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09月26日
水利建設惠澤的曲雅貢鄉(xiāng)因都壩區(qū),。
得榮縣日龍鄉(xiāng)到徐龍鄉(xiāng)路段,。
◎本網記者 謝臣仁/文 得榮宣傳部/圖
陽光燦爛,,景色迷人。9月17日,,得榮縣斯閘鄉(xiāng)卡龔村,,一座鋼架橋橫跨定曲河,一條水泥路沿橋延伸,,路的盡頭,,八座移民新居在藍天白云下顯得格外美麗。
走進易地扶貧移民搬遷戶扎空家,,只見小院內的花園里大麗菊開得正艷,,菜畦里南瓜、白菜,、黃瓜等蔬菜長得很好,,一派生機。走進屋里,,更是別有洞天:精心裝修的客廳,,嶄新的藏式家具,,55英寸的大電視;臥室卻又是現(xiàn)代的陳設,,舒適而溫馨,;廚房里,做飯用電,,水到灶臺……
“以往是沒水吃,、路不通、收入少,;現(xiàn)在路通了,、水來了、產業(yè)發(fā)展收入多了,,貧困戶的‘帽子’要摘了,,日子過得好安逸!”說起生活變化,,扎空感慨萬千,。
扎空家的變化正是得榮發(fā)展變化的一個縮影。
“吃水難,、行路難,、沒產業(yè)”曾是得榮人民不愿面對的窘況,如今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曾經渴于水,,水比油貴;如今甜在水,,水潤心田,。曾經困于路,行路艱難,;如今達于路,,大道通天。曾經窮于業(yè),,產業(yè)凋敝,;如今富于業(yè),“錢景”無限,。
用水難變飲水甜
兩山之間,,一潭碧水,微風吹起,,青波蕩漾,。這就是獲得國家水利部“大禹獎”的茨巫水庫。
容量219萬立方米的茨巫水庫是得榮縣唯一的水庫,,灌溉茨巫鄉(xiāng)和白松鎮(zhèn)3000余畝土地,?!皼]有茨巫水庫時,莊稼長得不好,;水庫建好后,,莊稼產量增了一半?!贝奈奏l(xiāng)郎達村村民鄧珠前后比較,,喜形于色。
一個茨巫水庫解了3000畝土地的“渴”,,可全縣40000余畝土地亟待“解渴”,。
得榮境內有金沙江、定曲河,、瑪曲河,、許曲河和崗曲河“一江四河”,年均總徑流量52.28億立方米,。但得榮縣全縣山高谷窄,,極高山、高山,、半高山占土地總面積的99%,,河谷平壩僅占1%左右,峽谷里的水很難被高山利用,,轄區(qū)嚴重缺水,,呈現(xiàn)出“山下水白流,山上土冒煙”的窘況,。又由于當?shù)啬昶骄邓繛?47.1毫米,,而年平均蒸發(fā)量卻高達2368.8毫米,蒸發(fā)量是降水量的6.8倍,,日照時間2097小時/年,。因為降水量少、蒸發(fā)量大,、日照時間長,,得榮成為四川最干旱的縣,被人稱為“西南干旱中心”,。由于嚴重缺水,,得榮大部分山地靠天吃飯,撂荒地四處可見,,一些村莊被迫整體搬遷,。生產困于水、百姓窮于水,,缺水問題成為影響得榮群眾生活和制約得榮經濟發(fā)展的瓶頸,。
十年九旱,,四季缺水。如何解決“靠水不能吃水”的難題,?建立用油提灌站成本高,、機器管護難,得榮縣把目光瞄準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太陽能,。2014年,,得榮縣開始建設太陽能光伏提灌工程,至今已建成9座太陽能光伏提灌站,,新增灌溉面積3181畝,,改善灌溉面積5000畝,惠及基層群眾650戶3590人,。
