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07月06日
◎周華
之所以說是青瓦房,是因為房子的屋面蓋的是小青瓦。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故鄉(xiāng)的房子基本上有一半是瓦房,,余下的另一半就是茅草房屋了。那時候,,一家人如果能修上幾間大瓦房,,那就算是家境殷實的人家了,出生在這種家庭的男子,,找媳婦都會更容易一些,。瓦房,不但為鄉(xiāng)親們遮風擋雨,,也陪伴著我走過了少年時代,。此后的幾十年間,故鄉(xiāng)的瓦房漸漸被一些磚混或框剪結構的小洋樓所取代,??粗切┱谙У那嗤叻浚倏纯茨切┌蔚囟鸬男?,心中涌出的卻老是一種無名的惆悵。
故鄉(xiāng)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幾十年前,,故鄉(xiāng)的民居基本是以木結構為主。以杉木為柱,、以泥做瓦,、以木板為壁,既就地取材,,又自然,、古樸,易于修建,?;诖耍脑靸r還算低廉,。
故鄉(xiāng)的青瓦房,,承古照今,延續(xù)著人間煙火,。
建瓦房并不需要圖紙,,僅靠一位掌墨師傅(相當于工程師)和幾位有經驗的木匠就能完成,只是在上梁、上瓦時需要請人幫忙,。建房用的木料是山坡上最常見的杉木,,瓦房的骨架是排立,一般是采用三柱二或五柱三,、六柱三的方式構建排立,,再用橫梁將排立聯在一起,四排排立即可構成三間房,。如果要建四合院,,則采用正房三間,加環(huán)房各三間,,再加耳房兩間,,正房與環(huán)房、耳房之間配轉角,,附上龍門即可,。三柱二或五柱三、六柱三是建房的專業(yè)術語,,三柱二即指每個排立有三根柱頭加兩個吊櫈,,五柱三是指每個排立有五根柱頭加三個吊櫈,以此類推,;五柱三的排立進深會比三柱二多兩米左右,,不但可以在前檐設走道,而且房子也會更大一些,。每根柱頭底部均輔以石鼓,,這些石鼓既有防潮防蛀之功能,又能起到防沉降和美化的作用,。聯接排立的橫梁一般為兩層,,一層是樓梁,在這層梁上鋪上樓板,,就形成了閣樓,;另一層椽梁,在梁上釘上椽子,,即可蓋瓦,。修五柱三的房子需要更多的木料和青瓦?;诮洕脑?,在那個年代,修三柱二瓦房的人家還是更多一些,。瓦房的正房會比環(huán)房略高,,在視覺上既有層次感,,又感覺建筑更宏偉。
正房中間的那間房子叫堂屋,,那是供奉家簽的地方,,堂屋頂上排立正中的那根梁則是主梁。修建瓦房,,最講究的就是上主梁,,那也是建房即將大功告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上主梁一般會選在黃道吉日,,時間會精確到幾時幾分,。在此之前,掌墨師傅會請主人備上一只大紅公雞,、一塊紅布,、幾枚硬幣、一張家簽,、少許烈酒,,當然也少不了要包上幾個紅包、寫上幾句祝福的話語,。上梁前,,掌墨師傅念念有詞,并將公雞灌醉,,將紅布折成三角形狀,,再用硬幣將三角形紅布包著的祝福語釘在主梁的正中,再釘上家簽,,將醉得不省人事的公雞放在正中的紅布上,,在主梁兩端套上繩子,在確定的吉時將主梁吊裝到柱子上,。至此,還不能算大功告成,,要等公雞酒醒之后,,從房子的后方飛身而下,才算上梁成功,。至于公雞為什么要向房后飛下才算成功,?掌墨師傅并沒有說出子曰,只是告訴我說,,他的師傅就是這么教他的,,長此以往,可能就形成了規(guī)矩,。
不過說來也怪,,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去看上梁,因為這天不但會吃到“九大碗”,還有可能搶到紅包,。每次去看上梁大典,,都發(fā)現公雞是向后飛的。后來才知道,,向后飛的公雞會被掌墨師傅作為酬勞帶走,;但如果公雞向前飛,則被視為不吉利,,公雞會被當場殺掉,,取見血去晦之意。
瓦房用的瓦也是川西最常見的小青瓦,,這種瓦基本上是靠手工制作,,如今這種制瓦工藝已近失傳。
制瓦用的泥是有講究的,,故鄉(xiāng)人制瓦一般用的是白鱔泥,。顧名實義,白鱔泥是一種白色的泥,,它的粘性較好,,泥質細膩,有泥中之玉之說,。
不要小看一匹瓦,,它的制作步驟卻十分繁瑣。主要包括起泥,、踩泥,、晾泥、成胚,、陰干,、入窯、熏色,、燒制,、出窯等。瓦的品質好壞,,除了泥之外,,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熏色和燒制。所謂熏色,,是指用煤碳和當地的濕柴搭配,,取濕柴的青煙將瓦熏成青色。這道工序最講究的就是火候,,如果掌握不好火候,,燒制的瓦質量肯定不好,,甚至有可能報廢。
