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祖信 文/圖
幾年前,,筆者和鄧明前、王永模二位先生一起,考查川藏茶馬古道——下田壩進溝翻哪吒頂至海船石合雅加埂路段時,,就到過杵壩的“茶園子”——明、清時期儲存茶包的倉庫遺址,。由于當(dāng)時沒有準(zhǔn)備,,看了一下概況就走了。后來覺得這一茶倉遺址影響深遠(yuǎn),,而且證明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有再訪的必要,。2015年6月19日,孫光俊,、鄧明前,、董祖信及縣文物局郭成燕、劉勇五人帶了相機,、皮尺等驅(qū)車前往考查,。
茶倉遺址位于瀘定縣田壩鄉(xiāng)上、下河之間的杵壩村龍王廟南側(cè),。距縣城約3公里,,當(dāng)?shù)厝朔Q“茶園子”。“茶園子”坐西向東,,呈梯形,。東為門面,寬28米,;西寬17米,;南、北長各36米,。分三臺,,臺高0.5米,總面積823.5平方米?,F(xiàn)為幾戶村民的蔬菜地,。西、南,、北三方系圍墻,,總長度89米。外墻高3.05米,,內(nèi)墻高4.13米,;墻厚0.5米,部分已垮塌,。據(jù)90多歲的鮮水珍講,,自她記事以來“茶園子”就是這樣子。說明其歷史悠久,。
一,、 杵壩茶倉選址的考究
杵壩儲茶倉庫的建造者對選址、建倉,,經(jīng)過認(rèn)真地實地考查和精心周密地設(shè)計,。在古代,大渡河兩岸森林茂密,雨量豐富,。每到雨季,,河水猛漲,雅加埂古道海船石以下因山崩水打(沖),,道路中斷,,打箭爐的茶葉供應(yīng)就成了問題。這時的杵壩茶倉,,即使上,、下河漲大水沖走了橋梁,依然可組織背夫?qū)}庫中所儲之茶包,,源源不斷地由杵壩后山進溝,,經(jīng)磨河溝、上松林,,翻哪吒頂,、大鹽井到海船石,合雅加埂古道,,再運往打箭爐,,以保障對藏胞的茶葉供給。這只是一條捷徑,,較沈村渡口過河往南,,經(jīng)磨崗嶺轉(zhuǎn)北,翻雅加埂到打箭爐要近約一天路程,。因山路窄陡,,全靠人力背運,故為應(yīng)急通道,,未經(jīng)加寬維修,。
在茶倉后面塔子包西北古道邊的一個石包上,從頂部到周邊遍布著大,、小各異的拐杵凹,,計61個。頂部幾個最大的深3厘米,,直徑3.5厘米,。說明這一古道,歷經(jīng)明,、清兩代,,約有二百來年歷史。在杵壩龍王廟南側(cè)(經(jīng)上田壩,、白日壩,、日地、柳楊到打箭爐)的古道邊,,一塊石頭上有十一個拐杵凹,。最大的兩個直徑10厘米,深12厘米多,。相比之下,,這條古道歷史就長得多。
杵壩儲茶倉庫,,后(西)倚塔子包,,前(東)臨大渡河,南,、北有上,、下河。三面環(huán)水,,一面靠山,,易守難攻,且有高墻圍護,,在這里建倉儲茶是相對安全的,。
二、杵壩茶倉建造原因和年代
杵壩既沒有街道,、市場,,周圍連住戶都很少,為什么要在這里建這樣大的儲茶倉庫,?這里距自漢,、唐以來的茶馬互市中心——沈村只有二十余華里,買茶葉也很方便,,是何人,?于什么年代?建如此規(guī)模的茶倉,,原因何在,?
