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聯(lián)系人帶著記者敲開曾吉銀住處的房門時,,一名中年男子躺在床上笑呵呵地招呼著我們,他就是記者今天要采訪的人——國家電網甘孜供電公司建設部主任,,曾榮獲“省級勞動模范”的曾吉銀,。
今年7月,曾吉銀在趕往施工現(xiàn)場途中發(fā)生車禍,,胸椎骨折,,在醫(yī)院里住了一個星期后,這個性格倔強,、視工作為生命的男人,,不愿意留在內地療傷,而是回到甘孜駐地繼續(xù)工作,。一張床就是他的辦公室,,一張折疊式的小電腦桌就是他的辦公桌。待記者坐下后,,從家鄉(xiāng)趕來照顧他的愛人一邊將他從床上慢慢扶起來,,一邊說:“從出事到現(xiàn)在已是第八周了,現(xiàn)在雖然能稍稍活動,,但只能坐兩個小時,。”
曾吉銀出生在四川富順縣,1992年畢業(yè)于成都水電學校,,被分到自貢,;2010年調至甘孜供電公司,擔任建設部副主任,,負責開展農網工程建設,;2013年10月?lián)谓ㄔO部主任,開展電力天路及無電地區(qū)電力建設工程,;200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2010年至今,在4年多的時間里,,曾吉銀帶領他的團隊跑遍了全州17個縣(除色達縣)的大大小小的高山和村落,,成為甘孜州電網建設的“活地圖”。長期深入現(xiàn)場,,使他深刻了解了甘孜州電力現(xiàn)狀,,用他的話說就是“甘孜州現(xiàn)有的電網是內地30年前的電網狀況,甚至還要差一些,。”這種現(xiàn)狀深深地震撼了曾吉銀的心,,他下決心好好工作,爭取早日把光明送到甘孜州每一個最邊遠的村落,。
因35千伏及以下的工程都在農村,,交通條件落后,。因此,曾吉銀每天早上8點就趕赴現(xiàn)場,,一路顛簸飛奔,,中午飯多數(shù)是啃干糧解決,下午到了某一個工地,,進行現(xiàn)場督導檢查,,晚上回到新的目的地,組織參建人員開會,,對設計,、施工、監(jiān)理等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和解決,,回到住處后還要計劃下一步的工作,,直到深夜。 “每天都經歷春夏秋冬,,每天都在坐過山車,。”這是他們深入現(xiàn)場時的深刻寫照。因我州特殊的氣候條件,,早晚冷,,中午熱,下午涼,。海拔一會兒從1000多米爬到5000多米,,一會兒從5000多米下到了1000多米。特別是在巴塘縣的波密鄉(xiāng),,深入現(xiàn)場三次均遇到了雪封山,海拔5500米的雪山常年積著茫茫大雪,,道路無法辨認,,下面是懸崖絕壁,稍有不慎,,隨時可能墜崖而亡,。
然而,面對困難,,曾吉銀和他的同事們按照3年任務2年完成的總體要求,,2012年和2013年全面開展了項目的儲備工作。期間,,為完善項目計劃呈報省公司,,就在蘆山地震的頭天晚上,曾吉銀帶著一批人忙了一個通宵,,第二天早上地震了,,等地震過了以后,,他們又繼續(xù)工作,直至完成,。
曾吉銀有個習慣就是據(jù)理力爭,。他因為單位造價高,與省公司的領導們爭過,;為推進工程進度,,與各級政府部門的人爭過;為保證工程質量,,他與各參建單位的人爭過,。盡管,在有的人看來,,這樣的他會吃很多虧,,然而,曾吉銀卻說,,為了讓農牧民早日過上光明的日子,,個人的寵辱算什么。
曾吉銀一心撲在了甘孜州的電力天路事業(yè)上,。為此,,這個硬漢子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了兩個遺憾。
去年12月,,曾吉銀的父親因患肝癌晚期處于彌留之際,,按常理作為大兒子的他,應該守在父親的身邊盡自己的一份孝心,,陪伴他度過人生的最后一程,。可是曾吉銀放心不下手中的工作,,只能利用兩個周末的時間去陪護父親,。 “在父親病重期間沒能盡到應有的孝心,是我一生最大的遺憾”,。 父親去世后,,每每談到這些,這位45歲堅強漢子的聲音有些哽咽,,眼眶也濕潤了,。
沒有陪伴父親最后的人生路途,也沒有陪伴女兒重要的人生旅途——高考,。曾吉銀的女兒今年6月份參加高考,,直到考試前一天女兒才等到風仆塵塵趕來的父親。“在女兒人生轉折的重大時刻,,我陪在女兒的身邊只有短短的幾天時間,,對此我感到很歉疚,,也是我人生中的一個遺憾。”曾吉銀一臉的愧疚,。
愧對親人,,將遺憾化為動力,只有這樣,,所有的犧牲才會變得有意義,。采訪過程中,記者記下了曾吉銀的一句話:私事留下遺憾不要緊,,要緊的是不能在電網建設中留下遺憾,。為此,曾吉銀抓緊每一分一秒,。今年7月,,車禍造成他腰椎骨折后,他依然堅持在甘孜州工作,。曾吉銀說:“領導及同事們都勸我到內地去休養(yǎng),,但我堅持沒有去,如果我一走,,其他人的擔子更重了,,各個環(huán)節(jié)協(xié)調不好,建設進度就會受到影響,。我在這里,,即使是躺在床上,我還可以召集各部門負責人開會,,及時解決出現(xiàn)的問題,。只是苦了我愛人請假來照顧我。”說到這里,,記者看見,,曾吉銀的眼里閃爍著晶瑩的淚光。
記者手記:
采訪結束后,,記者心情久久不能平復。作為一名電力天路的受惠者,,記者認為,,曾吉銀不僅是光明的使者,還是眾多天力天路建設者的縮影,,像他一樣默默耕耘在甘孜大地上的電網建設者還有很多,。他們在悄無聲息地服務和造福著全州百萬群眾,他們忙碌的身影成為高原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因為他們的辛勤付出,,我州的廣大農牧民群眾迎來了光明,,徹底告別“夜晚數(shù)星星”的日子;因為他們的辛勤付出,,我州農牧民群眾的生活將更加幸福,、更加和諧。(記者 土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