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陳楊
今年9月以來,,我州向1360個貧困村選派了第一書記,,實現(xiàn)了全覆蓋。
到如今已時隔三個多月,。第一書記去村里干了什么,?怎么干的,?近日,記者對部分第一書記進行了采訪,,去看看他們?yōu)樨毨Т灏l(fā)展增添動力,、注入活力的工作剪影。
結合實際
分年度制定扶貧脫貧計劃
今年9月,,楊寧從州政府辦公室選派到爐霍縣斯木鄉(xiāng)瓦達上街村擔任“第一書記”,三個月時間,,他沉下身心,,騎著摩托走遍所有貧困戶家庭,有的貧困戶家去了記不清多少次,,他下決心要細心調(diào)研,、潛心規(guī)劃、為民做事,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不落下一個貧困戶,。
瓦達上街村轄兩個作業(yè)組,,有62戶、275人,,其中藏族占98%,,全村現(xiàn)有貧困戶19戶,占全村戶數(shù)30.65%,;貧困人口79人,,占總人口的28.73%,是全州1360個建檔立卡的貧困村之一,。
楊寧在走訪中發(fā)現(xiàn):思想束縛是貧困的主觀原因,,一些貧困戶找不到發(fā)展的路徑,找不到發(fā)家致富的辦法,;自然條件惡劣是貧困的客觀原因,,瓦達上街村平均海拔3500米,冰凍期長,,可種植糧食作物品種少,,植物生長期短,產(chǎn)量低,;交通等基礎設施滯后是脫貧的“攔路虎”,,全村公路沒有一寸硬化路,路面坑洼遍布,,“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通行條件非常差,。
對于如何帶領該村脫貧致富,,楊寧表示,在調(diào)研的基礎上,,他已經(jīng)制定了《斯木鄉(xiāng)瓦達上街村精準扶貧專項規(guī)劃(2015—2017)》(征求意見稿)和《斯木鄉(xiāng)瓦達上街村貧困戶幫扶措施》(征求意見稿),,以消除絕對貧困為目標,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手段,,以項目發(fā)展為載體,,對貧困村和貧困人口進行分類指導,采取精準扶貧,,結合斯木鄉(xiāng)瓦達上街村實際,,精確實施“三個一批”扶貧攻堅行動計劃,分年度制定到村到戶到人的扶貧脫貧計劃,,確保到2020年全村實現(xiàn)19戶79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當然,,除了以項目為載體,自力更生也更為關鍵,,”楊寧在采訪時說道,。為了解決村內(nèi)通行條件,楊寧與州政府辦公室積極銜接解決水泥等建材用品,,通過老百姓投工投勞的方式改善運糧條件,。通過爭取,該段路將于明年建筑施工期開工建設,。
聚焦村情謀發(fā)展
干在實處為民忙
州政府辦公室工作人員駱濤被選派到爐霍縣旦都鄉(xiāng)擔任沙灣村第一書記,。到達沙灣村十分不容易,駱濤和另外兩名駐村干部在旦都鄉(xiāng)鄉(xiāng)干部那里借來一輛摩托車,。三人就這樣擠在一輛摩托車上,,從鄉(xiāng)上出發(fā)向沙灣村前進。
到達沙灣村支部書記曲洛家門口,,駱濤和另外兩名駐村干部都不由得感到雙腿麻木,,過了好一陣功夫才舒緩過來。他們卻無暇顧及路途的疲勞,,沒有一刻停留就投入到走村串戶工作中,。
在隨后三個月的時間里,駱濤了解到,,村民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路的問題,。駱濤說:“‘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沙灣村沙灣組村道的真實寫照,,更是當?shù)厝罕妼Υ鍍晌嘧右庖娮畲蟮拿裨埂?br />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于是,,駱濤把制定該村民生發(fā)展規(guī)劃作為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盡管烈日當頭,駱濤立刻同駐村干部及村兩委班子一起,,穿村過戶用皮尺一米一米地去丈量塵土飛揚的村道,,從上午干到下午,從村東走到村西,,每一米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當路旁的群眾看到這一場景時,說得最多的是“卡卓卡卓”(藏語中表示感謝),。
丈量完沙灣組24戶的入戶路后,,駱濤又和大家一起,用尺子去丈量位于村寨兩旁的泥石流溝,,將其一并列入到規(guī)劃中,。
“下村后,讓我深刻體會到了老百姓的苦,,我一定會加倍努力工作,,帶領群眾脫貧,這樣才對得起‘第一書記’這個稱呼”,,在采訪時駱濤堅定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