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10月07日
康定城。
作者在四姑娘山,。
◎程遠 文/圖
2018年6月14日至18日,走了一趟川西北?;揪€路:成都—雅安—瀘定—康定—丹巴—小金—映秀—都江堰—成都,。歷時4天,行程數(shù)百公里,。同行者貴哥,、劉安祥、劉歡,、張檣,、魏振強、余毛毛,。
2年后,,根據(jù)手機記錄憶寫。
從二郎山到跑馬山
雅康高速,,過天全縣城不久即二郎山,。此山為橫斷山脈之一,是青衣江與大渡河的分水嶺,,也是川藏線上從成都平原到青藏高原的第一座高山,,海拔3437米。著名的318公路盤旋而上,,遠遠望去,,如九曲回腸飄浮在云霧之中,。據(jù)說,上世紀50年代,,筑路部隊在修建這一路段時,,每公里有7位軍人獻出了生命。
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萬丈,,
古樹那荒草遍山野,巨石滿山崗,,
羊腸小道那難行走,,康藏交通被它擋。
……
這首《歌唱二郎山》的歌曲相信很多人都熟悉,。不過今天,,貴哥的車載音樂播放的并不是這首歌,而是時下火得不得了的降央卓瑪?shù)摹段骱G楦琛贰獰o言著蒼茫的高原,。想想,,倒也切合眼前的情景。
記得臨來的時候,,在成都和蔣藍老師喝酒,,他說過二郎山之前,建議我們在天全縣轉(zhuǎn)轉(zhuǎn),,那里史地資源極為豐富,,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比如城廂和始陽,,曾由高躋泰,、楊端兩位土司管轄,有著長達790多年的土司治理時期,。因其地緣特殊,,明末清初,黃虎張獻忠創(chuàng)立的大西軍橫掃四川時,,不少難民躲避于此,。不可一世的張獻忠派部下大將李定國、劉文秀領(lǐng)兵進駐邛州,,取遺民萬余家盡屠之,,又殺僧道千人。天全六番招討司副使楊之明在與大西軍對峙中,,帶領(lǐng)48人敢死隊出其不備,,使賊潰敗,后因寡不敵眾,,盡皆死之,。至今,,留有很多遺跡。
對于一貫被稱作農(nóng)民起義軍領(lǐng)袖,、甚至民族英雄,,自封為大西王的張獻忠,其狡黠驍勍,、嗜殺成性,、詭譎多變的人格,歷來多有爭議,。這次旅行因時間短暫,,我們未能在天全停留,跨進那段歷史半步,。
過二郎山除原有的318盤山公路外,,還有一條修建于上世紀末的隧道,全長4180米,。2018年雅康高速開通,,新隧道13459米。我們來時正趕上試運行,,不到20分鐘就過去了,,快是快矣,卻少了些驚心動魄的快意,。
作為川藏線的咽喉要地,,瀘定早在漢初即建笮都縣,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四川巡撫奏準在大渡河的安樂(藏語阿壟)修建鐵索橋,,以便入藏通途,。畢,,請康熙帝賜名,帝即取“瀘水”(大渡河舊稱“沫水”,,康熙錯以為“瀘水”),、“平定”(平定西藏準噶爾之亂)之意,書“瀘定橋”三字,,刻碑立于橋頭,。
這也是瀘定縣名的由來。
盡管我們對大渡河,、瀘定橋的名字早有耳聞,,比如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途經(jīng)此橋,,以22位勇士為先導(dǎo)的突擊隊,,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在鐵索橋上匍匐前進,,一舉消滅橋頭守衛(wèi)。比如更早一些的明末清初,,石達開率領(lǐng)殘部,,面對翻滾的河水和清軍炮火,數(shù)千男兒倒斃身亡,,一代梟雄也因此折戟沉沙,。
此次我們來時已是下午2點,天空正飄著小雨,。
盡管13根碗口粗的鐵鏈牢固地連接著兩岸,,數(shù)千塊云杉木板均衡地鋪在腳下,望著眼前洶涌澎湃的黃綠色波濤,,我的雙腿還是不爭氣地打起哆嗦來,。據(jù)說,鐵索橋也曾斷裂過,,分別在1970,、1974、1975年,,好在是部分連接處,,沒有人員傷亡。