近年發(fā)現(xiàn)于沈村的明代《萬歷合約》載:“……切緣西域易茶,始自唐時,,蠻客惟知冷,、沈投落買茶,歷年無異,。近遭大壩雍中達結(jié)結(jié)連董布,、篤腳篤作者納蠻八枝等,計將蠻家阻爐,,不容出買,,把持夷漢,壟斷鯨吞,以致茶商折本,,國課無余,。于四十二年十一月內(nèi)統(tǒng)通爐鐵甲數(shù)千生番,沿途劫搶,,沈堡頃刻成灰,,家財盡劫。致坑土民連年不得衣食,,人人且齒,,無不欲食其肉者。冷,、沈窮民,,背腳營生,于本年正月十三日,,背茶至烹壩,,仍遭布賊坐草,四圍沖殺,,中傷數(shù)十余人,,茶背盡行劫搶,絕我二堡生命,。……是以冷,、沈耆一十三枝等訴聞本官,大作計議,,共舉封河舊例,,禁止茶行。決要董布輸服,,仍放蠻客照舊冷,、沈投落買茶,方行開河,。
今三省諸商并把事再三苦勸:‘念客情分,,把事義重,暫且開河,,將殘茶放行,。其蠻客已憑三省并把事?lián)卸冀翊悍判U出冷、沈交易,,不許阻攔,。如有阻擋,或董布,,或蠻家冷,、沈捉抬銀背,,(沈村渡口)照舊封河。……’
違約者,,照前約例罰金五十兩,、米拾石、酒拾缸,、牛拾條冷、沈公用,。自賭咒之后,,務(wù)依約言,如反口者,,死于千刀萬箭之下,。立此約永為照用。
萬歷四十五年三月十一日立約新官余景冬交(章)
通壩喇嘛 三官
加日喇嘛 金冬叭
三省眾商 張洪徐 把事 ()()
明正官管家 余那
董布 革什 么哥 六友他(均簽字)
木撇 那期叭 三哈等十五家藏商具名”
細(xì)讀《萬歷合約》,,我們可看出:
一,、“西域易茶,始自唐時”與《明(太祖)實錄》,、《唐書》,、《資治通鑑》所載史實完全吻合。
二,、“蠻客惟知冷,、沈投落買茶,歷年無異,。”證實了任乃強教授:“沈村為漢,、唐以來,‘茶馬互市’中心”的論述是正確的,。
三,、打箭爐穿峽而出的道路,元代初通,,明末已經(jīng)暢通(“冷,、沈窮民,背腳營生……背茶至烹壩……,。”),。
四、“共舉封河舊例,,禁止茶行,,決要董布輸服”,說明“封河舊例”不止一次或由來已久,。
這次封河時間,,長達近兩月,。對“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的蕃人來說,,算是漫長而嚴(yán)厲的,,所以董布只好服輸,并照前約例受罰,,懇請三省諸商并把事替他向沈邊土司求情,,暫且開河,將殘茶放行,。并保證“今春放蠻出冷,、沈交易,不許阻攔,。如有阻擋,,或董布或蠻家冷、沈捉抬銀背,,照舊封河”(《萬歷合約》),。為了打箭爐及周邊藏族民眾,不再因沈邊土司封河而造成茶葉供應(yīng)的緊張和人心恐慌,,為了少受財,、物上的處罰,董布和打箭爐茶商在簽約(《萬歷合約》)的萬歷四十五年前,,修了杵壩的儲茶倉庫,。
倉庫竣工,可投入使用,。萬歷四十五年三月十一日,,董布、民鎮(zhèn)官管家余那,、三省眾商張洪徐及把事,、通壩喇嘛、加日喇嘛等二十余人帶了罰金五十兩,、米拾石,、酒拾缸,趕了牦牛拾頭來到沈村,,按前《約》例,,接受處罰并請求開河放茶。簽訂和解協(xié)議(即《萬歷合約》)后,,立《合約》新官余景冬及冷,、沈耆宿一十三枝等同意暫行開河,將殘茶放行,。三省眾商及把事等,,便組織冷,、沈窮民,趁清早渡口風(fēng)平浪靜,,乘船把茶包運過河,,背到杵壩儲茶倉庫交付,中午領(lǐng)了運費又可返回,。沈村的殘茶放完后,,輸邊雅茶運抵沈村,同樣于次日清晨渡河,,運交杵壩茶倉或直接背到打箭爐交付,。
