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楊勛剛講述:很久以前,,尼乃是個(gè)荒僻之地,,山不長樹,土不生草。那里的牛羊又小又瘦,,房子又矮又破,,藏民的生活十分艱苦,。好不容易盼來了一個(gè)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好年景,,家家牛羊滿圈,,五谷滿倉,。藏民們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有一天,,來了一個(gè)野人,,它身高三丈,肩寬八尺,,眼似銅鈴,,目如閃電,猶如魔鬼一樣可怕,。野人經(jīng)常在夜里偷吃藏民的牛羊,,傷害人命,令當(dāng)?shù)夭孛窨只挪灰?。他們將?dāng)?shù)胤ψ罡叩幕罘鹫垇斫捣叭?,可野人異常兇狠,野性難馴,,活佛與他激戰(zhàn)了七天七夜也未分出勝負(fù),。十天過后,活佛與野人又激戰(zhàn)了七天七夜,,還是無法分出高下,。活佛見武力無法將野人收服,,便用佛法感化野人,。活佛在與野人激戰(zhàn)的空地里念了七七四十九天的“降魔經(jīng)”,。原本貧瘠的禿嶺上一夜之間就變得蒼翠濃郁,,山花遍野;潺潺的流水從山間飛瀉而下,,茂密的森林綿延無盡,;潔白的羊群像天上的白云一樣白;高大的牦牛像山峰一樣地健壯,;美麗的孔雀在溪水邊梳理自己漂亮的羽毛,;七彩的鳳凰在林間飛來飛去。野人見此法力,,心里有些害怕,,悄悄地逃走了。可不管野人逃到哪里,,“咚,、咚、咚”的響聲猶如一把巨大的鐵錘,,重重地敲擊在野人的腦海,令它疼痛難忍,,痛苦不堪,。野人雙手抱住頭,發(fā)出痛苦而又憤怒的吼叫,,叫聲震得林中的鳥獸驚飛,、大地顫抖。野人將三米大小的樹連根拔起,,一下折為兩段,;一掌將房子般大小的的石頭擊得粉碎。野人在山上瘋一般發(fā)泄著它的憤怒與痛苦,。忽然,,它飛一般地沖活佛而去,要與活佛同歸而盡,,可活佛的全身被金光護(hù)著,,根本無法接近。野人傷不到活佛,,它憤怒而瘋狂地將空地里的巨石踢向活佛,,石頭就像雨點(diǎn)一樣向活佛飛去??梢慌龅交罘鸬淖o(hù)身金光,,石頭馬上化成點(diǎn)點(diǎn)金黃色的露水溶進(jìn)土里,將這片原本黑色的空地變成了一片黃土?,F(xiàn)在,,那片空地四季都還是一片黃色的水洼,據(jù)說就是當(dāng)年被活佛的金光化成的金黃色露水,。人們上山拜佛,,都要用這里的水洗一洗臉,以示虔誠,。這里被當(dāng)?shù)胤Q之為“降魔地”,,在“降魔地”的中央還留下了一塊當(dāng)年野人踢向活佛的巨石,野人那巨大的腳印還深深地留在上面,。據(jù)說活佛留下這塊巨石,,是為了警醒后人要信佛向善,多做善事。誰要是心存惡念,,為非作歹,,就會像巨石一樣被化成一滴一滴的水珠。
野人無計(jì)可施,,只好退回山里,。可活佛的鼓聲還是像鐵錘一樣咚咚地敲在他的腦海里,,越來越重,,越來越響。野人感到自己的腦袋就要爆炸了,。開始在堅(jiān)硬的崖壁上打起洞來,,它想利用堅(jiān)硬的崖壁躲避活佛厲害的鼓聲。只見野人拔起大樹來撬,,抱起石頭來砸,,只一夜工夫,野人便打出了一個(gè)近二十米高,、三十米深的大洞,。野人躲在里面暗自高興。心想這下不會再受那要命的鼓聲之苦了,,等我養(yǎng)足了精神,,再下山將那活佛撕成兩半。正在野人竊喜之時(shí),,那鼓聲又咚咚而來,。野人在山洞中痛苦地翻滾著,叫聲就像雷鳴一般在整個(gè)山谷中久久回蕩……