仔細看,,鐵環(huán)上鑄有鐵匠鋪和工匠的名字,,為該橋維護的一種監(jiān)督機制。
橋頭依山建有觀音閣,,登閣可見洶涌的大渡河從遠方翻滾而來,。傍河而居的瀘橋鎮(zhèn)擠在窄窄的峽谷中,岸上囫圇的大山如同黑色的影子,,云霧繚繞,,形態(tài)萬端。
14點20分,,車進康定縣城,,當(dāng)?shù)嘏笥褞ヅ荞R山。
所謂跑馬山,,其實并非就能跑馬,。朋友說,跑馬山在藏語中讀“登妥啦”,,“登”是褥子,,“妥”是上面的意思。加在一起就是說這山上草叢豐厚,像鋪了綠色的褥子一樣,,內(nèi)地人顧名思義,,以為在這里可以信馬由韁了,于是趨之若鶩,。當(dāng)然,,那首歌兒也起了宣傳作用:
跑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喲,。
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喲。
大家不約而同地哼唱起來,。
上跑馬山需要乘坐空中索道,,我雖然不大贊成這個,但這次卻讓我暗自慶幸,。在索道徐徐上升的滑行中,,眼下的康定城時隱時現(xiàn),積木一般聚攏在悠長,、回環(huán)的高山深谷里,,折多河仿佛一條綠色的綢帶蜿蜒穿行,讓人不禁想起千百年來,,逐水而居的身影以及茶馬古道上的蹄聲,。
很多挺拔的大樹,云杉,,松樹(松果很大),。還有一種我不認識的樹,身上長滿綠茸茸的絨毛,。
現(xiàn)在跑馬山已經(jīng)辟為公園,,主要景觀有:五色海、詠雪樓,、吉祥禪院,、凌云白塔、浴佛池,、飛云廊,、東關(guān)亭,、觀音閣,、跑馬坪等。后者是一個如同足球場大的平地,,的確,,邊上的廊柱拴了兩匹馬,但卻沒有看到馬的主人。
天依然下著小雨,,除了我們幾個人外,,山上沒有其它游客。我們也沒有看完所有景點,,臨下山時,,繞白塔走了一圈,拍幾張照片,。
朋友說我們來的不是時候,,如果再早兩個月,趕上“四月八”轉(zhuǎn)山會,,這里就熱鬧了,。轉(zhuǎn)山會是康定傳統(tǒng)的民族節(jié)日。相傳佛祖在農(nóng)歷四月初八誕生,,浴于九龍池,,故又稱這一天為“浴佛節(jié)”。轉(zhuǎn)山會經(jīng)年演變,,如今更多地融匯了踏青游覽的內(nèi)容,,同時增添了物資交流、文藝演出等新的項目,。這一天跑馬山景區(qū)免費游覽,。
現(xiàn)在的門票是50元,索道往返50元,,有些貴,。
夜宿老城區(qū)。晚飯在央切爾鍋莊附近的一家藏餐館,。這是我第一次吃藏餐(也可以說是饕餮,,但我至今記不住都有哪些美食了,反正滿滿一桌子,,奶茶,、牛羊肉甚至牦牛肉肯定少不了,且有風(fēng)干,、手抓等諸多做法,、吃法。也不知道余毛毛他們記住沒有,,別像我似的白吃了),。朋友請來了4位藏族姑娘,不僅能歌善舞,,而且開朗大方,,勸酒更是花樣百出,。記得那晚,應(yīng)我們的要求,,她們唱了很多首地方民歌,,《康定情歌》更是唱了一遍又一遍。
席間我借故拍照,,幾次到外面躲酒,,都被姑娘們拉回。她們說,,康巴的美景你一輩子也拍不完,。
早上起來,天已放晴,,但還是有些陰沉,。
拎了相機,沿河岸上行,,遠山含雪,,近山白塔、經(jīng)幡,,以及很多彩色的佛像畫在裸露的巖壁上,,后者是我第一次見到。過郭達橋不遠,,工商大廈前的石橋,,有左右兩條河流交匯,左為雅拉河,,右為折多河,,共同形成康定河。
說來,,我也算是見過大江大河的了,,但這兩條河流的確讓我有些驚異。也許是河道狹窄的緣故,,她們從高山上一路狂奔而來,,脫韁野馬般地帶起白色的浪花和一層層煙霧,升騰,,彌漫,,最終將河谷鎖緊,如一條看不見的潛龍,,令人生畏,。
我想,這才是河流應(yīng)有的樣子,。
石橋兩邊是窄窄的人行道,,石磚鋪就,有上班,、上學(xué),、買菜者往來穿梭。據(jù)說,,郭達菜市場是康定最美的菜市場,。菜市場美?我還是第一次聽說,。估計是除了種類繁多外,,更是指環(huán)境衛(wèi)生吧!
