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縣彝藏漢民族團結一家親
彝藏漢群眾互助建新房,。
■ 本報記者 田杰 馬建華 文/圖
金秋十月,九龍山村美,。美在風景,,美在人文。九龍是一個藏漢彝族群眾混居的地區(qū),在這豐收的季節(jié)里,,藏漢彝族群眾歡聚在一起,,跳起歡快的彝族達體舞和藏族鍋莊,歡聲笑語飄蕩在彝家藏寨漢村,。國慶期間,記者走進九龍藏漢彝族聚居區(qū),,感受到藏漢彝族群眾親如一家的和美氛圍,,到處是一派民族團結的喜人景象。
無房戶搬新家
10月23日,,記者在子耳鄉(xiāng)萬年村見到了彝族村民木古挖石,。彝家藏寨漢村的房屋風貌改造已經完成,木古挖石歡天喜地地住進了嶄新的彝家新居,。
他激動地拉著記者的手說,,沒有藏族、漢族,、彝族兄弟姐妹的幫忙,,他現在也許出去討口去了。
木古挖石今年48歲,,因一場意外,,他大腿骨折,走路十分艱難,,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兒子今年19歲,眼睛殘疾,,但還能夠看見一點東西,,父子倆依靠“低保”艱難度日。
在他生活極度艱難的時候,,他的5個哥哥和村民向他伸出了援手,。今年8月,鄉(xiāng)村干部幫助木古挖石爭取到新建房資金2.5萬元,。由于木古挖石是無房戶,,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所有建房材料需要新買,,資金缺口很大,。
“我們這個地方由于通村公路路況很差,運輸成本很高,,一車建材的運費高達1300元,。那點錢顯然差得遠。但國家有這么好的政策,我們不能坐享其成,,我們兄弟幾個放下手中的活路,,幫弟弟建設新房。”木古挖石的哥哥木古長命說,。8月開始修建,,村民們幾乎都來幫忙,分文不取,。
藏族村民送來臘肉,,漢族村民送來大米,彝族村民送來蔬菜,,像對待自己家里的事情一樣,。大家投工投勞83個工,終于按照新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幫弟弟把新房建好,。木古長命告訴記者,,在村里,農忙秋收,,修房造屋,,藏漢彝族群眾調工還手,不分彼此,。弟弟沒有能力還上這些人情賬,,但他們兄弟幾個記在心里,替弟弟來還,。人家?guī)土四?,要心存感恩?br />
木古長命說,弟弟生活貧困,,兄弟們沒有少幫助他,。村民也沒有嫌棄,有什么好吃的,,都沒有忘記他,。在修建住房時,村民王磊無償送了兩車砂石,。工程隊的老板送了他4袋水泥,。
民族團結的力量讓木古挖石感到很溫暖。“現在住房的問題解決了,,我不會露宿野外了,。我也不能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兒子還有點能力打工掙錢,,我們要依靠自己把生活過好,,盡量不給村民增添更多的麻煩,。”木古挖石說。
在萬年村,,不管是藏族彝族,,還是漢族貧困戶,村民們都給予了悉心照顧,。
數百村民送終孤寡老人
子耳鄉(xiāng)萬年村村民朱長命78歲了,,是一個孤寡老人,為了不增加政府和村民的負擔,,朱長命和弟弟王文學相依為命,。王文學今年59歲,帶有一個孫女,,今年考上了綿陽的專科學校,,因為家里沒有錢,,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
兩個老人窮困潦倒,,村民們心里惦記,。“我們殺豬宰羊,做了好吃的,,都要給他們送過去,。”萬年村村主任朱長青的嫂子告訴記者。
不管藏族,、漢族,,還是彝族,誰有困難,,大家都會鼎力相助,。“哥哥癱瘓7、8年了,,我的身體也不好,,腿腳不利索,照顧他的能力有限,,但村民們卻隨時想到我們,。”王文學說。
今年4月,,朱長命不行了,,他沒有留下什么遺憾去世了,帶走的是村民對他無微不至的關心,。
“安葬他那天,,村里數百村民都來了,有拿臘肉的,有拿菜的,,有拿酒的,,大家都來幫忙,按照村里的風俗熱熱鬧鬧地把朱長命掩埋了,。村里的小伙子把他抬上山,,老人不孤單,他不像是一個孤寡老人,。”王文學說,。
“我們萬年村藏漢彝族群眾祖祖輩輩生活在一起,雖然來自不同民族,,大家風俗習慣各異,,但祖祖輩輩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勝過親兄弟,,有難大家?guī)?,有福大家享?rdquo;朱長青說,三種民族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弘揚真善美,擯棄陋習,,相互學習對方的語言,,有的村民還會說藏漢彝話。
