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全富 文/圖
他是一名有著典型嘉絨漢子模樣的農民,黝黑的面孔,,微微上翹的八字須,一米七左右的個子,,因為長年累月奔波在雪山草地、高山密林中,,因此額頭上已過早的爬滿了深淺不一的皺紋,,很難與五十歲的年齡畫上等號。他就是丹巴縣臘月山三村擁有一百余頭綿羊的養(yǎng)羊專業(yè)戶牟正華,。
牟正華回首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有苦也有甜。臘月山三村平均海拔在2800米左右,,是一個以農業(yè)為主要產業(yè)的村莊,全村賴以生存的土地全部是旱地,,且坡度在30度以上,,在下戶前,隊里曾經興建水利,,從幾里外的山谷中引來清涼的山泉,,然而當水流經這些土地時,由于坡度陡,,瞬間形成一條條溝壑,,土里的肥力都被水流卷走,因此水利設施在這里幾乎沒有用武之地,人們只能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下戶后,,這種境況沒有一點變化,遇上干旱之年,,糧食不能接濟,,家中的長者只好背上皮口袋到遠處的親人家借糧度日,遇上風調雨順的一年,,家中的糧食也只是剛好填飽肚皮而已,。在這種情況下,春節(jié)剛過,,大批的青壯年便背上裝滿行李的麻袋,,到遠隔家鄉(xiāng)幾百公里的地方打工掙錢。村里就只剩下一群身體柔弱的老人和婦女兒童,。過去,,牟正華也是這一群打工者中的一員,他走南闖北,,什么樣的活都干過,,與許許多多普通老百姓一樣夢想有一天靠自己的臂膀撐起家中的一片天空,早日走上致富之路,。然而每年年底回到家中,,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首先還上了村里小賣部賒欠的貨款,再補上去年就遺留的窟窿,,那厚厚的一疊人民幣還沒到春節(jié)就只剩下幾張小面額的鈔票,,這還是妻子刻意留下來的,因為她知道,,大年一過,,丈夫又要踏上出門掙錢之路,這幾張鈔票剛好夠路途所需,。雖然牟正華夜以繼日的努力工作,,然而在現實面前,那脫貧致富的夢想依然是海市蜃樓,,依然是那樣的遙不可及,。
1999年,國家開始退耕還林試點,,退耕還林是改變農民傳統(tǒng)耕種習慣,,調整農村產業(yè)結構,促進地方經濟發(fā)展和群眾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退耕還林以來,,為了助農增收,,丹巴縣農牧科技局在全縣各鄉(xiāng)鎮(zhèn)大力推廣以家庭為單位飼養(yǎng)優(yōu)質品種牲畜,對養(yǎng)殖戶給予許多優(yōu)惠政策,,包括免費發(fā)放種豬,、種羊等,并補助一定的經費和提供必要的技術指導,。
2012年的某一天,,臘月山三村召開村民大會,在會上,,村長及農牧科技局的干部們對此項惠民工程做了大力的宣傳,,然而大多村民都處于觀望的狀態(tài),因為他們對腳下的這片土地太了解了,,這里的人們每家每戶年年都在飼養(yǎng)牲畜,,可是這并沒有給當地的村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相反,,豬吃掉了一大半人們賴以生存的糧食,,還賣不了多少錢,那些散放的牛羊有時候趁放牧人不注意偷偷的鉆進鄰居的地里,,大肆啃食莊稼,,為此還需要賠付一定的損失,往往是得不償失,,因此村民們對于飼養(yǎng)牲畜的前景并不看好,,有些干脆直接表示不會飼養(yǎng)牲畜。牟正華當初也是抱著這種想法,,不過在村長及農牧科技局干部的勸說下,,勉強答應一試,就這樣,,當年他領得小尾寒羊十只,。小尾寒羊是我國乃至世界著名的肉裘兼用型綿羊品種,具有早熟,、多胎,、生長快、體格大,、產肉多,、裘皮好、遺傳性穩(wěn)定和適應性強等優(yōu)點,。4月齡即可育肥出欄,年出欄率400%以上,,被國家定為名畜良種,,被人們譽為中國“國寶”、世界“超級羊”及“高腿羊”品種。