吃過早飯,,驅(qū)車來到城區(qū),。
在一群藏族雕像廣場邊,貴哥把車停了下來,。
一個白色的大理石雕塑《背水姑娘》吸引著眾多游客圍觀,。說明牌上記載:
爐城圣泉水井子,源自后山五色海,,泉水冬暖夏涼,,入口清冽而甘甜,養(yǎng)當(dāng)?shù)厝f千生靈,,潤箭爐一方沃土,,蒼生捧為甘露,百姓都言神靈,。相傳除夕夜可見金鴨送喜,,據(jù)說新一年能夠萬事如意,于是乎驚動千家萬戶,,果不然喚起漢藏各族,。齊刷刷背桶提壺,興匆匆相約相呼,,眼瞪瞪盼見金鴨,,心誠誠驅(qū)災(zāi)祈福,搶一年之水頭,,換四季之康順,,從此為滿城規(guī)矩,延生成本地民俗,。雖代代未見金鴨,,然輩輩都搶水頭,不求飛黃騰達,,但求平安幸福,。
原來新年伊始,,康定城所有藏、漢群眾,,紛紛來此背水,,以示搶頭水,可獲得來年一年的諸事順利,。
在《背水姑娘》塑像旁有一座將軍橋,,長10米,寬6米,,處于東大街,、沿河?xùn)|路、沿河西路,、公主路交匯點,,是阿里布果轉(zhuǎn)山步游道的起點。舊橋已廢,,現(xiàn)在的將軍橋是1995年夏天洪災(zāi)后,,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橋東頭塑有岳鐘琪雕像,,高約兩米,,身穿盔甲,手握長劍,,目光如炬,,威風(fēng)凜凜地站在一匹高大的戰(zhàn)馬旁。
對于岳鐘琪的名字,,我們并不陌生,。
岳鐘琪,清大將,,字東美,,號容齋,四川成都人,。由捐納同知改武職,。康熙末率軍入西藏平亂,,師還,,累擢四川提督。雍正初隨年羹堯破羅卜藏丹津于青海,,后又率軍進攻準噶爾部,。官至川陜總督,任寧遠大將軍,。曾疏請以陜,、甘兩省丁銀攤?cè)氲啬刚魇?,后被清廷著為定例。又在?dāng)?shù)厣贁?shù)民族地區(qū)實行改土歸流,。他以漢人而握重兵,,為清代(太平天國以前)所僅見。雍正六年(1728)曾靜使學(xué)生張熙勸其反清,,被他告發(fā),。十年,,以“誤國負恩”罪免官,。乾隆時再起,參與大金川之戰(zhàn),,后病卒于四川資州,,時年六十八歲,乾隆帝賜謚襄勤,,并贊為“三朝武臣巨擘”,。史料稱,岳鐘琪是岳飛第21世嫡孫,、岳飛三子岳霖系后裔,,出生于武將世家,其父岳升龍為康熙時代的議政大臣,、四川提督,,當(dāng)年隨康熙皇帝西征噶爾丹,頗有建功,,康熙帝曾賜予匾聯(lián):太平時節(jié)本無戰(zhàn),,上將功勛在止戈。
岳鐘琪著有《姜園集》《蛩吟集》等存世,。
康定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除我們?nèi)ミ^的幾處外,還有木格措風(fēng)景區(qū),、新都橋,、雅哈景區(qū)、塔公景區(qū),、雅家埂景區(qū),、野牛溝、折多山,、蓮花湖,、南無寺、甘孜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博物館等,,而最著名的當(dāng)為貢嘎山,。
沿大渡河而上
汽車沿著折多河而行,,天終于完全晴朗了起來。路邊村頭,,有婦女賣剛摘下來的李子,、枇杷、櫻桃等水果,,便宜又新鮮,。
我們買了一些,繼續(xù)上路,。
約半小時后,,見路邊一高大鐵索橋,橫跨寬闊的大渡河,,連接兩岸,。右岸高山里有個寧靜的村莊。貴哥說,,那是時濟鄉(xiāng)若吉村,。此地距康定縣城只有32公里,海拔1400米,,所以被譽為康定乃至成都的后花園,。村莊以山為景,水為源,,形成“背枕高山,、前瞰大河,田村相融”的山水格局,,環(huán)境相對獨立,,是一個離塵不離城的世外桃源。重要的是,,若吉村跟我們以前看到的純粹景區(qū)景點不一樣,,處處呈現(xiàn)出一種原生態(tài)。
