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凌
近日,,筆者來到巴塘縣金沙江畔竹巴龍鄉(xiāng)下基里村和水磨溝村,,站在金沙江畔向上眺望,兩村的葡萄枝繁葉茂地漸次鋪排在梯田上,。走在鄉(xiāng)間,,一串串碧綠的葡萄綴滿籬架,,仿佛在向人們昭示,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正在帶來鄉(xiāng)村新氣象,。
兩村相距不遠,,共種植優(yōu)質“赤霞株”葡萄110畝,約33000余株,。據巴塘農牧局的技術員介紹,,赤霞珠是一種專門用于釀造葡萄酒的紅葡萄品種,原產自法國波爾多,,特別適宜在位于河谷地帶的竹巴龍鄉(xiāng)種植,。
“我們成立了由20戶組成的種釀專業(yè)合作社,進行自主經營,,還有專人負責管理財務,。”基里村支書洛絨鄧珠介紹說,“以前,,竹巴龍鄉(xiāng)農民也種植葡萄,,但那只是零零星星地種一些本地小葡萄,沒有成片,,葡萄品質也不是很好,,只能留著自家吃。2010年,,鄉(xiāng)黨委,、政府開始引進‘赤霞株’,并把水磨溝,、基里兩村作為種植示范點,。為了讓我們放心種植,鄉(xiāng)干部們進村入戶就新品種的市場前景和良好收益進行了大力宣傳,,在他們的鼓勵下,,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我們開始了種植,。”
水磨溝村戈哇頂因地勢好,,氣候宜人,,種植的60畝“赤霞株”比下基里村的長勢更好。據測算,,在初產期,,理論上每畝“赤霞株”平均產量為500-750公斤,到了盛產期,,每畝產量將升至1500公斤,。該鄉(xiāng)黨委書記張學斌看到今年葡萄又將豐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這兩年,,農民的種植積極性提高了很多,。2014年,竹巴龍鄉(xiāng)收獲葡萄6000公斤,、釀酒3000公斤,,銷售額達30余萬元,畝產值達到5000元,,比種糧食翻了3到4翻,,按20戶100人計算,年人均純收入增加了400元,。”
據張學斌介紹,竹巴龍鄉(xiāng)種植“赤霞株”可謂“好事多磨”,。2012年,,由于技術、管理跟不上,,產量不高,,導致農民氣餒,很多農戶打起了“退堂鼓”,。面對這種情況,,鄉(xiāng)黨委、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將葡萄種植納入群眾工作范圍,,對打“退堂鼓”的農戶挨家挨戶做工作,組織兩村村干部去成都學習專業(yè)的釀造技術,,并多方籌資13萬元購置了規(guī)范的釀酒設備,。2014年,釀造3000公斤“巴塘紅”,,銷售給了干部,、群眾和內地游客,銷售額增至30余萬元,,農民的希望之光重新點燃,,干勁更足了,。
民間釀造葡萄酒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甲醇等物質超標,,為了讓廣大飲者喝上健康酒,,2014年,該鄉(xiāng)黨委,、政府與成都火速生物研究所銜接,,獲得了免費的技術支持,經州食品藥監(jiān)局檢驗,,現在的“巴塘紅”各項指標均達到了國家標準,。
在張學斌的盛邀下,筆者品嘗了一口“巴塘紅”葡萄酒,,只見此酒色澤呈寶石紅,,滋味醇厚,口感似果醬,,回味極好,。“我們現在必須要在技術和管理上跟進,力爭種優(yōu)質生態(tài)葡萄,,賣健康葡萄飲品,。”張學斌躊躇滿志。
目前,,“巴塘紅”商標注冊和伴手禮包裝袋設計都在有序進行中,。鄉(xiāng)黨委、政府與村兩委班子正在思考如何將“巴塘紅”與全域旅游結合起來,,針對不同的消費人群,,分高、中,、低三個檔次,,打開銷路,讓地道的巴塘葡萄酒遠銷內地,,多層次擴大知名度,。
“遙看金沙江水綠,恰似葡萄初酦醅”,。竹巴龍人正在自己的“葡萄夢”路上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