它既是農戶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最佳項目之一,,又是政府扶貧工作的穩(wěn)妥工程,,也是國家封山退耕、種草養(yǎng)羊,、建設生態(tài)農業(yè)的重要舉措,。當牟正華將一頭頭小尾寒羊趕進村里時,那碩大健壯的身軀,、奇特的長相立即引來村民的圍觀,,村中的一位長者看著這十只小尾寒羊搖著頭說:“這綿羊個頭大,只適合在草原或者平原喂養(yǎng),我們村里全是陡峭的山崖,,這綿羊肯定適應不了這里的地形地貌,。”果然,被老人的話不幸言中,,幾天時間內,,幾只綿羊在坡地邊覓食時,因為腳下打滑滾下山崖死去,??粗鴰最^活蹦亂跳的綿羊就這樣死于非命,牟正華的心如刀絞,。接下來的日子里,,他把剩下的幾只綿羊關在圈里戰(zhàn)戰(zhàn)栗栗的喂養(yǎng),然而一個月后,,幾頭原本膘肥體壯的綿羊竟然瘦得只剩下一把骨頭,,他只好將羊從圈里趕了出來,每天用繩子牽著在野外放養(yǎng),。一年下來,,剩下的這幾只綿羊雖然都懷上了崽,然而生下來后竟然都相繼夭折,,之后從農牧科技局工作人員那里得知,,小尾寒羊的小羊羔可能是適應不了這里惡劣的氣候??粗荒甑男量嗑瓦@樣白白的浪費掉,,牟正華這位堅強的嘉絨漢子流下了傷心的淚水。
2013年春節(jié),,在一次與朋友的聚會中,,有人談及在小金縣有人畜養(yǎng)小尾寒羊實驗成功,他聽到這個消息后欣喜若狂,,第二天在親戚家借來路費獨自一人趕往小金縣城,,下午時分風塵仆仆的趕到小尾寒羊養(yǎng)殖基地,,在基地主人的帶領下,牟正華參觀了小尾寒羊的圈舍和放養(yǎng)地,,此時四百余只小尾寒羊正在林間覓食,,健碩的身軀、厚實的羊毛讓牟正華稱羨不已,。當問及一年的收入時,,牟正華著實大吃一驚,據主人介紹,,一年下來,,他的純收入達到十萬元左右,這對于一個一心想奔向小康的農民來說,,正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他仿佛看到了光明,仿佛看到了成功在不遠的地方等待著他,。當問及成功的秘訣時,,主人告訴他,其實一代小尾寒羊在這里沒辦法生存,,只有與本地綿羊雜交,,二代寒羊才能更好地適應這里的環(huán)境。
回到家鄉(xiāng),,在親朋好友的支持下,,他重拾信心,擴建了羊圈,,新建一棟300平方米羊舍,,一棟青草儲藏室,可一次儲藏青草140余捆,,凈重兩噸左右,,能同時供100頭山羊越冬之需。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他積極學習養(yǎng)殖知識,,養(yǎng)殖模式由單一的圈養(yǎng)到與野外放養(yǎng)結合。每年的春夏兩季,,他將羊趕到海拔高度在三千五百余米的草坡上放養(yǎng),,冬秋兩季,則以圈養(yǎng)為主,,當年,,二代寒羊出欄,它吸取了一代寒羊早熟,、多胎,、多羔,、生長快,、體格大,、產肉多、裘皮好,、遺傳性穩(wěn)定和適應性強等優(yōu)點,,也吸收了當地綿羊適應山地氣候,抗病能力強的特點,。由于他所放養(yǎng)的綿羊以綠色放養(yǎng)為主,,因此銷量很好。而且當地嘉絨藏民有將綿羊毛織成毪衫的習慣,,因此羊毛也一度成為緊銷貨,。一年下來,羊舍里的綿羊數量達到100余頭,,當年獲利30000余元,。2015年新年剛過,牟正華便著手改造羊舍,,當問及今年的打算時,,他告訴筆者,爭取在年內養(yǎng)羊200余頭,,利潤在去年的基礎上翻一番,。
短短三年的艱辛創(chuàng)業(yè)路,牟正華用堅定的信念探索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致富之路,,雖然已小有成效,,然而他從未有過一絲一毫的驕傲,他依然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嘉絨漢子,,用一片奮斗之情書寫著創(chuàng)富歷程,,用一顆拼搏之心奔向致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