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2年04月22日
◎董祖信
沈村的過去現(xiàn)在
沈村從遠古至唐宋到明清,,東西有蜀西古道,,即后來人們所稱的茶馬古道,往東直通雅州和蜀郡成都,,往西可抵廣袤無垠的旄牛徼外,;南北有康寧古道,,當(dāng)?shù)厝朔Q“下河道”, 往南可到建昌(今西昌)和云南,,往北可達丹巴,、金川等地。明清兩代均為沈邊土司駐牧地,。聽前輩人講述:明清時期的沈村,,東有白馬祠(即今白馬廟),南有陽司廟和寧遠寺(后改為學(xué)校),,西有三官樓,,北有八角樓。一條正街分上堡子,、中堡子和下堡子,。上堡子有藥鋪、商店,、旅館,;中堡子有土司余老爺家的祠堂、楊副爺?shù)淖唏R轉(zhuǎn)角樓別墅和各類商鋪,;下堡子有余土司的上衙門,、下衙門、易頭人的豪宅和董館(相當(dāng)于今之學(xué)校)并雜有茶房,、酒店等,。四條巷中均有一些店面,中街巷子下邊鄰近上衙門處有官店,,專供達官貴人及“使命之往來,,郵傳之絡(luò)繹” 者住宿,。官店前面,八角樓西南側(cè)是寬闊的塔子壩,,這便是古代茶馬互市的交易處,,足以容納數(shù)百旄牛和筰馬。塔子壩南側(cè)有藏式白塔,,白塔南側(cè)便是恢弘千年的茶馬古道,。白塔西側(cè)是三官樓,據(jù)說三官樓高大寬敞,,是歷史上藏,、漢物資交流的場所,后被入侵者焚毀,。本人近年多次登上沈村南端寨子包頂?shù)墓耪z址,,晀望筰都沈村和宜牧古渡,撫今思昔,,曾留詩一首——《古寨懷古》:
寨子包望大渡頭,,只見河水不見流。
筰國平疇種黍稻,,宜牧筰馬與牦牛,。
茶馬互市塔子壩,物資交流三官樓,。
華羌自古一家親,,同舟共濟固金甌。
沿白塔南側(cè)的古道西下一里許,,便是“千古長河第一渡”——沈村宜牧古渡,,為舊時華羌共濟之處。而今是“古渡尚存無船泊,,天塹難越有橋通?!苯煌ǜ颖憬?。
“一條正街四條巷”的沈村古堡,位于大渡河?xùn)|岸距河100多米高的臺地上,,東倚海子山,,西臨大渡河,南靠寨子包,,北有慧蜂河,,寨子包的南側(cè)和西側(cè)為陡峭的絕壁,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秦以前為羌,、旄部落古筰國,秦為筰都縣,,漢設(shè)沈黎郡,,唐置大渡縣,廢縣后仍留兵戍守,,史稱大渡戍,。唐僖宗乾符二年,西川節(jié)度使高駢又于戍所筑大渡城,。宋代,,太祖玉斧劃界曰:“此外,吾不有也,?!鄙釛壛舜蠖珊游靼兜拇笃恋兀蠖珊?xùn)|岸的沈村,,仍為中原王朝的疆土,。明清兩代均為沈邊長官司駐牧地。
解放后,,沈村為興隆鎮(zhèn)一行政村,。公社化為興隆公社沈村大隊,轄五個生產(chǎn)隊,。建鎮(zhèn)后,,為興隆鎮(zhèn)沈村。前幾年,,行政村改自然村,,沈村被分作三個自然村。原沈村五組為烏支索村,,原大田壩一,、四組被定名為沈村,原沈村二,、三組,,即有千年悠久歷史的沈村,漢時沈黎郡,、唐時大渡縣治,,明清兩代沈邊長官司駐牧地,被莫明其妙地改名為“堡子村”,, 致使今天的一些文人雅士,,訪古探秘到了現(xiàn)在的“沈村”, 找不到當(dāng)年的土司衙署,、白馬古塚,、古寨遺址,、茶馬古道、宜牧古渡和古老民居,,……,,無功而返。有人還認為筆者吹牛撒謊,,其實這是“張冠李戴” 所造成的,。筆者就曾先后帶領(lǐng)中央電視臺“中華民族” 欄目組編導(dǎo)矯捷、重慶電視臺劉均,、《四川法制報》龔伯勛老師,、《甘孜日報》楊丹叔老師等前往千年古堡——沈村尋訪參觀。
著名藏學(xué)家任乃強先生在《民國川邊游蹤之瀘定考察記》第四十八節(jié)中寫道:“自龍巴鋪突興,,道改,,而后沈村集市移;土司廢,,而后沈村寂也,。……”但文中所提到的古跡遺址,,有的保存完好,,有的殘存,有的地址,、地名尚存,,建筑已不復(fù)存在。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