這樣的地方真想小住幾日,,但因時間關(guān)系只能錯過,。
有摩托車、汽車在鐵索橋上穿行,,晃晃悠悠,,橋下即是波光粼粼的大渡河。想來,,這也需要一定的膽量和技術(shù)吧,。
橋頭有高聳的鋼筋水泥架子,一簡陋的水泥黑板上的“紅榜”寫道,此橋于2007年5月18日動工,,竣工于2007年10月18日,,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贊助。
告別若吉村,,我們往丹巴縣而去,。一路穿行在谷底山間,大渡河忽左忽右,,不時有隧道和在建工程,、懸崖飛瀑映入眼簾。進入丹巴境內(nèi),,始見藏寨碉樓在群山之中高低錯落,,若隱若現(xiàn),據(jù)說這一帶是碉樓最為密集的地方,。但顛簸的路上,,相機總是端不穩(wěn),,難以拍到清晰照片,。
貴哥說,急個啥子嘛,,我們到莫洛村盡情拍,。
莫洛村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梭坡鄉(xiāng)境內(nèi),距縣城5公里,,海拔高度在1900—2000米之間,。村莊三面環(huán)山,西臨大渡河,,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系高山峽谷地貌。全村以藏族為主,,少量漢族雜居,,完好地保持著嘉絨藏族傳統(tǒng)的習(xí)俗和文化。
如今,,莫洛村已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藏文化研究者,、民俗學(xué)家然納尹正華老先生特意從丹巴縣城趕來,,在這里迎接我們。
吃過午飯,,尹老帶我們在村子里轉(zhuǎn)悠,,主要參觀了碉樓古屋和五角碉、八角碉,。聽尹老說:莫洛村,,古稱“博呷夷”,,意為藏族碉寨子,傳說古時候這里是由二十多座碉樓和數(shù)十座房樓組成的一個村子,。如今只剩下七座碉樓,,包括不足兩丈高的殘碉和我們面前的這兩座古樓,是可人居,、宜畜藏,、便設(shè)防的多功能古屋。據(jù)碳14測定其年代為80—1000年,。左手邊的樓房與眾不同,,另高二層,人們稱之為“呷孟四招”,,意為母碉四并,,又稱六樓。這類房樓在70年代有數(shù)十座,,尤其是東女的都城周圍,,茶房、招待房等都是這類建筑,,或許是東女的專門建筑,。如今只剩下此處古屋保存了下來。
五角碉,,一般認為是星狀五角形,,其實不然。其南,、西,、北為兩個直角構(gòu)成的三面,像普通四角碉形狀,,東邊一面卻是如梳齒狀的三角齊指東方,,當(dāng)?shù)厝朔Q作“貢依呷孟措考”,意為向往空行母的住地,,它的三個角指向的是東方——甲都女王古都城,。
八角碉的傳說很多,有說它是風(fēng)水碉,,四面八方的好氣息都集中在此地,,從而人丁興旺;有說它是權(quán)力和財富的象征,,代表著身份和地位,;還有的說它是智慧之碉,當(dāng)社會發(fā)展、文明提升,,唯權(quán)力和財富不能服眾,,就產(chǎn)生了智慧服眾的概念,隨之出現(xiàn)了多形態(tài)的建筑,,如五角,、八角、十三角碉,,都是智慧的結(jié)晶,。至于哪個可靠,就看心之所向了,。
村中很多古樹掛有說明牌,,有趣的是在旁邊還有這樣的介紹:百年古樹,猶如母親懷抱襁褓中的嬰兒,。不難理解,,這是用來形容這些古樹,為適應(yīng)自然環(huán)境所呈現(xiàn)出的屈曲盤旋之態(tài),,讓人想到歲月的滄桑,。
尹老陪我們在藏寨走了大半天,讓我們拍到很多好照片,。臨別,,這位八十高齡的老人還給我們跳了一個鍋莊舞,,讓我們心存感激,。
16日早,出丹巴縣城,,驅(qū)車向小金行駛,。我們的目的地是四姑娘山。這一路是我們所見到的大渡河最為瘋狂的河段,。
對,,是瘋狂!
