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4年10月24日
◎張春文
康巴藏族,,是一個狂悍,、豪爽而充滿激情的族群,他們自原始部落時起,,就養(yǎng)成了敢愛敢恨,、敢歌敢泣的秉性,,習慣于用肢體和聲音表達生命,喜好面對雪山草地宣泄自己的激情,。這種表達和宣泄,,就是歌與舞的起源。經過漫長歲月的演變,,原始的歌與舞就逐步有了相對固定的表現形式和規(guī)范,。由于康巴藏族棲居地域十分廣闊,且有江河的切割和大山的阻擋,,所以傳承至今的歌舞就呈現出種類繁多,、異彩紛呈的局面。在名目眾多的歌舞中,,流行最廣,、最普及的主要有三種:鍋莊、熱巴,、弦子,。
鍋莊這是一種無伴奏集體舞,藏語稱“擦拉”或“嘎卓”,,意為歡樂之舞,。這種舞蹈具有廣泛的群眾性,人人都會跳,,凡節(jié)日喜慶,、喬遷新居、娶妻結婚,,男女老少都可相聚一起通宵達旦地跳舞唱歌,。鍋莊舞跳法大體上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果卓”,,意為走步舞,從左起步走圓圈,,由慢而快,,舞姿明快簡潔,可吸納眾多男女參加,,其場面宏大壯闊,;另一種稱“枯卓”,是一種旋步舞,,舞姿多變,,可快可慢,多為青年人喜愛,。跳鍋莊舞時男女相向,,或成排或圍圈,長袖翻飛,,黑靴頓地,,彩錦馬甲扭動,白色長裙如波浪起伏,。時而舞成一團,,時而撒開旋轉,時而快步騰挪,,時而衣袖揮舞,,有雄鷹翱翔之瀟灑,有駿馬馳騁之奔放,。鍋莊舞唱時不舞,,舞時不唱,具有沉穩(wěn)剛勁的特點,,最能營造莊嚴的氣氛,。
各地鍋莊千姿百態(tài),跳法不一,,而最獨特的是香格里拉市奔子欄一帶的“大鍋莊”,,具有彎腰俯首、摟肩搭背的特點,,在整個涉藏地區(qū)再無二例,。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中《開國大典》一章的藏族鍋莊舞的語匯,就源自于奔子欄一帶的鍋莊舞,。
熱巴舞是舊時民間藝人以家庭為單位,,長年流浪演出的一種歌舞,演出時女演員頭戴蓮冠,身穿綢緞上衣和刺繡坎肩,,腰系白褶彩裙,,頭戴狐皮帽,足蹬長靴,,手持扁形手鼓邊舞邊擊,;男演員手持鈴鐺,隨音樂起舞,,時而繞圈走動,,時而旋轉、跨躍,。熱巴舞是融舞蹈,、歌唱、朗誦和音樂伴奏為一體的綜合藝術,,有舞有鼓,有鼓有唱,,有唱有誦,。擊鼓時鼓手高舉頭頂,手臂張開揮舞,,有大海撈月之勢,,有從天而降之態(tài),鼓點激越,、狂放,,充滿野性的興奮。男女舞者腰肢扭動,,騰躍旋轉,,動作復雜,舞姿夸張,。用熱巴藝人的話來說,,舞姿輕盈要像刀刃上賽馬、刀尖上旋轉,,膝蓋要像風輪的軸,,腳背要像風扇的片。舊時的熱巴藝術帶有宗教色彩,,以歌頌諸神為內容,,以求神保佑村寨平安、莊稼豐收,、畜禽興旺為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熱巴藝術經過推陳出新的改造,融進了反映現實生活的新內容,,但原有的程式沒有變,,從序歌到尾聲共有20多場,有時也可精簡,,但不能少于9場,。迪慶的熱巴藝術很出名,上世紀五十年代就曾到北京,、莫斯科進行過演出,。
弦子也是一種集歌、舞,、樂為一體的綜合藝術,,藏語稱“果諧”,其特點是:男子手持二胡(弦子)邊拉邊舞,,領頭歌唱,,女子隨聲應和,長袖舞動,。男女牽手搭肩踏歌而行,,且舞且歌,時而繞圈,,時而散開,,并加以左右旋轉的動作,由弱到強,,先輕歌曼舞,,繼而激烈昂揚,令舞者情緒亢奮,,令觀者心潮激蕩,。結束前必有一段高潮,音樂昂揚,,舞姿熱烈,。弦子舞沒有鍋莊舞那樣粗獷莊重,適合表現各種生活內容,。舞姿舒暢優(yōu)雅,,曲調歡快明麗,唱詞多為即興創(chuàng)作,,常以太陽,、月亮、鮮花,、草原等人們熟悉的美好形象來表意寄情,。