燦爛的陽光下,,提灌而來的河水正從引水管道汩汩冒出,流進一個個蓄水池,,再分流到一片片土地,,讓土地上青蔥的莊稼如飲甘露。
這是9月18日,,筆者在得榮縣松麥鎮(zhèn)扎頂村見到的生動一幕,。該村62歲的村委會主任阿青說:“吃水用水一直是我們的鬧心事。最嚴重的是1983年,,遇到干旱,,最耐旱的青杠樹都干死完了,牲畜不敢喂養(yǎng),,人吃水都只有到幾百米的山下去挑,,一戶一天要派一個人專門挑水。以往,,我們種莊稼的收成全看老天爺臉色,哪年老天爺給的雨水多,,我們就多收點糧食,;哪年老天爺一絕情,我們就顆粒無收,?!闭f完以往的困境,阿青話鋒一轉,,“不過,,現(xiàn)在好了,縣里建了太陽能光伏提灌站,,以往做夢都沒想到山下三四百米的水會‘爬’上山,,徹底解決了我們用水難問題,。”
得榮縣水務局總工程師肖彬介紹,,得榮縣編制了《得榮縣2017-2020年水利生態(tài)脫貧(太陽能光伏提灌)規(guī)劃》,,根據(jù)該規(guī)劃,預計在2020年前,,總投資1.56億元,,在得榮縣建設56個太陽能光伏提灌站,總裝機10628千瓦,,新增,、改善灌面2.05萬畝。
太陽能提灌站改變了得榮群眾的生產生活,。在曲雅貢鄉(xiāng)因都壩葡萄基地,,只見噴灌“炫舞”、滴灌滴答,,水正給720畝土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血液”,。村民格絨曲批說:“有了水,再加上科學種植,,現(xiàn)在農作物收成比以往增收一倍,。”
村民在算“小賬”,,得榮縣委書記雷建新在算著“大賬”:得榮縣人均荒山荒地超13畝,。如果借助光伏水源工程灌溉,可恢復造林或種植經果林,,讓這些山地產生可觀的經濟價值和生態(tài)價值,。
哲學家說:一滴水見太陽;對于得榮群眾來說,,是一滴水得幸福,;對于得榮縣委、縣政府來說,,是一滴水見情懷,。
“窮于水”變成“富于水”,這條“提水上山”的水利創(chuàng)新之舉,,為得榮縣致富奔小康提供著不竭動力,。
行路難變出行暢
“行路難,難于上青天”,。作為全省最后一個,、全國倒數(shù)第二個通公路的縣,得榮縣這個位于甘孜州最南端的縣對于交通的重要性更是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山高谷深處處陡,、臨江臨崖步步險,。得榮的地理環(huán)境制約著交通的發(fā)展。當歷史的篇章翻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新中國的改革發(fā)展如火如荼,,暢通便捷的公路給經濟快速發(fā)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僻處甘孜州西南隅的得榮,,交通落后,,出行靠走,購物靠背,,交通不暢,,令人心酸。
交通一直是全縣人民的“心頭痛”,?!罢f起得榮以往的交通,那是一把辛酸淚,?!?56歲的得榮縣交通運輸局總工程師扎西洛布被稱為得榮交通建設的“活地圖”,他1979年參加工作,,半生都奮斗在交通戰(zhàn)線,。說起得榮以往的交通,他唏噓不已:“我參加工作的時候,,得榮沒有一寸公路,,全是山路,出行靠腿,、購物靠背,。我的老家在曲雅貢鄉(xiāng)絨學村,那時到工作的縣城要走一天的路,,走得人兩腿發(fā)軟,,回一次家‘傷’一次,由于路途太遠回家少,,父母都罵我們是不孝子,。”
