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2年01月28日
◎楊俊富
可能大多數人只知道,張愛玲是民國天才小說家,、大才女,。她的另一面,卻很少人知曉,。
張愛玲個人生活中,除了文字之外,其實還傾心于服裝,。她對服裝的品味和研究,與她對小說的偏愛,,可以說不相伯仲,。她不僅知道每個時代的服裝款式,還深知每種服裝在每個時代的文化淵源,。
在張愛玲眼里,,一件衣服不只是衣服,正如她在《更衣記》里所闡述出來的觀點:一塊印花藍布在她的眼里,已不是花布,,是一幅水墨畫,,淡雅、幽香,。她愛它,,如愛一件藝術品。
張愛玲最喜歡的服裝顏色,,是寶藍配蘋果綠,,或者松花色配大紅,而裁剪幾乎都是出自她自己之手,,或束腰喇叭短袖,,或齊膝短褲配長筒靴,還會頗有創(chuàng)意地在上衣胸前別一個寶石藍胸針或蝴蝶結,?;觿e出,如同她小說中令人意想不到又恰到妙處的結尾,,震撼,、驚艷。
凡經她之手的服裝,,與民國時人的簡約,、素凈之風大相徑庭,簡直就是“奇裝異服”,。因而,,張愛玲每次在人群中的出現,都會成為上海街頭或朋友圈聚會的一道卓爾不群的靚麗風景,。她的冷艷氣質,,正好駕馭她喜愛的奇裝異服的個性色彩。她喜歡把別人好奇而自卑地遠遠觀望的目光,,當成一種享受,,猶如她喜歡讀者醉心于她小說里的故事情節(jié)。但當別人謙卑地靠近她,、迎縫她時,,她又高冷如霜,拒人于千里之外,。
或許,,這就是張愛玲內心深處所需要的一種補償。
童年的張愛玲是快樂的,。隨著家道沒落,,父母離異,繼母進家,讓年少的她變得尖銳,、倔強,、敏感、沉靜,、叛逆,。起因應該是繼母總是把自己穿過的一些失去光澤的牛肉色衣服給她穿,讓她每次穿衣都有一種把自己變成牛肉的感覺,,內心對單一暗淡的服裝“厭惡得想自殺,。”
也許,,炫彩的心態(tài)從那時開始埋在了心底,,到她憑小說揚名立萬于上海灘,生活自立后,,她像向繼母宣戰(zhàn)一樣,,衣著華麗、大綠大紅地出現在人們面前,,獲取別人的好奇、崇拜,、艷羨,,制造一種報復式心滿意足的唏噓和驚詫。
張愛玲的這種心態(tài),,后來已經到了一種貪戀的地步,。不過,張愛玲的超常裝扮,,與她當時在民國眾多才男才女中,,才華獨樹一幟、人氣榜大紅大紫的地位相匹配,。她曾經穿著自己設計裁剪的怪異服裝去印刷廠看自己的小說排版印刷進度,。一現身,所有工人都齊刷刷地把目光投向她,,而忘卻了手中工作,。那個100%回頭率超過一線影星,讓張愛玲很受用,。
張愛玲也懷舊,。一天翻出箱底多年沒穿的過時衣服穿在身上去看友人,走過弄堂,,引來一群小孩子尾隨,。她蹲下問小孩子為啥跟著她,小孩子說:“我祖母是你這個樣兒就好了?!?/span>
嘖嘖,,張愛玲也是小孩心中的偶像。
張愛玲的小說風靡上海灘,,璀璨,,炫目。在衣著上,,也盡顯風流,,讓人過目難忘。這就是既冷傲又世俗的張愛玲,。也是看成是她內心孤寂的一種自我調節(jié),。
在不同的人生境界,穿戴彰顯著一個人的得意或者惆悵,。早期的張愛玲對于服裝的傾心追求,,與她年少得志、在小說界紅得發(fā)紫完全匹配,。
當一個新時代到來,,張愛玲的光鮮漸漸暗淡。寫小說的人都很敏感,,她感覺到這個新時代不歡迎她以前的“妖冶”,,唯有掩藏過去的絕代風華,才能適者生存,。在參加上海召開的第一次文學藝術界代表大會時,,張愛玲穿了一件素色旗袍,外罩一件白色網眼棉線衫,,默默坐在會議室最后一排,。
這是張愛玲當作家以來,第一次這么“低調”出現在與文學相關的場合,。從此,,低調成為她后半生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