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江縣德差鄉(xiāng)無電地區(qū)電力工程建設見聞錄

電力工人高空作業(yè),。

丁真曲扎老人對送電入村感激不已,。

每一次拉線電力工人都要費九牛二虎之力,。
■蔣朋芮 黃麗 徐浩陽 記者 楊珂 文/圖
記者從國網(wǎng)雅江縣公司獲悉:到6月底,,雅江縣德差鄉(xiāng)呂村和布孜村將結(jié)束沒有電的歷史,,這里的夜晚將被國家電網(wǎng)點亮,。
在如今科技高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年代,,很難想象沒有電的生活是什么樣,。然而在雅江縣德差鄉(xiāng)卻還有兩個村——呂村和布孜村,,至今沒有通電,這里的村民在煤油燈下熬過了一個又一個夜晚,。德差鄉(xiāng)共有五個村,,其中呂村和布孜村有120余戶人家,生活在這里的村民們,,祖祖輩輩都沒有享受過電力帶來的便捷,。為保證兩個村早日通電,國網(wǎng)四川省電力公司投資500多萬元,,為這兩個村新建了10kV線路24公里,,低壓線路3.6公里。村民們盼了一代又一代的用電夢,,終于實現(xiàn)了,,通電的日子即將到來,。
6月3日,記者一行從雅江縣城出發(fā),,在翻過兩座海拔近5000米的大山,、顛簸了近4個小時后,記者來到了呂村和布孜村無電地區(qū)工程建設工地現(xiàn)場,。遠遠望去,,一根根電桿翻山爬坡,筆直地矗立在山巒之間,。
24公里的電力線路翻過高山峽谷,,橫跨原始森林,其中工作的艱難程度令人無法想象,。堅守在這里的20多名電力員工,,與大自然抗衡,與身體極限抗衡,,早日為藏區(qū)群眾送上電是他們咬牙支撐下去的動力,。在施工現(xiàn)場,記者見證了電力人忙碌的工作,。一位頭戴印有“甘孜電建”的紅色安全帽,、身穿藍色工作服的電力工人爬上一根12米長的水泥電桿上進行拉線作業(yè)。電桿旁邊就是懸崖,,讓人毛骨悚然,。在記者大聲呼喊中,這位電力工人麻溜地從電桿上爬下來,。在交談中,,記者得知他叫楊林彬,今年47歲,,阿壩金川人,。他從電桿上爬上爬下的身手,跟二十多歲的小伙子一樣敏捷,。當記者問他每天爬這么高害不害怕時,,他說:“我干這個工作已經(jīng)十多年了,早已習慣了,,而且事前做好了安全保護措施,,沒什么可怕的。”楊林彬的臉黑黑的,,手上長滿了老繭,,指甲縫里是怎么洗也洗不干凈的泥土,這是他平時為了架桿拉線,長期野外作業(yè)留下的痕跡,。楊林彬說:“我們平時即使節(jié)約一點,,一天也至少要磨爛一雙勞保手套。”楊林彬和工地里的其他工友一樣,,為了早日讓這里的老百姓用上電,,每天早上六點多鐘就起床趕往工地,因為任務重,、時間緊,,他們連中飯都直接在工地上吃,下午也常常工作到七,、八點鐘才下班,。
楊林彬告訴記者,自己和工友從工程開工以來,,已經(jīng)有兩個多月沒有休假,,沒有回家。為了能常常見到老公,,楊林彬的妻子趙瓊芳也跟著他來到工地工作,在這里負責財務管理和做飯,。楊林彬的兒子去年考上大學,,現(xiàn)在正在讀大一。兒子一直擔心父母的冷暖安危,,因為他知道父母從事的是高危工作,,而且很辛苦,兒子每次給楊林彬打來電話時,,楊林彬總會在電話里聽到兒子嘆息的聲音,。當記者感慨電力工人工作辛苦時,楊林彬說:”能早日為這里的百姓送去電,,我們再苦再累也值了,。“