蓋上小青瓦,,裝上板壁,,鋪上地板,用石板或泥土鋪好過道,、院壩后,,瓦房才算建成。入住時,,要先由長者象征性將五谷雜糧搬進新房,,再用上好的柏樹枝熏鍋底。在一縷縷裊裊炊煙升起的那一刻,,一座青瓦房便真正有了煙火味,。
故鄉(xiāng)的青瓦房,古樸典雅,,彰顯川西民居特色,。
本土的木料、本土的匠人,、本土的青瓦,,再加上幾把鋸子、斧頭,,一把墨斗,,除了釘椽子之外,幾乎不用一顆鐵釘,,傳統(tǒng)的榫卯技術被那些抽著葉子煙的木匠們發(fā)揮到了極致,。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不會相信一群束著高高褲管的農人,,會有那么好的手藝,。
在故鄉(xiāng),遺存有一些清末民初的青瓦房,,如果要說建房技藝,,這些青瓦房的建房工藝可謂是登峰造極。雕梁畫棟,,石鼓抱柱,拱門天井,,花窗飛檐,,不管是造型別致的花窗,還是板壁上那些栩栩如生的花鳥人物,;不論是溫潤如月的拱門,,還是個性獨特的照壁及榫卯技術絕佳的龍頭飛檐,,都好似一件件藝術品,在歲月的洗禮中歷久彌新,。
在我的記憶中,,故鄉(xiāng)最具代表性的青瓦房非高家祖屋莫屬。高家是鄉(xiāng)里的大姓,,是大姓,,自然人口眾多,家族歷史悠久,。這種現象也體現在了房子上,,所以,高家的祖屋算是高房大屋,。
雖然是高房大屋,,但它仍然是青瓦房。高家是有錢人家,,房子自然比普通百姓家的規(guī)模更大,,用前庭后院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高家祖屋與當地小學僅隔一個檐溝,,相傳這所小學當年也是高家祖屋的一部分,。正因為這樣,我們才可以近距離的感受這座祖屋的宏大,。
這座祖屋的頭道天井足足有一個籃球場大,,院壩均為青石板鋪就,院中分設有六個花臺,,花臺用青條石砌成,,條石上雕刻有魚蟲走獸。院壩右側有一個巨型水缸,,據說是儲水用于防火,。水缸有一人多高,成年人站在走道上剛好可以看到水面,。缸就布設在屋檐下,,下雨時,通過瓦面收集的雨水會自然流入,,儲備在缸中,。水缸的四周石壁上,分別雕刻有松竹梅蘭,,這些雕刻刀功細膩,、栩栩如生。院前還一個半畝左右的花園,,每到春天,,園中蘭花盛開,,暗香襲人。一年四季,,紫荊,、海棠、臘梅,、狀元紅,、木槿、丁香花等次第開放,,真可謂滿園風景,、一園花香。
祖屋的堂屋是四開門,,兩道主門加兩道副門,,堂屋正中掛有一幅松鶴延壽圖,兩側分別掛有對聯,,上方設有家簽,,側壁上有高氏族譜及高家列祖列宗畫像。僅從堂屋的陳設上,,就可以看出高家當年曾經是當地的名門望族,。
院子左側環(huán)房有一道圓形拱門,門如圓月,,直通后院天井,。天井中有池塘,池中荷花亭亭玉立,,花下游魚成群,。池中心有一小榭,有廊道相連,,天井中有多處花臺,,遍種奇花異草,依榭聽雨,、觀荷,,有置身世外之感。
高家祖屋,,是故鄉(xiāng)青瓦房建筑中的上品,。當然,說它是上品,,主要是它的建筑工藝和規(guī)模非一般人家能及,。但它的結構,又與其它人家的瓦房無異。
時代在變,,建筑也在變。從我記事時開始,,我家的青瓦房先后遷建了多次,,一次是從三柱二改建為五柱三。還記得當年外婆常對我們說,,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住上五柱三的大房子,。于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父母勒緊褲腰,,在原址上進行了遷建。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磚木結構的青瓦房風靡一時,,父母又再次對房子進行了改建。到了本世紀初,,外婆已經八十高齡,,故鄉(xiāng)開始流行磚混結構的平房,于是,,我家又修起了一幢兩層平房,。外婆去世后,框剪結構的小洋樓成了故鄉(xiāng)的一道風景,,基于此,,我家也再次“大興土木”,建起了一幢兩層小樓,。
春來秋去,,寒來暑往。在一次次的遷建中,,故鄉(xiāng)的青瓦房越來越少,,就連高家的祖屋也經不住風雨的洗禮,倒掉了一大半,。只剩下孤零零的三間正房,,像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在歲月的更迭中茍延殘喘,。
鄉(xiāng)音還在,,青山還在,但青瓦房卻日漸消弭,,漸漸成了一種記憶,。雖然如此,故鄉(xiāng)的青瓦房仍然是我內心深處最溫暖的鄉(xiāng)情、最優(yōu)美的風景,。因為,,那里有我的童年、我的回憶,、我的根,。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