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01月08日
◎賈登榮
青年作家徐海蛟這本回憶體散文集——《山河都記得》,,記錄了父親,、母親,、祖父,、祖母等親人的故事,,書寫了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煩惱與苦痛,,展示了故鄉(xiāng)風(fēng)土人情的多姿絢爛,。全書飽含熾烈的深情,,充滿濃郁的鄉(xiāng)愁,,讓人在品讀美文的同時,,感受到作者來自靈魂深處的呼喚!
《山河都記得》一書收錄了作者“父親,、薄暮,、黑暗里的暗與光、母親與字,、鞋子,、撫慰、無盡滋味,、核桃酥,、肉、藥,、樹,、去看飛機,、樸素的光照、羞恥,、正在消失的故鄉(xiāng),、萬物帶來的消息”等16篇書寫親人、成長,、故鄉(xiāng)的散文,。作為80后作家的徐海蛟,作者的情感世界是純粹的,,真摯的,,他絲毫不掩飾內(nèi)心的所想所思,并在文本中加以鮮活地呈現(xiàn),。因而,,他的每一篇散文,總是直抒胸臆,,充滿激情,,讓情感在文字中一瀉千里,起伏跌宕,,洶涌澎湃,。書中開篇的“父親”一文,作者深情回顧了父親短暫的一生,。作者用大量生動故事,,還原父親形象,在講故事的同時,,不時插入一段精辟的議論,,來張揚自己的情感因子,展示內(nèi)心的激情,。在文章的結(jié)尾處,,情緒達(dá)到了最高潮。他用充滿遐想的優(yōu)美文字傳達(dá)出內(nèi)心最急切的呼喚:“在這篇遲到了二十六年之久的長文中,,我寫下了‘父親’,,久遠(yuǎn)的父親此刻已回來,他穿過秋葉飛落的傍晚,,穿過廳堂,,緊緊擁抱這個和他仿佛年紀(jì)的兒子?!睉?yīng)該說,,直抒胸臆,是書中每一篇散文的共性。就以這篇“萬物帶來你的消息”一文為例,!文章內(nèi)容照常是懷念父親,。而這篇散文,卻換了一個角度,,從“我”的觀感作為切入點,,去回顧父親生活的片斷,以及父親在我心中的意象,。他充滿深情地寫道:“父親,,在你猝然離開后的二十六年里,另一個你卻在我的心里瘋狂生長,,像夏天野地里的藤本植物,,枝蔓橫生,根系伸至每一個時間的角落”,。然后,,他用了八個段落的排比句式,將自己從十三歲那年失去父親,,到三十三歲這年為止,,積蓄多年的深重懷念,,用激情飛揚的文字,,盡情地加以抒發(fā)!文章最后,,他如是說:“父親,,你是我另一部分,既是遍尋不見的上游,,又是擺脫不掉的宿命,。你消逝于世俗的人間,消逝于柴米油鹽酒菜面飯,,又皈依于萬物,。你是無影無蹤的父親,你是我無處不在的父親,!”情感的表達(dá),,達(dá)到了至情至美的境地,也叩擊讀者的心扉,,引發(fā)強烈的感情共鳴,。
《山河都記得》一書在情感抒發(fā)上既熱情奔放又小心節(jié)制,克服了無病呻吟,、重復(fù)冗贅的弊端,,做到語言細(xì)膩而富含哲理,唯美而飽含深情。如“父親”一文,,在回憶了與父親短暫相處的若干片斷后,,他這樣懷寫道:“十三歲的夏天之后,我的父親就成了一個虛擬的父親,,像一些我無數(shù)次依戀過的遙遠(yuǎn)卻不可捉摸的事物,。例如深秋夜里某一片橙色的月亮。我曾經(jīng)佇立窗前,,久久凝望它,,久久不肯睡去,我能感覺到它澄明的光輕輕落進(jìn)心海,。例如空曠田野上一朵潔凈的云,。我曾經(jīng)躺在它山堰旁一塊江邊大石頭上,看過一朵云,。我相信那朵云就是父親,,也可以說那是父親派來探望我的云?!边@段話,,避免了一般情緒化的抒情,但又飽含深情與哲理,,留給讀者無窮的回味與遐想,。在“黑暗里的愛與光”中,作者用浸透感情的文字,,回顧了自己成長中書帶來的力量與發(fā)揮的作用,。父親去世后,他的生活陷入困境,。對于此情此狀,,他寫道:“黑暗降臨,一盞長明的燈永遠(yuǎn)熄滅了,,悲傷像暮色一般鋪天蓋地,。”然而,,在一位老教師床下?lián)斓降囊槐九f書,,“觸動少年一顆冰封的心。舊紙上的黑色漢字,,有熾烈的體溫,,好比一粒粒小小的炭火,讓包裹住心靈的寒冰悄然松動了一下”,。最后他說,,“我不得不相信,,這是上天的旨意:我的創(chuàng)痛需要文字一生的療養(yǎng)!”在這里,,“包袱”全部抖開了,!這樣充滿溫度的文字中,飲飽含深邃的哲理,,能夠帶給更多人啟迪,!又如在“正在消失的故鄉(xiāng)”中,作者不無深情地說,,“一個完整的故鄉(xiāng),,并非只是地理上的名詞,它是筑在心靈上的溫柔之地,。我無法返回故鄉(xiāng),,不光是時光的緣故,也是我自身的緣故,。我必須變小,,小到臉上再不到風(fēng)塵和算計,小到眼神里重新恢復(fù)孩童的天真,,小到相信兒時的農(nóng)諺和節(jié)氣,,相信祖母燈下的故事……只有那樣,只有把身體里的沉重去掉,,一個人以輕盈的姿態(tài)才具備重返兒時故鄉(xiāng)的能力”,。這段話,把作者懷念故鄉(xiāng)又不能常常親近故鄉(xiāng)的矛盾心理抒發(fā)得淋漓盡致,。這樣的書寫,,既是作者對自己的呼喚,,也是作者對所有人的呼喚,!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