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旭杰 文/圖
編者按
為挖掘具有我州特色的歷史文化與人文內涵,,充分展示我州獨特厚重的文化底蘊,,繼承弘揚民族民間文化,為全域旅游和精準扶貧服務,,由州委宣傳部,、州文廣體新局、州文聯,、甘孜日報社主辦的“身邊的文化遺產”征文大賽已于上月啟動,。從即日起,本網將刊登部分征文,,以饗讀者,。
經常出入康定的人都熟悉,快進入城區(qū)時總要經過一個名為“小天都”的隧道,。一提起小天都,,很多不知情的人便以為就在這里,事情真是這樣嗎,?說起康定的小天都,,還要從清朝乾隆年間的一個人一件事情說起。
孫士毅(1720年—1796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進士,,歷任過兩廣、云南,、山東,、四川、兩江等地方大吏,,并曾任翰林院編修,,纂校過《四庫全書》,官至吏部尚書,、大學士,;參與過驅逐廓爾喀(統(tǒng)治尼泊爾的部族)的戰(zhàn)役,。可以說,,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詩人,、文學家、保家衛(wèi)國英雄,。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爾喀二次入侵西藏。孫士毅受命署理四川總督,,主持川藏一線軍需運輸事務,。雖然已是71歲高齡,他仍不避艱險,,率領得力屬員,,西出爐關,從打箭爐(今康定)移駐察木多(昌都),,督辦運送進藏糧餉軍儲,,以支援驅逐廓爾喀的戰(zhàn)斗。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一個冬日,,孫士毅督辦糧務畢,,自西藏軍營返川,在途經瓦斯溝大峽谷時,,驚嘆此地頭道水瀑布一水倒懸,,景觀奇絕,堪比上天帝王居住所在,,遂欣然揮毫潑墨,,寫下“小天都”三個大字,鐫刻于一巨石上,。該巨石上部前傾,,形成遮擋,因此刻字得免風吹雨淋的侵蝕,,至今200多年過去了,,在“頭道水瀑布”隔壁巖壁上,孫士毅的墨寶依然可見,。
前些年,,康定在此處修建水電站及公路,大量石塊隨意處置,,沿路堆下,,“小天都”三字幾被覆蓋。據當地人說,,以前此三字高懸半空,,現已可以攀巖而上,。
筆者近日去看過此處,雜樹亂巖旁,,“小天都”三個紅字清晰無比,左右各有一豎行小字只留鑿印,,左為“大學士孫士毅×××”(有幾個字太遠,,看不清),右為“乾隆五十七年仲冬”,。
由此可見,,康定真正的小天都在瓦斯溝三道拐上來不遠的頭道水。而身邊這樣的文化遺產被我們忽略,,導致保護不周,,也是我們應該反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