沒有更為準確的詞匯來描述它了,。
貴哥說,,這與幾天來的下雨有關(guān),不然河水也不是這樣大,,這樣渾,。
我們的車輪下雖是一條省級公路(303),但由于幾天來的雨水,,使得路面變得泥濘不堪,,灰黑色的泥土粘連著車輪,由于部分路段施工,也使得路面時寬時窄,。行進間,,我們的耳膜總是伴著滔滔的水聲,且愈來愈大,。待轉(zhuǎn)過山腳,,立即被眼前的景象所震驚。路的左側(cè),,即是低垂的沃日河谷——這一段的河流就是著名的小金川了,,此時,它正以渾身之力撕扯著右岸山崖,。有施工隊的人員在河邊筑堤,,心想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不小心,,就會卷入湍急的水流,,沖到十里八里也說不定。而水深多少,,更是無從估算,。
路窄,我們不敢多停留,,匆匆拍了幾張照片繼續(xù)趕路,。
也許是老天的眷顧,車行不久,,天氣晴朗了起來,,高原明媚的陽光照在郁郁蔥蔥的山谷,格外白亮耀眼,。這時的河谷,,仿佛江南水鄉(xiāng)一般。村莊,,木船,,石橋,依稀可見,,更有白塔,、藏族民居隱現(xiàn)在云霧繚繞之中。而大山,,則如一面或幾面倒懸的巨扇在平闊的水中投下青色的影子,,讓人睜大眼睛,不忍錯過,。
距小金縣城7公里處,,是一座集紅色文化,、藏文化及宗教文化于一體的標志性景點:猛固橋。這也是去四姑娘山的必經(jīng)之地,。
1935年,,中國工農(nóng)紅軍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與守備在這里的國民黨軍展開了激烈的戰(zhàn)斗,粉碎了敵軍的嚴密封鎖,,搶占了這一戰(zhàn)略要地,,為迎接中央紅軍順利進駐小金縣城徹底掃清了障礙。現(xiàn)在,,猛固橋橋頭堡的殘垣斷壁上,,還依稀可見當(dāng)年的彈孔和炮痕。
橋頭有石碑刻字:李先念率部迎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領(lǐng)袖及紅一,、四方面軍進城遺址。
手機查閱了有關(guān)猛固橋的資料:
猛固橋(包含猛固和馬鞍兩座橋所在地)有兩座鐵索橋梁,,即猛固橋和馬鞍橋,。猛固橋跨越沃日河,清代為木橋,,民國21年(1932)民眾募捐集資建成鐵索橋,。橋長25.5米,高8.5米,,寬1.68米,,由6根鐵鏈并排以承載橋面木板,兩邊各拉兩根為護欄,,兩岸均建有橋頭堡,。南岸橋頭堡通高3.7米,拱形橋門洞高2.45米,,上嵌一石匾,,匾中正楷陰刻“長平”二字,還有題記“署理懋功縣長兼綏崇保安司令會周鴻錫題”,,亦為正楷書法。北岸橋頭堡通高6.7米,,拱形橋門洞高2.3米,,上嵌一石匾,匾中楷書陰刻“猛固”二字,;馬鞍橋橫跨撫邊河,,清代為木橋,民國21年(1932)民眾募捐集資建成鐵索橋,。橋長30米,,寬1.65米,,由6根鐵鏈并排以承載橋面木板,兩邊各拉兩根為護欄,,兩岸均建有橋頭堡,。西北岸橋頭堡通高8米,拱形橋門洞高3.30米,,寬1.95米,,門額上嵌有一石匾,匾中正楷陰刻“伏龍”二字,,還有題記“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十一月吉旦,,現(xiàn)任懋功縣長何家漠督修告竣,前任懋功縣長周鴻錫經(jīng)營建,,前任懋功縣長劉繼剛提倡建修”,,亦為正楷書法。東南岸橋頭堡通高7.8米,,拱形橋門洞高3.30米,,寬1.95米,門額上亦嵌有一石匾,,匾中照舊楷書陰刻“馬鞍”二字,,題記內(nèi)容與對岸一致。
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復(fù)述這些,,無疑是想更真切地展現(xiàn)歷史原貌,。作為遺跡,今天的橋頭堡已因風(fēng)化嚴重,,殘破不堪,,鐵索橋也已不再使用。
猛固橋?qū)γ娴纳狡律嫌幸话姿?,佇立塔下,,可俯瞰從西北往東南流淌的撫邊河與從東向西奔騰的沃日河在此交會,融入小金川奔騰而去,,讓人徒生逝者如斯的感嘆,。
我們的車繼續(xù)向小金縣東部進發(fā),不久即到沃日鎮(zhèn)官寨村,。貴哥的朋友,,小金縣黨史與地方志辦公室主任王學(xué)貴老師熱情地接待了我們。王是攝影家,,也是作家,。我們接下來的旅程將由他帶領(lǐng)。
