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甘孜供電公司電力員工工作紀實

電力員工在巡線,。
從成都到甘孜不過300多公里的路程,,但由于下雨導致泥石流阻斷了前方的道路,且通往甘孜的高速路還沒有完全修通,,筆者一行開車竟走了17個小時,。
只有到了高原,,才能理解“蜀道難”有多難。一邊是高山懸崖,,泥石流隨時“光臨”,;一邊是大渡河,,飛流湍急。中間一條雙向水泥路,,只要有輛車出現一個小擦掛,,其他車輛就會陷入漫長地等待中。如果遇到泥石流,,司乘人員就只能在車里過夜,。
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國網甘孜州的電力人常年累月地戰(zhàn)斗在高原一線,,為藏區(qū)居民送去光明和希望,。
■ 徐廣忠 李慶 文/圖
青春在高原閃亮
康定市新都橋鎮(zhèn)雖然距市區(qū)不到100公里,但開車需要兩個小時,。新都橋鎮(zhèn)海拔3400多米,,風景優(yōu)美,素有“攝影天堂”之稱,,但對當地的電力人來說,,則意味著另外一番天地。
在新都橋鎮(zhèn)下柏桑一村村民白瑪正在家里用洗衣機洗衣服,,她告訴筆者,,現在,電視機,、洗衣機,、熱水器等主要家電在村里已經普及了,停電現象也比以前少了很多,。
村民扎西多吉家由于地處318國道線旁,,開了一個農家旅店,為前來旅游的人提供餐飲住宿服務,。他告訴筆者,,這幾年村里用電情況比以前好多了,不過遇到打雷下雨等天氣還是會出現停電現象,,為了保證游客用電,他們購買了一臺發(fā)電機備用,。
通過對新都橋鎮(zhèn)一百戶居民的問卷調查,,筆者對該鎮(zhèn)的用電情況有了基本了解。
對于新都橋的供電情況,,在此工作了28年的供電所老所長張鴻對此很有體會,,他告訴筆者,以前新都橋用電全靠附近的小水電站發(fā)電,,根本談不上可靠性,。過去當地群眾已經習慣了有電就用,、沒電就點油燈的生活。
隨著國家對農網設施的改造,,特別是并入國家電網后,,新都橋鎮(zhèn)的供電情況有了明顯提高,員工的待遇也明顯提高了很多,。
據了解,,國網康定供電公司新都橋供電所成立于1992年,全供電所共計14名工作人員,。主要擔負著新都橋,、瓦澤一鎮(zhèn)一鄉(xiāng)28個村鎮(zhèn)的供電任務,供電面積1019.6平方公里,,營業(yè)戶數2500余戶,,其中外來用戶300余戶、牧民1200余戶,,2014年售電量500.9萬千瓦時,。變壓器共計100余臺,其中專變30余臺,。
就是這10多人的隊伍,,要服務1000平方公里的供電面積,這在平原地區(qū)都是高難度的工作量,,而在高原,,他們要騎著摩托車不停奔波,解決藏區(qū)居民用電問題,。
缺氧是高原的最大難題,。據了解,在此工作的人,,高原病多發(fā),,這成了很多援藏電力人的職業(yè)病,張鴻就是因常年在高原工作,,身體也患上多種高原病,。
在高原地區(qū),天空離人很近,,但對爬電桿的電力人來說,,這里不僅有光芒萬丈的美景,更有肆虐四射的紫外線,,來此工作的電力人皮膚很快就變得又黑又紅,。
就這樣,電力工作者年復一年地在高原惡劣的環(huán)境中努力工作,,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美麗的雪域高原,,奉獻給了高原上的每一基桿塔,、每一條線路。
保障新都橋用電
在電力人的艱苦努力下,,雖然解決了新都橋鎮(zhèn)大部份鄉(xiāng)村用電難的問題,,但隨著康定地區(qū)新農村建設的發(fā)展,加上家電下鄉(xiāng)等政策的實施,,致使農牧民家電使用量大幅上升,,用電負荷急劇增長。從而導致目前運行的農網配電臺區(qū)和供電線路嚴重超負荷運行,,存在著供電瓶頸和安全隱患,。
據了解,新都橋鎮(zhèn)目前運行的農網配電設施均為2000年農網改造時修建,,現在,,由于居民家電普及量急劇增長,用電負荷每年以近10%的速度遞增,。而原城網使用的箱式變壓器配置存在缺陷,,低壓電纜的運載面積較小,出現了變壓器和線路超負荷運行的情況,,時常出現故障,,嚴重影響用戶正常供電,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在新都橋鎮(zhèn),,電網負荷結構以城鄉(xiāng)居民用生活和辦公用電為主,占全網負荷的40%左右,,工業(yè)負荷較少,。
由于高原區(qū)域點多面廣,供電網絡遍布鄉(xiāng)鎮(zhèn)各村,,地域廣,,分散性強,山高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線路及設備維護面廣,、難度大,、安全管理責任的落實范圍加大,這都給供電工作帶來挑戰(zhàn),。
另外,由于設備陳舊,、自然災害,、設備質量等諸多原因,,電力設施的隱患缺陷多而雜,因此,,線路,、設備的維護工作量大,安全管理責任的落實難度加大,。部分藏區(qū)線路的產權還不明確,,也導致線路維護存在難題。
不過,,這些問題,,都將隨著國家農網改造的實施而逐漸改善,同時,,將來新都橋鎮(zhèn)還有望與川藏線聯網,,到那時,當地居民用電將更加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