交通不便帶來的“傷心事”不只是身體的疲乏,,更是心靈的創(chuàng)傷。1983年,,扎西洛布的鄰居格達因為生病送縣醫(yī)院救治,,家人抬著他走到半途就去世了?!霸谀莻€年代,,得榮的路就是一條‘傷心路’,。” 扎西洛布說,。
1984年7月1日,,是得榮歷史上難忘的日子──162公里鄉(xiāng)得(鄉(xiāng)城縣至得榮縣)公路建成通車,得榮縣內有了60公里公路,,改寫了得榮無公路的歷史,。事過35年,情景仍歷歷在目,,扎西洛布說:“通車那天,,很多人激動得流淚,大聲喊著:‘我們有公路了,!’那場景至今難忘,。”
“隨后,,1987年修建了縣城到子庚鄉(xiāng)(現(xiàn)瓦卡鎮(zhèn))的二級路,,各鄉(xiāng)開始修建通鄉(xiāng)泥石道路,2002年開始了通鄉(xiāng)公路的提升工程,,2006年開始通村公路建設,,2013年開始道路硬化工程……”扎西洛布扳著指頭梳理著得榮交通發(fā)展。
海拔最高處約5000米的德龔路以有著66道拐而被世人所知,?!斑@條路完全建成花了2年時間,總路長24公里,,66道拐連續(xù)蜿蜒向上,,垂直高度約1500米,這是對山區(qū)建路工程質量的巨大挑戰(zhàn),?!痹髀宀冀榻B,得榮立足發(fā)展和民生,,盡管面臨種種挑戰(zhàn),,但得榮還是把它建成舒心路、放心路,、安全路,、風景路。
古道難行成過往,,天路穿云入藏鄉(xiāng),。于1984年始通公路的得榮,至目前全縣境內已建公路總里程1518.2公里,其中:國道169.4公里,,省道19.3公里,,縣道14公里,鄉(xiāng)道253.5公里,,村道1062公里,,實現(xiàn)了通鄉(xiāng)油路和通村水泥路G215線連接巴塘縣和云南德欽縣,境內全長119.1公里,,G549連接鄉(xiāng)城縣境內62.3公里,,S461連接鄉(xiāng)城縣和云南香格里拉市東旺鄉(xiāng),境內100%建制鄉(xiāng)通油路,、100%建制村通硬化路,。
“公路通后,我回家由原來的走路走一天,,變成如今的乘車只需要40分鐘,。”扎西洛布以自身經歷“現(xiàn)身說法”,。而離縣城最遠的貢波鄉(xiāng),,以往要走兩天,脫貧攻堅修通公路后,,現(xiàn)在只要兩個小時,。貢波鄉(xiāng)木擁村村民彭措一家正在從車上搬運鋼筋、水泥,,他高興地說:“以往交通不便,,運東西成本高,蘿卜都搬成了肉價錢?,F(xiàn)在運費低了,,我準備把原來的土坯房修成樓房?!?/p>
徐龍鄉(xiāng)莫丁村是全縣最后一個通路的村,。村支部書記達瓦興奮地說:“要得富,先修路,。路修通了,,我們就可以甩開膀子發(fā)展產業(yè)了?!?/p>
大地為琴路作弦,,縱橫捭闔總是歌。路通則一通百通,,得榮交通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呈現(xiàn)出一派大跨越,、大發(fā)展的火熱景象。
掙錢少變收入豐
“今年葡萄結得好,,我家葡萄能賣4萬元?!?9月19日,,得榮縣瓦卡鎮(zhèn)瓦卡村朱一向算著收入賬,滿面喜色,。他說,,“以前只知道田里能種青稞麥子,沒想到種葡萄收入更多,,而且想種葡萄縣里還會免費提供種苗,、肥料、葡萄支架,、技術,。這日子越過越紅火!”
