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含悲,美麗的丹巴縣沉浸在悲傷的淚水中,。
人們至今還記得那天的場景:2013年12月19日下午,,一行人匆匆趕往丹巴縣,沿途,,數百人的長隊靜默無聲,,人們舉起挽聯,手捧花圈,,送畢世祥“回家”,。
母親眼中:
他忙,我們要多理解多支持他
還是那座山,,還是那片水,,還在那條路上,一位老人翹首以盼她回家的孩子,。
隊伍漸近,,首先映入老人眼簾的是兒子的黑白照片,臉上剛毅的輪廓是那樣熟悉,,眼淚順著老人布滿皺紋的臉頰滴落,,她用手輕輕撫摸著照片上那張熟悉的臉龐,就如兒子牽著自己手外出散步時一樣,。
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心里的痛難以言表。老人卻說了三句話:“駕駛員是好人,,組織上要多關心他”,;“車是公家的,可惜了”,;“你們是他的朋友,,冬天出行冰大,要注意安全”……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畢世祥生前因為工作忙,,很難擠出時間回老家看望母親,但老人并不怪他,,還經常對畢世祥的妹妹畢玉說:“你哥哥工作忙,,我們要多理解他、多支持他的工作……”老人生病,,也從不讓家里人告訴畢世祥,。她總是說:“不要告訴他,,不要影響他的工作,不要給他添麻煩,。”
2012年7月,,甘孜州正在籌辦“藏語語音手機報”,畢世祥帶隊到鄰近的阿壩州學習經驗,,在返回途中,,路經家鄉(xiāng)丹巴縣。
當汽車路過畢世祥家門前時,,妹妹正攙扶著老母親在門口翹首期盼,,畢世祥下車和親人匆匆說了幾句話,就拉開車門,,上車對司機說:“走,,回康定。”
老母親蹣跚著腳步,,佝僂著,,一邊揮著手,一邊還在嘴里念叨著什么,,汽車駛離了她的視線,。汽車行駛出丹巴縣,畢世祥眼眶濕潤,,他搖上車窗說:“風怎么把沙子吹到眼睛里去了,。”
隨行的工作人員陳段戀勸他:“都好久沒有回家了,要不我們就在丹巴住一晚吧,。”畢世祥卻搖搖頭:“要回去,,明天上午還要研究‘送文藝下鄉(xiāng)’和‘愛國守法感恩’群眾宣傳教育工作。”
妻兒眼中:
鐵漢一樣有柔情
畢達是畢世祥夫妻的獨子,,由于父母家教很嚴,畢達從小就很懂事,。父親的意外去世,,對于他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父親不在了,,他就是家中的頂梁柱,,畢達似乎一夜之間變得成熟堅強了許多。
在畢達眼中,,“父親很摳”,。因為在他成長的20多個年頭中,父親只給他買過一次禮物,,那是一件價值520元的羽絨服,,這還是因為他以第一名的筆試成績進入四川省林業(yè)廳成為森林警察的獎勵,。
其實畢世祥對自己更“摳”。生活上要求簡單,,甚至一點也不講究,。
他經常下鄉(xiāng),總是穿一身洗得泛白的藍色牛仔服,。“那套泛白的藍色牛仔服跟了他10多年,。”曾與畢世祥共事的張建國回憶說,畢世祥夏天愛穿一件灰白色的薄夾克衫,。這件夾克衫是1991年他到北京出差時買的,,已經穿了整整20多年了。冬春季節(jié),,他最愛的就是羽絨服,,一件土灰色的,一件湖藍色的,,外搭一件黑色的呢子大衣,。就這幾身衣服伴隨著他走過了一個個忙碌的日子。
畢世祥喜歡的那雙黑色深筒皮靴,,則是畢達穿過的,。有一次到石渠縣出差,畢世祥蹬上兒子穿過的皮靴就出發(fā)了,。后來他對張建國說,,還是那雙靴子管用,墊上厚厚的鞋墊,,套上厚羊毛絨襪,,還真暖和。
從學校剛畢業(yè)時,,畢達本想讓父親幫忙,,沒想到卻換來父親嚴厲的批評:“自己的路自己走,靠自己才算是真本事,,我是有點權,,但我的權利姓公,不姓畢,,不是拿來謀私利的,。”
現在的畢達能體會,父親當時這樣做,,是想把他培養(yǎng)成一個獨立,、自信、有才能的人,。
