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04月09日
◎胡慶和
(上接4月8日)
麻尼堆,,藏俗中是指在過往要道上把刻有佛教六字真言的石塊壘砌成石堆,,以供行人觀看巡禮。據(jù)說,,每個麻尼堆都由成千上萬的石塊,、故事壘成,,每個石塊都是一個虔誠心靈的印記。
在得榮縣因都壩的坡地上,,聳立著這樣的麻尼堆,,像一座石塔屹立在路邊,像個歷史老人,,瞪著雙眼,,注視著這里的一切。他看到了什么,?在他睿智的目光里,,誕生在這里的移民工程,無疑是立于這里的一座永恒豐碑,,那用熱血和激情,、智慧鐫刻的碑記,永遠銘記著得榮人一段輝煌的時光和奮斗歷程,。還記載著為這工程描上新彩的電力人,。
得榮縣因都壩用電歷史遺留的問題,造成因都壩移民搬遷的村民用不上電,張旭多次前往因都壩,,翻山越嶺,,實地走訪、調(diào)研,、勘察等,,積極與當?shù)卣疁贤▍f(xié)調(diào),解老百姓之難,、政府之憂,,著實把這“卡脖子”問題徹底解決,及時為當?shù)乩习傩沼煤秒?、送上電,,得到了得榮縣縣委縣政府和老百姓的高度好評。
何謂精準扶貧,?對象精準,、目標精準、內(nèi)容精準,、方式精準,、考評精準、保障精準,。不管是哪種精準,,根本在于扶貧和被扶貧的人。如今的扶貧早已過了給錢輸血的特定時期,,按諾獎得主經(jīng)濟學家迪頓的說法,,援助有時會破壞窮人最需要的東西:與他們攜手共進創(chuàng)造今天和明天是扶貧的必然。
那么與貧困地區(qū)結(jié)成命運共同體的扶貧人從哪里來,?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歷史使命,,甘電人的歷史使命之一就是在康巴扶貧。當前全國正全力奔赴小康社會,,雖然甘孜州貧困的人口多,,但“奔小康先脫貧”是康巴貧困地區(qū)民眾最強烈的愿望,也是甘電人的使命,。
一個個甘電人帶著理想主義精神,與貧困老鄉(xiāng)們結(jié)成命運共同體,,扎下身子親自干,,滿懷激情地扛起歷史賦予的與鄉(xiāng)親們一起消滅貧困奔小康社會的歷史使命,這正是甘電人使命所在,。
毛主席說過:“農(nóng)村是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span>
習近平總書記作為扶貧老兵,,他在多次講話中反復提到的精準扶貧理念,,正是甘電人在扶貧道路上的最大遵循。
怎樣精準扶貧,?首先要蹲下來,,扎進去,電力扶貧人沒有退路,,只有親自帶領(lǐng)大家脫貧向前才是唯一出路,。困難大不大,不大我們怎能大顯身手,?壓力大不大,,不加擔子哪能負重前行,迸發(fā)出向貧困開戰(zhàn),、不贏不休的生命力量,?理想高遠不高遠,不高遠哪兒能追尋太陽的光輝,?
(未完待續(xù))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