騾馬隊伍,背夫們?nèi)绾畏匠缟骄X,,度過大江大河到達康定呢,?下期欄目中,這些謎團將會一一揭曉,。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