穿著多兜馬甲的王學(xué)貴向我們介紹說,,早先,,大小金川及丹巴一帶是千碉之地,,碉高者四十丈,矮者十余丈,,有四角,、六角、八角的普通民碉,,也有十三角的戰(zhàn)碉,,盡皆下粗巔細。叢立者有經(jīng)樓,,架木為層,,有五層七層之多,每層留有窗洞,,以通風(fēng)透光,。通常下層設(shè)牢獄,二層做牛羊圈,,三層是灶,,四層為倉,五層居人(與莫洛村碉樓格局基本一樣),。碉雖高,,造碉不過數(shù)日而就,凡高山河谷險要處必有堅碉,,作為要沖,。烽火碉建在高處以傳遞信號,風(fēng)水碉建在村寨神山之中以保平安,,伏魔碉用來辟邪祛祟,,主碉背靠懸崖,面向河谷,,由群碉眾星捧月,,清人袁枚曾感嘆道:
金川碉樓與天接,
鳥飛不上猿猴絕,。
這里河谷兩岸跬步皆山,,無尺寸平地。北部是夢筆山,,系懋功往返馬爾康的界山,,由東向西蜿蜒伸展。西部是空卡梁子,,由此可通金川。西南部的蛇皮梁子橫插懋功縣城中央,,隔斷了與南部汗牛地界的連接,,與大哇梁子,、木殼殼梁子相接。南部的夾金山道路彎曲,,橫亙在小金縣城與雅安寶興之間,。歷史上著名的金川之戰(zhàn),就發(fā)生在這里?,F(xiàn)在,,村西頭龍燈碉的殘垣斷壁,就是乾隆皇帝征戰(zhàn)大小金川時的古戰(zhàn)場遺址,。
王學(xué)貴說,,“沃日”是藏語,意為“領(lǐng)地”,,即小金川支流沃日河流域是其世居之地,。乾隆年間因協(xié)助征剿金川有功受封“安撫司”,至末代土司楊春普共歷23代土司,。我們今天看的沃日土司碉樓,,始建于清代早期,民國初年,,沃日(鄂克什)土司又建了家居經(jīng)樓,,全稱寶塔式經(jīng)樓及四棱碉。棱碉緊挨經(jīng)樓,,為片石結(jié)構(gòu),,通高36.3米,底邊長5.7米,,下大上小,,層層上收,加頂層為14層,,因碉樓年久失修現(xiàn)已關(guān)閉,。
我們只能上經(jīng)樓參觀。
與莫洛村碉樓一樣,,都是原木刻成的梯子斜立墻邊,,我們顫巍巍地登了上去。
經(jīng)樓為穿斗式石木混合結(jié)構(gòu),,通高22.5米,。面闊9.7米,進深5.9米,,共三層,,每層施方形小斗和圓雕龍斗。屋頂是三重檐漢式斗結(jié)構(gòu),,尖式屋頂,,頂上寶尖已毀,。第三層為經(jīng)堂,堂內(nèi)是典型的藏式木地板,,望板為井字形骨架,,四壁正中各有一個藏式通風(fēng)小窗,正面墻壁上彩繪三世佛及十八羅漢,、四大金剛像,,背面繪有歡喜佛及金剛力士像,東面墻壁內(nèi),,即正門北側(cè)繪有千手觀音像,,門頭上方繪有三尊金剛力士像。四壁畫像雖已陳舊,,但仔細辨識,,仍可一窺或怒、或笑,、或媚,、或剛之神態(tài),畫法嫻熟,,非一般匠人所為,。
透過木格窗子,俯瞰下面的小廣場上聊天曬太陽的老人,,四處追逐的孩子,,以及賣雪糕飲料的支著陽傘的婦女,一派祥和景象,。
王學(xué)貴告訴我們,,此座寶塔式經(jīng)樓及四棱碉,為全國第七批重點保護單位,,也是目前該地區(qū)保存最為完好的碉樓了,。近年來,當(dāng)?shù)卣⒆銉?yōu)勢資源,,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厚重的歷史文化,、土司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元素,完善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合理調(diào)整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發(fā)展庭院經(jīng)濟,培育民居旅游,、休閑娛樂與體驗旅游項目,,招商引資,建設(shè)小金全域旅游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線。
我們十分敬佩王學(xué)貴老師的地方史志研學(xué),,及其推介家鄉(xiāng)的赤子之心,。
貴哥說,,王老師正在著手寫一部有關(guān)這片土地的歷史小說呢,!