弦子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勞動之余、時令佳節(jié),、婚喪嫁娶,、祝壽賀歲等都可隨時演唱,表演時不拘人數,,不拘場地,,院落、村頭,、草地,、廣場等隨處都可演出。若遇民族節(jié)日盛會,,成百上千人同舞共唱,,便呈現出與天地同樂的壯觀情景:舞動的身影如波濤一浪高過一浪,高亢的藏歌在天地間久久回蕩,??蛋透鞯氐南易语L格不一,獨有四川巴塘的弦子最為馳名,,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曾參加全國調演,,并到國外演出。根據巴塘弦子部分詞曲改編的歌曲曾在全國流行,,如電影《柯山紅日》、電視劇《格達活佛》,、歌曲《毛主席的光輝》《北京的金山上》的主題音樂,,都取材于巴塘弦子。
有舞就有歌,,這是藏族歌舞的特點,。歌的曲調是固定的,但詞的內容則相對在不斷變化,、不斷出新,、不斷豐富。詞的內容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內容古舊,、主題宏大的傳統唱詞,為前輩傳承下來的經典之作,,多為歌頌祖先神靈,、王侯將相、傳奇英雄,、寺廟佛法,、豐收年景等。如《福澤降臨》的詞就曾數百年不變:“福澤降臨的大地,猶如蓮花鋪就的地毯,;福澤降臨的村落,,猶如天宮般美麗幸福;福澤降靈的房舍,,猶如四面八角的神殿……”另一類為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自由靈活,內容新穎,,以歌頌勞動豐收,、自然美景、幸福生活,、男女之情為主,,明亮的月光、雄偉的雪山,、肥壯的牛羊,、碧綠的草原、美麗的姑娘,,都是歌詞創(chuàng)作的題材,。這類歌詞有的是繼承,有的是即興創(chuàng)作,,有形象生動,,明白易懂,言簡意賅的特點,,如:“漢族是茶葉,,藏族是酥油,茶葉酥油融在一起,,酥油茶美味可口,。漢藏團結在一起,血脈相通是甥舅,?!?/span>
康巴藏族的歌舞源遠流長,最早起源于先民的原始舞蹈。如鍋莊舞和弦子舞,就源于家庭,、家族或部落在慶典或祭祀時跳演的一種原始舞,。在古代,生活于橫斷山的各部族都有敬畏自然,、信仰祖先,、迷信鬼神、喜好祭祀的特點,。如戰(zhàn)國時期生活于金沙江峽谷和雅礱江流域的白狼部族,,他們集體祭祀時,,眾人分立兩排,相互牽手搭肩,、彎腰垂首,,邊唱歌邊圍火塘跳舞。這種祭祀舞無伴奏,,一唱一應,,唱完一段后回繞一圈再繼續(xù)唱。在今天的鍋莊和弦子里,,這種祭祀舞的影子顯而易見,,而熱巴舞也肯定是在原始舞蹈的基礎上演變發(fā)展而來的,但趨于定型并盛行,,則是在15世紀,。相傳10世紀時藏傳佛教噶舉派第二代祖師米拉日巴曾云游四方,以歌舞的形式廣布佛法,,教化民眾,,樹立了從人到神的典范。他的500多首道歌和舞蹈,,曾被15世紀的高僧桑結堅贊收集整理而得以傳至后世,。信徒們周游四方,以演唱米拉日巴的歌舞來宣傳佛教教義,,逐步形成了一種以家庭成員或親戚為演出班子成員,、以流浪演出為生計的藝人群體。這個群體就叫“熱巴”,,被稱為高原吉普賽人,。
康巴歌舞是一種廣場藝術,最適合在曠野里聚眾演出,。在云南迪慶,藏歷年,、春節(jié)和五月端陽,,都是藏族群眾歡聚草原高歌狂舞的時節(jié)。特別是五月端陽節(jié),,草長花開,,陽光明媚,數萬人聚集于五鳳山下的草原上舉行賽馬活動和歌舞盛會,,其情景動人心魄,。在四川甘孜州康定的“四月八轉山會”、九龍的“游海節(jié)”,、巴塘的“央勒節(jié)”,、理塘的“祝畢日戈節(jié)”,、甘孜的“迎秋節(jié)”、色達的“金馬節(jié)”等這些特定的節(jié)日,,都是藏族群眾歌舞狂歡的節(jié)日,。屆時,人們身著盛裝,,匯聚于草原或湖畔,,在舉行過特定的宗教儀式后,就會掀起歌舞的高潮,,人們會情不自禁地融入起舞的人群,,放聲高歌,節(jié)日盛會就變成了歌舞的海洋,。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