“辛苦”二字同樣印在工程管理者的工作中。手握對講機,、身穿工裝的工程項目負責人龍森,,此刻正頂著烈日在工地對一位工人叮囑施工事項。龍森是甘孜電力建設有限公司的工程技術(shù)人員,,他對工程管理非常嚴格,,如果工程進度稍慢點,他就會焦急萬分,??擅棵靠匆姽と藗冺斨胰铡⒚爸L雨加班加點趕工程進度時,龍森的心里也特別不是滋味,。對這項工程的不易龍森深有體會,。架桿初期,有些路段山坡土質(zhì)松軟,,一遇到下雨就容易滑坡塌方,,為了不影響工程進度,龍森和工友們常常要一邊做“修路工”的工作一邊做“架桿工”的工作,。龍森說:“最苦的是,,這里有些路段車輛根本無法進入,一根電桿重1.2噸,,要靠十多名工人用繩索和木頭抬進工地,。德差鄉(xiāng)距離縣上有170多公里,單程就要4小時,,工程緊的時候一周要往返縣上兩三趟,。還記得有一次車胎在海拔近5000米的呷布科山上爆了,山上手機沒有信號,,得不到救援,,餓了我們就在山上吃點自帶的干糧,等了近半天才等到一位騎摩托車的老鄉(xiāng)路過,,回到休息地的時候已經(jīng)是半夜兩點多了,。”說到這里,龍森無奈地搖了搖頭,。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龍森說,,這段路線的電桿已經(jīng)全部立起來了,,現(xiàn)在只剩下架線的工作。一定要搶在月底之前為這兩個村通上電,。
德差鄉(xiāng)鄉(xiāng)長李云在提到電力工人時,,充滿了感激之情。李云說:“無電村通電工程的實施,,對我鄉(xiāng)經(jīng)濟社會的跨越式發(fā)展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豐富了農(nóng)民的物質(zhì)文化生活,達到為人民造福的目的,。”李云經(jīng)常對村民們說,,無電地區(qū)電網(wǎng)建設是一項為老百姓謀福利的工程,大家必須給施工隊提供良好的施工環(huán)境,,確保零阻礙,,保障施工隊如期完成目標任務。
工程開工那天的情景讓李云記憶深刻,李云說:“那天,,村里的百姓都來看稀奇了,,年齡小的孩子看著忙碌的工人,就開心地問我,,通電后,,是不是天天就能看到城里電視里面放的那些動畫片了啊,?有的阿媽手搖轉(zhuǎn)經(jīng)筒,、嘴里吟誦著六字箴言前來祝福,說這些工人好辛苦喲,,我們要給他們祈福,,讓他們永遠平平安安。”
一位藏族老大爺來到記者面前,,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讓記者感覺到他有話要說,,在記者一再追問下,老大爺終于開口了,,他說:“聽同村的人說,,鄉(xiāng)上來了很多記者,問電網(wǎng)的事情,,我走了4公里的路到這里,,就是想給記者說說我的心里話。”老大爺叫丁真曲扎,,今年已經(jīng)80歲,是退休老干部,,他感慨地說:“我從1964年從部隊退伍后就來到德差鄉(xiāng)工作,,親身經(jīng)歷了德差鄉(xiāng)無電的歷史。如今,,國家電網(wǎng)投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給大家架桿拉線,,我們都十分感激。現(xiàn)在,,大家知道有記者來采訪,,一致推選我來給大家?guī)Ь湓挘?lsquo;我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國家電網(wǎng)和電力工人對我們的恩情’!”
呂村和布孜村通電日期已經(jīng)進入了倒計時,。一根根電桿矗立在崇山峻嶺之間,,架起了村里百姓通電的夢想;一條條銀線飛架在藍天百云之下,連起了國家電網(wǎng)和德差鄉(xiāng)人民的深厚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