朱長青說,,彝族邀請藏族,、漢族參加他們的火把節(jié);藏族邀請彝族和漢族過藏歷年,;漢族邀請彝族和藏族過春節(jié),。過節(jié)的時候,大家充滿了歡聲笑語,,熱鬧非凡,。三種民族聚集在一起跳彝族達體舞、跳藏族鍋莊,,唱彝族,、藏族敬酒歌,歌聲飛揚,,情深意重,,大家情同手足。
殘疾人有房有媳婦
國慶這幾天,,魁多鄉(xiāng)江郎村小堡子組的彝族小伙阿奴志興可謂雙喜臨門:在藏漢彝族群眾和鄉(xiāng)村干部的幫助下,,他和哥哥阿奴古破搬進了新房子,。
兄弟倆命運多舛,五兄妹都先后去世,,只剩下兄弟倆,。阿奴志興雙手殘疾,阿奴古破有語言障礙,,咿咿呀呀不知所云,。兩兄弟是殘疾人,生活沒有著落,。窮得連一張瓦都沒有,。
村民十分牽掛兄弟倆。前幾年,,村主任王長生和村支書王長命動員藏漢彝族群眾張羅著幫阿奴志興找媳婦,。好不容易談好一門親事,但娶媳婦要花錢,,村民你10元,、我20元,王長生和王長命各給了10000元,,終于把媳婦迎娶進門,可惜一周不到新媳婦暴病而亡,。
新村建設啟動以后,,鄉(xiāng)村干部商議絕不落下兄弟倆。組長沈小軍幫忙采購建材,,安排工期,,村民們無償投工投勞折資達20000多萬元。州政府副州長唐強是兄弟倆的結對親戚,,也伸出援手,。眾人拾柴火焰高,兩層近200平方米的新房落成,,兄弟倆高興得手舞足蹈,。
“現在還有廚房和院壩沒有修好,這個房子總投資達到了8萬元,,我們鄉(xiāng)村組干部正在想辦法加以解決,。”王長生告訴記者,房子修好了,,大伙兒又在幫阿奴志興找媳婦,。
親戚和村民籌錢幫助阿奴志興找媳婦,家族最高的給了2000元,,成親那天,,阿奴志興穿戴一新,,興高采烈。藏漢彝族群眾從四面八方趕來,,祝福的話兒說不完,,幸福的歌兒唱不盡……
村組干部熱心幫鄉(xiāng)親
“我們這個鄉(xiāng)的村民貧富懸殊很大,有的住房價值幾萬,,有的高達上百萬,。但無論貧富貴賤,三種民族和諧相處,,先富裕起來的不忘拉一把貧窮的村民,。”魁多鄉(xiāng)鄉(xiāng)長蘇華榮告訴記者。
藏族村民英布扎石說,,王長生辦法多,、點子多、門路廣,,先富裕起來,,新村建設開始后,村民需要大量砂石,,他辦了一個砂石廠,,但他從來不收我們的錢。一車沙27立方米,,原本要3000多元,,他卻分文不取,光他送給我們的砂石就價值數十萬元,。
“身為村干部,,我不能在貧窮村民的身上刮油,村民不富裕,,我于心不忍,。我希望村民都能夠掙到錢,早日擺脫貧窮,。”面對村民的贊譽,,王長生有些靦腆。
子耳鄉(xiāng)萬年村彝族村民沈大勇在新建房時,,還差3000塊磚,,主任朱長青辦有磚廠,他二話不說,,賒欠給沈大勇,。村民都在朱長青那里賒欠磚,一共賒欠30000多磚,,價值60000余元,。村民修建房屋差錢,,1000元、2000元,,朱長青只要能夠拿得出來,,他毫不吝嗇?! ∧壳?,他借給村民的錢也達20000余元。
“如果沒有朱長青的鼎力幫助,,我們村的風貌改造不可能這么快完成,。”村民牟永春說。
為全身心投入村組工作,,朱長青把一輛罐車賣了,,也不出去包工程掙錢。“我要讓藏漢彝族村民都住上漂漂亮亮的新房子,。”這就是朱長青的心愿,。
“在新村建設前,村上80%的村民住的是石板房,,70%的農戶不通路,。趕場都是依靠人背馬馱。群眾既然信任我,,我就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受窮,。”王長生說。
“在彝家新寨建設中,,還有許多像王長生、朱長青這樣默默奉獻的村干部,,他們筑牢了民族團結進步的基石,。”縣委農辦副主任朱成勇說。
“彝家新寨建設進一步提升了我們的農村風貌,,30戶率先富裕起來的村民修的是歐式建筑,,成為我們魁多鄉(xiāng)的一道靚麗風景。”蘇華榮告訴記者,。隨著彝家新寨建設的整體推進,,鄉(xiāng)村風貌大為改觀,但村民的陋習必須要改過來,,鄉(xiāng)上正在考慮由村民出資請清潔工打掃村道,,村民打掃聯(lián)戶路的方式,解決鄉(xiāng)村的臟亂差問題,。村民攀比鋪張浪費現象嚴重,,希望通過村規(guī)民約進行約束,。
“彝家新寨建設,基礎設施必須跟上,,我們在抓好風貌改造的同時,,同步跟進聯(lián)戶路硬化,讓村民的居住環(huán)境更加舒適,。”朱成勇說,。
沉寂千年的彝家藏寨漢村,藏漢彝族群眾心手相牽,、一脈相承,,他們傳承著文明,也傳遞著希望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