野人被活佛收降了,,它靜靜地走到活佛面前,,虔誠地跪在地上,乞求活佛原諒它的罪過,?;罘鸨犻_微閉的雙眼,勸誡野人不要再去傷害無辜的性命,。只要野人真心悔過,,活佛就會在這片空地上為它建一座寺廟,可修了一半的寺廟在一夜之間被野人的魂魄搬到了它在山上打的洞里,,接連幾次全如此,,活佛明白了野人的意愿,便將寺廟改建在這個(gè)山洞里,,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野人寺,。
雖然野人受到活法的感化,,皈依了佛門,但骨子里仍留下與生俱來的那份野性,。它的靈魂常?;擅瞳F去傷害藏民的牛羊,藏民放在山上的牛羊經(jīng)常會無故地失蹤,?;罘鹬篮螅阍谒略豪锬盍似咛炱咭沟?ldquo;轉(zhuǎn)世輪回經(jīng)”來超度野人的靈魂,,并在寺廟右邊崖壁上印上自己右手的手印來鎮(zhèn)壓野人的野性?,F(xiàn)在活佛在崖壁上的手印依然清晰可見,傳說只要你將自己的手在上面印一印,,妖魔鬼怪都不敢接近你,會帶給你一生的好運(yùn),。
如今,,修建在峭壁山洞里的野人寺,經(jīng)幡在峰巒,,凌云靄于腳下,,仿似天上的宮闕一般脫俗、飄渺,,令人神往,。那橫生在絕壁的虬枝古柏,就像攀崖而上的信徒,,雖歷經(jīng)風(fēng)雨日曬,,卻依然執(zhí)著無悔,從不放棄自己對神的虔誠的向往,。僧侶們晨課的吟唱和著那鼓罄之聲悠揚(yáng)而來,融入這天籟一般的仙樂梵唱之中,,不經(jīng)意間,心底會幽幽地升起一般清涼,。
藏族稱紅教為寧瑪派,。寧瑪是藏語中“古舊”之意,因該教派是前弘期所弘傳的佛教,,比后弘期所傳的佛教早400余年,,故稱“寧瑪”教。又因該教派僧人穿紅色袈裟,,戴紅色帽子,,故俗稱紅教。寧瑪派認(rèn)為他們所傳承,、崇信的主要是密教經(jīng)典,,由蓮花生,、無垢友等人講述的。
紅教的根本密典有《大圓滿菩提心遍作主》,、《金剛莊嚴(yán)續(xù)教密意集》,、《一切如來遍集明經(jīng)瑜伽成就續(xù)》等。紅教有很多寺院,,最著名的是桑耶寺,、多吉扎寺和敏珠林寺。甘孜州內(nèi)有佐慶寺,、噶陀寺,、白玉寺等。由于歷史上政教集團(tuán)的斗爭,,許多紅教寺院被改為黃教派寺院,。
九龍目前無信奉紅教者,由于記載上的差錯(cuò),,把部分花教寺廟寫為紅教,。九龍歷史上有據(jù)考證的紅教寺廟有:斜卡鄉(xiāng)三思寺、三埡區(qū)三丫寺,。
九龍紅教居花教之后傳入,,明末(1620年),從德格來了一位活佛,,當(dāng)時(shí)正處黑教衰退,、花教盛行之時(shí),這位活佛在人口廣密之處無力建寺,,后建廟在斜卡鄉(xiāng)拉布場上游的三思溝,,名為三思寺,收有教徒數(shù)十人,。后又在三埡建寺,,教徒20余人。三思寺活佛傳有多少代無記載,,最后一代名叫伍金仁真,,投生在康定縣色烏龍鄉(xiāng),“文化大革命”期間曾有一次偷偷到過三思寺,,1979年去世,,無人問津。三思寺處在一堆廢墟中,。前面提到的各種經(jīng)書,,現(xiàn)大多為黃教和花教喇嘛所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