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瑪曲珍是德格印經(jīng)院的義務講解員,。雖然做講解不是她的專業(yè),,但因為準備充分加之講解中善于揣摩觀眾的心理,她的講解風格自成一家,,從而擁有了眾多粉絲,。別人做志愿者,,往往參加完一個活動就結(jié)束了,可她做義務講解員一干就是十三年,。
■ 張莉
因機緣巧合當上講解員
“我從小就喜歡藏文化,。上學時,一有時間就要去印經(jīng)院看看,。”白瑪曲珍說,。
“那天真的特別巧,,我偶然得知印經(jīng)院最近在招義務講解員。于是,,我就到招募辦,,直接推門而入。”白瑪曲珍感慨說,,“現(xiàn)在想想,,當時確實有點沖動,但如果我當時沒有 邁進那間辦公室,,現(xiàn)在的人生也許會完全不同,。”
雖然在最后時刻,,白瑪曲珍順利報名,,但想在印經(jīng)院成為一名義務講解員,還要經(jīng)過嚴格的考試,。“那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找個平臺,把平實積累的知識展示出來,。”白瑪曲珍說,。在順利通過考試后,她正式成為了印經(jīng)院的義務講解員,,白天在印經(jīng)院上班,,晚上就在家里背講解詞。
一天下來嗓子都啞了
上午8時30分,,筆者趕到印經(jīng)院,,身穿藏裝的講解員白瑪曲珍正在為近百名的游客講解:“印版原材料選取用紅樺木。選挺直無節(jié)的樹干,,按所需尺寸先鋸成節(jié),,然后在鋸成45cm的板材……”
“這是我在印經(jīng)院工作的第13個年頭,我也記不清一共講解了多少次,。”講解結(jié)束后,,白瑪曲珍告訴筆者,近半年來,,印經(jīng)院已接待了100多家單位,,參觀人數(shù)達上萬人次,“一天下來,,我的嗓子都啞了,。”但白瑪曲珍不覺得苦,“累并快樂著”,。
2小時講解準備6小時素材
“最初,,印經(jīng)院會給我提供一份標準的解說詞,。那時候我沒有經(jīng)驗,而且知識儲備有限,,所以帶著參觀者逛印經(jīng)院,,就是照本宣科,不生動,。”白瑪曲珍說,。
“那時,最怕的就是遇到一些求知欲很強的參觀者,。他們問的問題,,解說詞中沒有,而我也根本不懂,。”白瑪曲珍狡黠一笑說,,每當這個時候,他都會跟參觀者說,,講解中途,,不方便做太多介紹,等講解結(jié)束后再揭曉答案,。“往往講解結(jié)束了,,問問題的參觀者可能就去看別的,不見了,,我就逃過了一劫,。但如果真遇到較真的參觀者,我也會誠實的告訴他,,這個問題,,我不太清楚。如果他愿意,,我可以查過資料之后,,給他發(fā)郵件。”
隨著時間的推移,,現(xiàn)在的白瑪曲珍早已沒了最初的青澀,,在講解上,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再拿到印經(jīng)院各種展覽提供的標準解說詞,,她都會把那些文字拆散、重新組合,。“我會站在觀眾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如果我是一名普通參觀者,我想通過看這個知道什么,?然后再圍繞這些問題查資料,、尋找答案,。”
白瑪曲珍的業(yè)余時間總是排得滿滿的。因為看似只有兩個小時的講解,,她會準備6個小時以上的素材,。而在這6小時的背后,是她用年復一年的辛苦,,積累下的知識,。“我的知識積累不像專家那樣系統(tǒng),而是圍繞著一個又一個看點展開,。”白瑪曲珍說,,“平常補充的知識多了,再給參觀者講解的時候就會比較流暢,。每次講完,,掌聲四起,我也會有一種特別滿足的感覺,。”
有付出更有收獲
“歷史,、文化,、藝術不僅僅在圖書館里,,也體現(xiàn)在生活中的每一處。”白瑪曲珍說,,所以除了通過輕松的方式介紹歷史文化,,每次在開始講解前,她都會很正式的告訴參觀者:印經(jīng)院中收集著人類的記憶和民族的靈魂,,是我們?nèi)チ私夂驼J識一座城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好的窗口,,是很神圣的地方,。
白瑪曲珍的堅持和努力換來了很多參觀者的贊許,她說:“有時,,我也會覺得辛苦,。但我就是喜歡看觀眾專心聽我講解,關注我動作的那種目光,。”
“義務講解已經(jīng)成為一種習慣,,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大家愿意多花些時間走進印經(jīng)院,,看看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其實,,這些年,,因為一些緣故也差點放棄了這份堅持,。回頭想想,,該怎么走就怎么走,,只要對得起良心就好。”白瑪曲珍笑著說,,“畢竟,,我有付出,更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