一旁的瓦卡村村支部書記扎西次仁告訴記者,,瓦卡村有184戶785人,,通過“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瓦卡村與得榮舞韻金沙生態(tài)酒業(yè)有限公司合作,,建起了200畝釀酒葡萄種植基地,,因釀酒葡萄生長3年后方可用來釀酒,今年3年期葡萄總產量預計能達到120噸,,產值達96萬元,。如果全部投產,產值將達300萬元,,人均收入將近4000元,。
一顆小葡萄帶來大財富,一瓶葡萄酒做強大產業(yè),。得榮縣素有“中國西部太陽谷”“情舞故鄉(xiāng)”美譽,。近年來,得榮立足縣情實際和發(fā)展優(yōu)勢,,圍繞“農業(yè)跨越發(fā)展,、農民持續(xù)增收”工作主題,圍繞“金沙江干熱河谷葡萄酒產區(qū)”,,整合各類產業(yè)資金,、幫扶資金和涉農資金3620萬元,在10個鄉(xiāng)(鎮(zhèn))推廣種植高原優(yōu)質釀酒葡萄5260畝,,總產量906噸,,目前有4家酒莊及一家合作社,,總效益超過9000萬元,輻射帶動農戶近千戶,,掛果區(qū)農牧民人均年增收約500元,,打造了具有得榮特色葡萄酒品牌“扎西尼瑪龍”,遠銷全國各地,,訂單源源不斷而來,,“醉美得榮”聲名遠播。
在海拔3300米的白松鎮(zhèn)奪松村,,220畝藜麥花開正艷,。得榮華鑫農業(yè)綜合開發(fā)有限公司總經理和金龍介紹,藜麥含有高蛋白,,市場行情好,。藜麥中品質最好的黑藜麥,只有在云南麗江和得榮能種得出來,。藜麥2018年在得榮進行試種,,畝產能達到320公斤,現(xiàn)在已經在得榮九個鄉(xiāng)鎮(zhèn)推廣落地,,種植推廣1260畝,。
“奪松村種植了200畝藜麥,得榮華鑫提供種子,、化肥和農藥,,村民在藜麥基地打工100元一天,藜麥收割后以14元至16元的價格賣給華鑫公司,,一畝可收入3000元,。”白松鎮(zhèn)黨委書記春生介紹,,奪松村有村民64戶,,每戶有一人在藜麥基地務工1個月,收入3000元,,再加上220畝藜麥每年能賣66萬元,,這樣每戶年收入達1.3萬元。
奪松村村民格絨沖說:“以前只種點青稞,、刨點土豆,,一年四季沒幾個收入,更沒機會打工掙錢?,F(xiàn)在村里種植藜麥,,我們學到了科學種植的致富技術,實現(xiàn)了家門口打工能掙錢,,藜麥賣了還分紅,,收入比以前傳統(tǒng)種植多了好幾倍,。”
得榮縣確立“1256”特色產業(yè)發(fā)展體系,,布局了沿江沿河建設1萬畝釀酒葡萄基地,、高山峽谷中部種植建設2萬畝花椒基地、縣城以北建設5萬頭藏香豬養(yǎng)殖基地,、縣城周邊區(qū)域建設6000畝以樹椒為主蔬菜基地,,同時大力發(fā)展綠玉偶也,產業(yè)勃興帶來人民收入的增加,、生活的富裕。
如今的得榮不再是“低頭種地”,,更是在“抬頭看路”,,通過點面結合,建設產業(yè)“長廊”,,成“珠鏈”,、作示范、生輻射,,成效顯著,。
產業(yè)發(fā)展有勢頭,群眾從業(yè)有奔頭,,得榮產業(yè)正逐步實現(xiàn)立體化,、標準化、優(yōu)質化,、規(guī)?;⑿б婊?,成為產業(yè)發(fā)展 “大藍籌”,,走上良性發(fā)展的上升通道。
從以往的吃水難到現(xiàn)在吃水甜,、從以往的行路難到現(xiàn)在的出行暢,、從以往的難掙錢到現(xiàn)在的收入豐,得榮以建設水利設施為契機,、以實施交通先行戰(zhàn)略為突破,、以發(fā)展富民產業(yè)為支撐,以路串聯(lián)產業(yè),、以水“澆灌”產業(yè),,以產業(yè)致富人民,開辟脫貧增收新渠道,,打通脫貧致富的“最后一公里”,,向著小康社會豪情邁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