杵壩茶倉成了中轉(zhuǎn)站。平時,,苦力們可從這里穿茶經(jīng)白日壩,、咱里,、烹壩,、冷竹關(guān)、黃草坪,、翻大崗,,再經(jīng)頭道水、日地,、柳楊等地運達打箭爐,;洪水季節(jié)就可走磨河溝、上松林翻哪吒頂,、大鹽井這條應(yīng)急通道,,到海船石合雅加埂古道運達打箭爐,以保證康巴藏區(qū)的茶葉供應(yīng),。
三,、杵壩茶倉對杵坭、田壩兩鄉(xiāng)的影響
《萬歷合約》末尾:“自賭咒之后,,務(wù)依《約》言,,如反口者,死于千刀萬箭之下”,。說明雙方簽訂《合約》后,,焚香禱告天地神靈,喝血酒,、發(fā)誓賭咒“務(wù)依《約》言”,。萬歷四十五年以后,雙方好像再沒發(fā)生過矛盾沖突和封河之事,。
沈村距杵壩約20余華里,,杵壩距白日壩10余華里,,而且道路較平坦。“背夫隊伍像條龍,,十個背夫九個窮”,。背夫們清晨吃了早飯背起茶包上路,中途餓了喝幾口涼水啃幾口饃,,稱為“歇氣,、打尖”。一直要到天黑住店才喝點酸湯或連渣菜,,吃熱饃饃,。清早從沈村出發(fā)的背夫,途經(jīng)杵坭,、田壩,,中途不進店吃飯,晚上一般都住白日壩或咱里,;從杵壩茶倉穿茶上路的背夫,,途經(jīng)上田壩、白日壩,、咱里,,大都住沙灣或烹壩,天長日久,,習(xí)以為常,。由于杵坭和田壩的地理位置不在背夫行旅的食、宿站點上,,沒有商機,。途經(jīng)杵坭和田壩兩鄉(xiāng)的茶馬古道,從元末明初到清代康熙四十五年四月初四日(1706年5月15日),,瀘定鐵索橋建成前,,整整330多年的悠久歷史。從扯索壩(杵坭鄉(xiāng)所轄)到上田壩(田壩鄉(xiāng)所轄)這一路段,,即杵坭和田壩兩鄉(xiāng)范圍內(nèi)的古道兩旁,,沒有形成一條短短的街道??滴跛氖迥?,瀘定橋建成。茶馬古道改由沈村田壩上蠻卡子,,過佛耳巖,,經(jīng)冷磧、挖角,、大壩,、皂角頂,、安樂壩過鐵索橋合原茶馬古道,至川藏公路建成通車(1951年),,僅240多年,。其間一些地方由于在背夫食宿站點上,像冷磧大橋,、挖角,、瓦窯崗、大壩等地,,都形成了長短不等的街道,。由于歷史和交通等各種原因,瀘定縣除上述兩鄉(xiāng)外的興隆,、加郡,、得妥、磨西,、新興,、德威、冷磧,、瀘橋,、烹壩,、嵐安十個鄉(xiāng),、鎮(zhèn)都有數(shù)量不等,長短不一的街道,,而且大都比較熱鬧,。
據(jù)有關(guān)專家考證和文物證實:“打箭爐穿峽而出的道路是元代初通,明代才暢通,。”從沈村渡河北上,,經(jīng)杵坭、田壩,、咱里,、烹壩、冷竹關(guān),、黃草坪翻達崗到打箭爐的茶馬古道,,因冷竹關(guān)到黃草坪段崖道危懸窄陡,運茶和其它物資的多為背夫,;沈村渡河南下經(jīng)磨西面,、喇嘛寺,翻雅加埂到打箭爐,,因道路斜緩,,多用牦牛和騾馬馱運,。兩條道路直達打箭爐,以??蛋筒貐^(qū)的茶葉供應(yīng)和物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