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原創(chuàng) 2022年11月10日
◎王家年
古錢拍賣最耀眼的一件清“咸豐元寶”背“寶泉當五百”雕母,,缶寶八貝寶,,扁豐長泉,,以218.5萬元成交,。
歷史上鑄錢,在六朝之后造錢不再使用大型整體銅,、石范澆鑄,,改用母錢翻砂造型澆制。最初用銅,、錫、牙,、木等材質手工精心雕刻的“雕母”,。傳世可見歷代銅質雕母多種,如周元通寶,、崇寧通寶,、政和通寶、重熙通寶,、天啟通寶等銅,、錫質雕母錢。形體稍大,,質地精良,,雕工細膩,邊廓峻深,,文字纖勁,,為古錢中至珍之品。
雕母又叫祖錢,,經(jīng)審核通過后,,作為鑄造母錢之用。我國自唐以來就采用翻砂法鑄錢,,每當出新錢,,就用銅塊或錫、鉛塊直接雕刻成錢模,,鑄錢時用祖錢作模,,翻鑄母錢。雕母錢文精美,字口深峻,,每個字的筆畫都非常清晰,,絕無粘連模糊,而且筆畫比同版本的流通錢要細瘦,,從細部看還保有手工鏤刻的痕跡,。已知最早的雕母是唐代的大型開元通寶,直徑4.35cm,,穿1.05cm,,厚0.3cm,重22.4克,。清代錢幣數(shù)量之多,、版別之復雜,遠遠超過了以前的各個朝代,。清代的雕母錢,,多見有“乾隆通寶”“嘉慶通寶”“道光通寶”“同治通寶”等。這種清代寶泉局“咸豐元寶”當五百雕母,,屬罕見之物,。
清代寶泉局“咸豐元寶”當五百雕母,銅質精黃,,錢面文字“咸豐元寶”四字直讀,,錢背紀值“當五百”上下直讀,滿文“寶泉”二字左右橫讀,,雕工精湛,,字口深峻異常,如斧削刀切,,錢文舒暢,,富有神韻,錢體厚重,,輪郭周正,,極為罕見。
北京故宮有咸豐寶泉雕母27枚,,包括小平錢11枚,,當十錢2枚,當五十(寶字從爾)5枚,,當五十(寶字從缶)2枚,,當百2枚,當五百2枚,,當千3枚,。上博有寶泉雕母13枚,,包括伍文、拾文,、當十,、當五十、當百,、當百牙樣,、當二百、當五百等,。
清代雕母制作過程的記載較少,,清人鮑康在《大泉圖錄》介紹:每次開始鑄錢幣時,錢局先用質地純凈的上好象牙,,按照擬鑄造的錢幣式樣,,雕刻成錢樣,然后經(jīng)錢法堂,,即戶部主管部門的官員審定通過,。再由有資質承接官方訂貨的銅匠鋪中的熟練工匠,用精銅雕刻而成帶有小方孔或小圓孔的錢形模具,,被稱之為祖錢或雕母,。只有熟練工匠才能雕出高質量的祖錢,印模過程中不會掛砂,,從而形成光滑的錢模。準雕母須經(jīng)錢局審定后,,方可使用,,而被稱為“金口”的穿孔,必須由錢局工匠完成開穿工序,,使之成為印模翻鑄次級的模具母錢,。再經(jīng)由母錢印模,正式鑄造出大批的流通貨幣,??紤]到從雕母,到母錢,,再到流通錢生產(chǎn)過程中會發(fā)生數(shù)次縮模,,且鑄成后打磨拋光工序也會導致尺寸和重量減少,所以雕母都會留有加工余量,,尺寸明顯大于正式流通的貨幣,,整個貨幣鑄造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減重的過程。清代《皇家文獻通考·錢幣考》記載:每枚面值一文的雕母重約二錢三分,,經(jīng)過加工,,制成母錢重一錢七八分,,而最終制成流通錢幣時,則重一錢至一錢二分,。清人王慶云的《石渠余紀》有祖錢制作的記載:首先鑄成錢形銅餅,,然后再加以雕刻。王慶云曾在咸豐時,,任戶部左侍郎,,主管財政稅收、貨幣發(fā)行,,熟知錢幣的鑄造過程,,描述比較準確。
雕母都嚴格控制在錢局相關人員手中,,極少流出,,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難再新發(fā)現(xiàn)開門見山雕母了,現(xiàn)有雕母大多流出海外,,或入博物館,。留在市場上的雕母,更是寥若晨星,,成為泉友爭相收藏的目標,,雕母以稀為貴,一直是古錢幣收藏的最高層次,。
近年來,,海外、港,、臺錢幣收藏者對中國近代雕母,、母錢、樣錢的熱情居高不下,,國內收藏者也不甘落后,,一些珍稀品種由境外向國內回流,使得近代樣錢,、母錢及雕母錢幣的價格逆市上揚,,這既是一種收藏,也是一種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