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4年02月28日
◎鐘瑞華
夕陽余暉下的老屋,,猶如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歲月老人訴說著流年往事,。片片魚鱗似的泥瓦,,寄托著游子的縷縷情思,。
在我的記憶中,父親是一名技藝精湛,、遠(yuǎn)近聞名的泥瓦匠,。雖然時隔多年,但兒時光著腳丫和父親一起踩瓦泥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做瓦片首先要和好瓦泥,。早飯過后,父親便帶上工具來到瓦窯附近的簡易竹棚,,先坐在竹棚外的大石頭上喝幾口水,,然后把褲管挽到膝蓋上,邁開穩(wěn)健的步伐跳進(jìn)齊膝深的瓦泥坑里,。踩瓦泥是一件十分累人的活,,那時候,大多數(shù)人家都是用耕牛,,但我們家的耕牛是幾戶人家共用的,,所以只好用人的雙腳來踩瓦泥。父親扶著鋤頭柄在泥坑里一圈一圈地來回踩踏,,直到泥土變細(xì)變軟,,踩起來發(fā)出“噗哧、噗哧”的響聲,,用手捏起來均勻嫩滑,,才算基本完成。下午放學(xué)后,,如果不用去放牛,,我便和哥哥跟在父親的后面踩瓦泥??粗巧顪\不一的腳印,,我們異常興奮,全然不知雙腳已被泥漿里的小石子磨得通紅,。
和好瓦泥后,,接下來便是做瓦坯。父親用鋼絲削了一片一指厚的瓦泥貼在瓦模壁上,,用工具來回用力拍打,,讓泥巴填滿縫隙,然后蘸水上下來回不停地抹,,邊抹邊轉(zhuǎn)動瓦輪,,一會兒工夫,瓦泥便被抹得厚薄均勻,。接下來,,再把瓦泥刮得平整、光滑,,最后放到太陽底下晾曬,。曬干后輕輕一拍,一片片精致的泥瓦便制作完成,。整個過程看似簡單,,但做起來非常辛苦。曬瓦時,,如果碰到下大雨,,來不及用塑料膜蓋住泥瓦,便會前功盡棄,。父親常說,,做瓦坯也是一門技術(shù)活,,叮囑我一定要仔細(xì)看、用心學(xué),,長大后爭取做一名出色的泥瓦匠,。
瓦坯做好后,就可以燒窯了,。燒窯時,,父親的表情異常嚴(yán)肅,我和哥哥都躲得遠(yuǎn)遠(yuǎn)的,,生怕不小心說錯話被父親訓(xùn)斥,。但封火開窯后,看到從瓦窯里搬出來一摞摞色澤光亮的成瓦時,,父親頓時笑逐顏開,。出窯的日子也是我們最開心的日子,除了下學(xué)期的學(xué)費(fèi)有了著落外,,父親還會獎賞我們兩元錢,。我用1元錢在村小學(xué)旁老樟樹下“二狗冰棍攤”上買了10根冰棍,拉上幾個要好的小伙伴躲在禾秸堆里慢慢享受,,再用剩下的1元錢換回垂涎已久的小人書《雞毛信》《小兵張嘎》和《鐵道游擊隊(duì)》,。
年復(fù)一年,父親用瘦小的身軀和窄窄的肩膀?yàn)槲覀儞纹鹆艘黄缈?。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做泥瓦的手藝漸漸被淘汰了,制作泥瓦的工具也被父親用塑料紙小心翼翼地包好,,放置在祖屋的閣樓里,。
那年春節(jié),我和父親一同回到老屋,,70多歲的父親像個孩子一樣,,硬要拉著我上樓去看他珍藏的“寶貝”,我頓時感覺鼻子酸酸的,。我深知,,那些還沾著泥土的泥瓦工具,凝聚著父親年復(fù)一年的辛勞和希望,,鐫刻著父親和兒女們一起勞動的美好記憶,,見證了父親帶領(lǐng)全家走出生活困境的艱難歷程。
在父親的內(nèi)心深處,,瓦泥的清香依舊,,瓦坯的熱氣還在,瓦窯的青煙久久不散……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