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12月18日
■吉狄馬加
柴松獻是個生命力旺盛,、充滿激情的人,,他的詩歌是他生命激情的一種外在呈現,。他本質上可以劃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他的寫作風格基本上是抒情的。
詩歌界一直有一種觀點,,視詩歌為生命的沖動與激情的勃發(fā),。其來源是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即“生命沖動”是指內在于生命中的“生命欲”或意志,,有了這種沖動,,生命就變化、發(fā)展,,因此,,生命的沖動是創(chuàng)造進化的動力,是一切生命的本源,。也就是說,,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產生都是以生命的沖動為根本動因的。后來,,也有人將之延伸發(fā)展為“信仰意志”、“存在意志”等,,突出情感,、意志的重要性。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具有強烈的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的色彩,,但它對于思想變革和精神解放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與柏格森相呼應的還有尼采的“超人哲學”,強調唯意志論,,夸大意志的絕對作用,。這些觀點影響到中國當代詩歌界,產生了不少類似的說法,,比如強調“詩歌是自由的象征”,,“詩歌是英雄的事業(yè)”,強調“活到哪個份兒上,,寫到哪個份兒上”等等,。這樣的觀點激發(fā)了一些詩人尤其是青年詩人充滿激情地投入詩歌事業(yè),有益于詩歌的活躍和興盛,,但也有脫離社會性,、公共性的缺陷。
柴松獻無疑受過這種觀點的影響,,他的《信念》《做一個巨人》《宇宙之鷹》等都或多或少有著這些思想觀念的影子,。《信念》是柴松獻20歲左右寫的言志詩,寫這首詩就是要向世界宣告自己的理想,,他在詩歌里這樣自我砥礪:“西北風/撕咬著黃皮膚/每走一步/都是一種痛苦”,,但他堅信:“飽嘗了風雨滄桑/一個不屈的信念在分娩/搏而無憾,盡管平淡……”頗有英雄主義理想主義氣概,;而在《做一個巨人》中,,他自我分析:“也許我的骨髓真的已融進尼采的魂靈/生來我就要做時代的叛逆/生來就要與世俗力量抗爭”,最后,,他發(fā)誓:“我要說/我會愈挫愈奮/就是奮爭萬年/也要叱咤風云/最終給世人一個驚嘆”,;而在《宇宙之鷹》中,他這樣寫道:“因為自小有著勃勃雄心/不甘平庸于這狹窄天地/一直想做茫茫宇宙的強者”,,“鷹高瞻遠矚/開始集聚超越夢想的力量/十年磨一劍/已磨出了王者之劍霸氣之劍/能砍斷一切纏繞筋骨的鎖鏈/向宇宙沖刺/沖刺/沖刺……”關于鷹的寓言寫得頗有象征性,,這分明是柴松獻個人的自我寫照和精神寄托。
柴松獻遇到過不少挫折,,但總體是個不甘失敗,、永不氣綏的人,就像他用以自勉的“忍辱負重任嘲弄,,二十年后爭雄霸”,。正是這種激情,這種理想主義,、英雄主義以及詩人的敏銳機智,,讓柴松獻打開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寫作風格上,,柴松獻吸收了不少浪漫主義詩歌的特點和精髓,,比如在《宇宙之鷹》等詩中用夸張、比喻,、象征的手法塑造鷹的形象,。他的寫作符合浪漫主義的特點,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fā),,抒發(fā)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語言大膽,想象奇異,,辭藻瑰麗,,重感覺引領和情緒宣泄,比如他的愛情詩《那段詩歌記憶》《一個蝶戀花的故事》《愛的不約而至》等,,都是一見生情,,一發(fā)不可收拾,熱烈而恣肆,,充滿對女性的想象和對愛情的美好憧憬,。
夏爾·波德萊爾曾如此定義浪漫主義:“浪漫主義既不是隨興的取材,、也不是強調完全的精確,而是位于兩者的中間點,,隨著感覺而走,。”對“對理想世界的追求”是浪漫主義文學的根本目的,,柴松獻正是一個對未來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人,,所以才寫了大量宣泄內心情感、充滿想象力的詩,。這樣的詩歌也被稱為抒情詩,。
抒情詩在中國有著深厚傳統(tǒng),陳世襄甚至認為中國文學的主流就是“抒情詩”,。抒情,,即表達情思,抒發(fā)情感,。古人說:詩歌是“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郭沫若更斷言:“詩非抒情之作者,根本不是詩,。抒情用進步的話來說便是表現意識,。”因此,,抒情詩具有主觀性,、個性化和詩意化等特征。浪漫主義詩人們是將“生命哲學”,、“超人哲學”體現貫徹得最為徹底,最淋漓盡致的,。浪漫主義詩人的共同特點是:精神上浪漫自由,,生活中情感豐富,多姿多彩,。所以浪漫主義詩人最擅長寫抒情詩,。而最適合表達浪漫情感的也是抒情詩。在柴松獻的系列詩歌中,,《美麗是一種秘密》《誓言是一種激情》《失落是一種情懷》《郁悶是一種霧水》《夢寐是一種花朵》《惆悵是一種煙月》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抒情詩。
魯迅先生曾寫《摩羅詩力說》,,其實是贊許一種詩性的生命狀態(tài),,其實質也就是推崇浪漫主義。而當代中國詩歌界正需要喚起一種新的激情,,在復興中華文明的偉大進程中,,在文化強國的歷史背景下,,整個社會呼喚理想與激情,呼喚生命創(chuàng)造力,,以推動當代詩歌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新的詩歌高潮。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