我們祝愿他的書早日面世。
村頭不遠處,,有小金縣玫瑰種植園,,是阿壩州婦女居家靈活就業(yè)示范基地,這該是我見過的最多的玫瑰啦,!據(jù)說這里生產(chǎn)的玫瑰精油出口海外,,1萬斤玫瑰才出0.3公斤精油,金貴得很,。
在四姑娘山的別樣體驗
中午12點半,,我們在鎮(zhèn)上吃了便飯,即趕往四姑娘山鎮(zhèn),。路上經(jīng)過達維會師橋及紅軍長征時期中共中央,、中革軍委領(lǐng)導(dǎo)人住址,前者是一座片石圓木結(jié)構(gòu)的木橋,,橋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全長13.6米,寬2.8米,。橋面有木制橋欄,。會師橋始建于民國初年,解放初和1978年,,曾做過維修,。這里是著名的革命紀念地,1935年6月12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紅一軍團二師四團翻越夾金山,,在達維鎮(zhèn)附近與紅四方面軍西進策應(yīng)的先頭部隊勝利會師。6月18日,,中央紅軍主力全部抵達懋功(今小金),。由于時間關(guān)系,我們沒有前去兩河口參觀懋功會議會址,,只在路邊的達維會師紀念碑看了看,,并拍照留念。
到四姑娘山鎮(zhèn)已是午后了,,王學(xué)貴老師說,,選擇一個景點游覽,來得及。高原天黑得晚,。
四姑娘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核心景點為雙橋溝,、長坪溝、海子溝和四姑娘山,。但對一般的游人來說,,首推三溝,“四姑娘”只能遠而觀之,,不能近玩焉,。
我們選擇了雙橋溝。
雙橋溝全長34.8公里,,面積216.6平方公里,。溝內(nèi)兩面皆山,海拔400米,,既有低山帶常見的成片樺木林,、耗楊林、青楓林,,也有高山帶的云杉,、冷杉、紅杉,,還有成片的沙棘,、灌木、落葉松,。景區(qū)內(nèi)分前中后三段游覽,,風(fēng)光各有不同。進景區(qū)即可乘坐觀光車,,車上有液晶顯示屏播放景點介紹,,車子會在多個固定的景點停靠,,可以有選擇性的下車游覽,。為了節(jié)省時間,我們直接到達終點,,然后再沿路徒步下行,。用張檣的話說:我們玩的是倒敘。
如你所知,,近年來人們在形容某一景色時最常用的兩個字(你一定猜到了):大美,!雖有些爛俗,但用在四姑娘山上的確并非過譽,。
當(dāng)我們剛進入景區(qū)時,,就見兩岸絕壁對峙,,山林聳翠,風(fēng)光獨特,。這段峽谷稱為陰陽谷,,阿妣河從中流過,河寬10米左右,,水流湍急,。當(dāng)太陽出來時,一邊明亮耀眼,,一邊灰暗低調(diào),,正可謂一陰一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車到終點,,很多人一下車便直奔那個圍有土墻的藏房——牧人之家,。那里是游客休息和午餐的一個接待點,酸奶子,、酥油茶,、牦牛肉和藏民自制的燒饃饃,一應(yīng)俱全,。據(jù)說都是雙橋溝特有的風(fēng)味,。因為不太餓,也趕時間,,我們幾個沒有去品嘗,,而是直奔山坡上的那片紅杉林而去。這里三面環(huán)峰,,當(dāng)你仰望那一棵棵杉樹時,,正可窺視作為背景的皚皚雪山和籠罩在雪山上的重重云霧。人們激動著,,歡呼著,,跳躍著,全然不見高原反應(yīng),,想是空氣清新,、心情愉悅的緣故吧。據(jù)說,,此地是四川紅杉最為集中的地方,。
沿著棧道步行至中段,也就是那個叫作攆魚壩的地方,,有人參果坪,、沙棘林、尖山子、九架海等景點,。所謂攆魚壩,,就是上百畝的草甸伸向山溝,壩上一條曲折迂迥的藏式木棧橋供游人步行,,置身其間,,五步一小景,十步一洞天,,綠草如茵,,鮮花遍地,山水相融,,周遭一片安寧,。人們總愿意問什么是世外桃源?這就是,。當(dāng)然,,你也可以說是仙境。
此處仰觀不遠處的雪山如在眼前,,是拍照取景絕佳之地,。可惜我的相機出現(xiàn)了故障,,快門按不下去,,只能用手機拍拍身邊的景致,尤其是那些漂浮在水面上的枯枝敗葉,,那些天光云影,,要多好看有多好看。
后來,,在沙棘林趕上了王學(xué)貴老師,,請他幫我修好了相機。
余毛毛揶揄我:你又可以使得渾身解數(shù)得瑟了,!
