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者感受青藏高原先民的智慧。
來自美國的山姆和李邁正在非遺博物館參觀,。
■本網(wǎng)見習記者 劉婭靈 文/圖
跑馬山下熱鬧非凡,,公主橋頭盛裝迎賓。9日下午,,主樓建筑面積達2313平方米、藏品價值十數(shù)億元的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博物館開館,,前來參觀的游客和觀眾絡繹不絕,,為的就是一睹康巴地區(qū)文化瑰寶的風采。
一進展廳,,眾多觀眾都不自覺地屏息凝神,,腳步輕緩、聲音細柔,。琳瑯滿目的展品在射燈投射的淡黃光暈中靜靜等待,,光影中似乎有無數(shù)個聲音在訴說著康巴地區(qū)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首先映入觀眾眼簾的便是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塑像色彩艷麗,,表情端莊威嚴,栩栩如生,,令人心生敬畏,。塑像旁停放一輛年代久遠的馬車,并堆放了大量行李,,再現(xiàn)了文成公主進藏的情景,。
根據(jù)講解員指引,觀眾可依次游覽主題為“千年炊煙”器皿廳,、“千絲萬縷”織物廳,、“鞍前馬后”馬具廳、“英雄記憶”兵器廳,、“唐卡技法”唐卡藏繡廳,、“萬象食子”食子烙飯廳、“阿拉塔啦”格薩爾唐卡廳等主題廳室,。觀眾能從各類精致的陶器,、木器、銅器,、銀碗等廚房器皿,,結合博物館特意搭建的傳統(tǒng)廚房場景,領會康巴人“三石便成灶”的原始“火”崇拜遺風,;能從跨越四個多世紀依然保存完好的或是充滿中原和西域文化圖案符號的藏毯,,亦或是從明清時期錦緞組成的錦緞墻來感受青藏高原先民的勤勞智慧和藏區(qū)與外界交流之繁;能從各時代精心打造的馬具,、刀具和藏槍,,感受康巴先民的驍勇善戰(zhàn)和對馬的酷愛,;能從一筆一劃、一雕一琢,、一針一線中感受剛與柔,、力量與婉約的完美結合,感受康巴文明的蓬勃發(fā)展和傳承繁衍,;能從古舊的食子版和略已褪色的金剛舞戲服中探尋藏傳佛教的神秘,;還能從一幅幅鋪展開來的唐卡畫卷中,從栩栩如生的200多個人物畫像中,,追尋格薩爾王的動人傳說……
來自美國的山姆和李邁(中文名)慕名前來參觀,,參觀全程他倆始終仔細聆聽、認真觀賞,,還不時提出自己的疑問,。“今天最感興趣的就是鞍前馬后展廳,我覺得這個廳最能展現(xiàn)康巴人骨子里的豪邁之情,。”據(jù)李邁講,,他來中國多年,一直從事話劇導演工作,,對康巴文化比較感興趣,,今天的游覽直觀的展現(xiàn)了康巴文化的精髓和康巴地區(qū)的人文內涵,為他打開了康巴文化的一扇窗,。
眾多參觀者中,,有一老一少引起記者注意,他們在雕塑和唐卡畫前駐足良久,,不時品鑒交流,。原來這兩來自山東泰安的蘇姓叔侄是專業(yè)畫家,尤其擅長藏族人物畫,,這次是專程過來參加康巴藝術節(jié),。為了順利進館參觀,他們提前一天便過來“踩好點”,。說到參觀的最大感受,蘇先生用一詞總結:“美輪美奐,!”
臨近下午6點,,場館內依舊人潮涌動,還有不少是正值頑皮時期的孩童,,整個博物館內只有講解員的英語,、普通話、藏語講解之聲在此起彼伏,?;蛟S是這棟古樸凝重的建筑在大門口便瞬間沉淀了參觀者的浮躁,,又或者是一件件走過歷史煙塵的文物透出的歲月光澤震懾住了人們的心靈,使得公主橋十字路口上喧囂的車流此刻也仿佛都化成了無聲的歲月之河,。
此刻,,讓我們細細瀏覽、靜靜回味,,盡情沉浸在康巴藝術的殿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