在妻子許惠明眼中,,畢世祥并不呆板,,甚至還很浪漫。每次出差,,他都給她帶回一份小禮物,,雖然不貴,但以此表達自己的感情,。
2002年,,畢世祥從美國學習4個月歸來。當他走到機場出口時,,許惠明遞上玫瑰花,,沒想到,畢世祥也從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支玫瑰花,,他說這是從美國帶回來的,。夫妻倆如此默契,當時就讓許惠明紅了眼圈,。“他經常出差,,很難在家待上一段時間,我們都習慣了,。”許惠明說,,他出差時,擔心他在開會或在工作,,電話不敢多打,,聯系方法主要靠短信。每次出差畢世祥都會主動發(fā)短信,,每天互發(fā)20余條短信,。但每當他在家時,不管有多忙,,飯后他都會和許惠明手挽手去散步,,并給她講出差的見聞和趣事。
在許惠明心中,,丈夫一直都是一個有責任,、敢擔當的好人。“他一直對家庭非常愧疚,,但他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肩負責任。”說到這兒,,許惠明的眼里滿是淚水,。
同事眼中:
總在一線,干出樣子
在畢世祥任甘孜州副州長期間,,分管“三農”工作,,甘孜州農口工作的每個人都非常熟悉他,,因為他常年往返在工作一線,他常常對身邊的同事說:“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
甘孜州農業(yè)局局長楊志貴說:“在與他共事的4年里,他每件事情都要到一線調研,,始終堅持先行動再評價,,在這4年中,甘孜州實現農業(yè)生產‘四連增’,,他功不可沒,。”
“抓農業(yè)就是抓民生,做農業(yè)工作就是做群眾工作,。”這是畢世祥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得榮縣農牧科技局局長陳康權回憶,一次,,畢世祥到得榮調研,,這里地處偏遠,山高谷深,,傳統(tǒng)農業(yè)至今仍占主導地位,,農產品附加值不高、商品化程度低,,農業(yè)效益差,。“得榮縣地處獨特的干熱河谷地帶,大力發(fā)展釀酒葡萄產業(yè),,對轉變糧食經濟作物種植結構,,促進鄉(xiāng)村旅游,擴大農民增收渠道,,助推新村建設意義重大,。”
在畢世祥看來,“藏區(qū)要改變產業(yè)結構,,政府要舍得投入來為產業(yè)保駕護航,,讓事實幫助老百姓轉變觀念。”在他的大力推動下,,州上對得榮縣種植的釀酒葡萄每畝補助500元人民幣,,縣上也制定政策,前3年每畝每年補助現金300元,,第四年底經驗收合格后一次性以獎代補獎勵600元/畝,。
在政府補助資金的支持下,得榮農民種植釀酒葡萄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當地農民的收入顯著提高,。目前,,得榮發(fā)展釀酒葡萄基地6707畝,已初具規(guī)模,。
得榮縣葡萄種植戶格絨拉姆記得,,在以前種植玉米、小麥時,,全家人每年收入只有1萬元左右,,只能維持基本生活,要想發(fā)家致富,,還存在很大差距,。今年,她家的2.8畝葡萄收入超過33000元,,比原來種玉米,、小麥產值翻了一番還多。得知畢世祥去世的消息,,格絨拉姆悲傷不已:“畢部長是好人啊……”
在分管農業(yè)4年間,,畢世祥以民生為重,努力探索農業(yè)富民之路,,完成了青稞,、高原油菜、釀酒葡萄,、食用菌,、反季節(jié)蔬菜等農副產品市場的拓展,惠及眾多農牧民群眾,。
飛翔的雄鷹,,終于回到故鄉(xiāng);高原之子,,精神永存,。
他堅毅的身影,在高原站成一座碑?。?nbsp;耿冉 川報記者 陳建兵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