哈哈,。
沿著棧道繼續(xù)下行,依次是五色山,、日月寶鏡山,、白楊林帶、陰陽谷,、楊柳橋等奇特景觀,,如果非要形容的話,那就是如中國水墨畫一般讓人如癡如醉,,流連忘返,。印象最深的是盆景灘,,長約三里,寬約數(shù)十米,,由兩條溪水組成,,中間夾著一個珍珠灘。盆景灘周邊長著數(shù)以千計的沙棘古樹,,又高又大的沙棘樹枝頭,,或盤曲,或異伸,,既各具情態(tài),,又相互襯托,想來盆景灘之名也是取的精妙,。據(jù)說,,盆景灘的形成是由于山洪沖積的泥沙淤積阻塞,導(dǎo)致河流改道,,淹死了原本在陸地生長的沙棘樹,。溪水中本含有豐富的鈣化物,沙棘樹在被淹死之前,,拼命吸收,使得根部愈加堅固牢靠,,像沙漠中的胡楊死而不倒,,佇立千年。
咔咔咔,,我的相機不停地響動著,。
傍晚,王學(xué)貴老師安排了豐盛的藏餐,。地方相關(guān)領(lǐng)導(dǎo)聽說有作家,、媒體朋友在此采風(fēng),特意過來敬酒,,表示歡迎宣傳美麗的四姑娘山云云,。我是喝不動了,好在有貴哥,、魏振強,、余毛毛三位酒仙,與其頻頻舉杯,,以示漢藏一家,,親如兄弟。
夜宿四姑娘山鎮(zhèn),。這個被稱為東方的阿爾卑斯的小鎮(zhèn),,夜晚非常美麗,。只是幾日奔波勞頓,再無精力上街游覽,,發(fā)了幾張朋友圈照片,,便昏昏睡去。
17日,,農(nóng)歷五月初四,。既是西方父親節(jié),也是四姑娘山一年一度的傳統(tǒng)朝山會,。
我們此行,,正應(yīng)了那句俗話:來的早不如來得巧。
據(jù)朝山會宣傳資料介紹:相傳古時候,,四位姑娘是在這一天化作山峰的,,因此每年的五月初四,當(dāng)?shù)夭孛穸家碇?jié)日盛裝,,帶著酥油,、粘粑、青稞酒等食物,,來到四姑娘山的天然祭壇——朝山坪,,祭祀山神,祈求山神保佑一方平安,,保佑山寨五谷豐登,、六蓄興旺,保佑人們年年收獲,、歲歲富足,。與以往不同,今年朝山會,,小金重磅推出了四姑娘山“音樂會”和“轉(zhuǎn)山”活動,,其中轉(zhuǎn)山系列包括高原定向徒步賽和千人露營大會。旨在豐富和拓展四姑娘山傳統(tǒng)朝山會內(nèi)涵,,展示小金嘉絨藏族古老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引領(lǐng)健康運動生活方式,助推小金文體旅游融合發(fā)展,,彰顯小金縣在精神文明建設(shè)中感恩奮進的民族精神,。
王學(xué)貴對我們說,露營和音樂會我們沒有時間參加和觀賞了,,但轉(zhuǎn)山一定要跟著感受一番,。
早上7點多鐘,我們出賓館,,隨著三三兩兩的人群向四姑娘山而去,,過游客中心,,即是上山的棧道。其中下拜姑腳到上拜姑腳,,是一條回形路,,之后再折行,就是齋戒坪了,,此地海拔3400米,。人們或步行或騎馬走上漫長的山路,在海拔3554米的鍋莊坪稍事休息(站在這里,,可望見山崗上那座聳立的白塔),,再至3633米處,就是傳統(tǒng)朝山會會場,。據(jù)說,,繼續(xù)上行,可達海子溝6250米的幺妹峰,。當(dāng)然,,我們的時間和體力都不允許,只能站在這里,,遙望那美麗的倩影了,。
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看到如此盛大的朝山會——
人們聚集在高山的草坪上,有的席地而坐,,有的駐足眺望,,在漫天的銅欽樂中,只見數(shù)十位身著袈裟,、頭戴班智達帽的喇嘛,排著隊伍,,肩扛一卷長長的畫布從山崗上慢慢走來,。站定,將畫布輕輕地放在草地上,,順著山坡徐徐展開:一幅巨大的,、光彩奪目的藏傳佛像在陽光的照耀下,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這時,,圍觀的人們,尤其是藏民,,自是屏住呼吸,,雙手合十,伏地叩拜,。少頃,,跟隨那些紅衣喇嘛圍著大佛轉(zhuǎn)起圈來,。
我知道,我是有福了,。
拜佛結(jié)束,,人們上到山崗,在白塔前焚香燒紙,,祈福納祥,,然后來到鍋莊坪上跳起了歡快的舞蹈。因為趕路,,我們不能久留,,便急急地下山。
……
回到鎮(zhèn)上,,吃過午飯已是下午2點鐘了,。貴哥說,我們回去的路線與來時不同,,過巴郎山,、臥龍自然保護區(qū)和映秀。這讓我想起08年汶川大地震,,我與幾位朋友深入災(zāi)區(qū)采訪的那段經(jīng)歷,。
嗚呼,已經(jīng)過去13年了,。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