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wǎng)訊(見習記者 劉小兵)“我想登一封感謝信,,他們給我很多的幫助,,黨的政策好,。”3日上午,,一個老人蹣跚走進了甘孜日報社,舊帽子,、舊棉衣,、洗變色了的保溫鞋顯示著他的清貧,竹拐杖和顫抖的聲音顯露出他的勞累和激動,,一封題為“我心中有黨恩”的手寫信表明了他的來意,。他叫洛絨慈仁(漢名李宗模),,86歲,,是爐城街道向陽社區(qū)的“三無”孤寡老人。
記者在交談中了解到,,洛絨慈仁祖籍巴塘,,在封建農(nóng)奴社會遭受了18年的壓迫,1949年進入巴塘的18軍做過臨時翻譯,。“好多伙伴都參了軍,,還有不少成了縣里、州里的干部,,當時母親年紀大了,,我就沒去成。”說到這里,,老人眼里流露出深深的遺憾,。
1952年洛絨慈仁來康定定居,一直孤身一人,,早年以打臨工為生,,1983年開始享受貧困補助。在政府針對“三無”孤寡老人的幫扶政策下,,洛絨現(xiàn)在住著一套一的樓房,,不交水費,每月電費免50度還有550元的補貼,,逢年過節(jié)社區(qū)和州里的黨員干部會送來糧油,、衣物,還集資給他買了個電視,。
“我孤苦一人,,86歲也能衣食無憂,每周都有人來看我,幫我檢查水電,。國家強盛政策好,,黨的光輝讓我幸福愉快,我考慮再三,,想以這種方式表達我的感恩和祝愿,。”老人說出了積蓄已久的心意。
隨后,,記者跟隨洛絨慈仁來到了位于向陽街13號的家里,。雖然客廳和臥室不算大,還有點擁擠,,但排放的物件都很整潔,。窗臺的報紙和書籍顯示著他的日常生活,案頭供奉的母親遺像證明他是一個孝順的兒子,。廚房里整齊地放著各種廚具,、調(diào)料和蔬菜。老人指著墻角的雞蛋對記者說,,這個是過年時民干校干部送來的,,旁邊的牛奶是居委會干部拿來的,這個水管是隔壁的鄰居幫我包起來的,。洛絨慈仁告訴記者,,自己目前生活能完全自理,就是腿腳有點不方便,,雨雪天買菜,、交電費都有居委會工作人員和鄰居幫忙。當記者問到還有沒有什么困難和要求時,,老人說自己的生活已經(jīng)非常寬裕和愉快,,就是希望能常有人去看看他,擔心突然生個重病都沒有知道,。
離開時,,老人抓住記者的手說了很多感謝的話,還反復請記者幫他轉達對黨和政府,、社區(qū)工作人員,、黨員干部、鄰里好人的感恩和祝福,。
據(jù)向陽社區(qū)居委會主任方群英介紹,,目前向陽社區(qū)共有6位“三無”老人,其中兩位和子侄輩生活在一起,,4位單獨生活,,他們除了把政府的福利及時送到他們手里,,還會不定期看望老人,對4位獨居老人至少是一周一探,。
被問及對洛絨慈仁老人的印象時,,方群英說:“特別懂得感恩和滿足,每次去他都很熱情,。很熱心社區(qū)事務,,小區(qū)會議都會主動參加,還經(jīng)常幫忙作防火,、防盜宣傳,。生活自立、衛(wèi)生,,86歲了吃住自理,,家里隨時都是干干凈凈的。很和睦,,鄰居都喜歡他,,愿意幫助他。用他的話說就是‘老哥們都去世了,,自己還機會享福,,要珍惜黨和政府的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