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4年09月20日
◎張春文
民族學知識告訴我們,,藏緬語族所包括的十七個民族的祖源,,都與古代北方“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有關,,如彝語支的彝族,、傈僳族,、哈尼族,、拉祜族,、阿昌族,羌語支的普米族,、白族,,景頗語支的景頗族,未定語支的獨龍族,、怒族等,,都是古代西北古羌部落各個支系向南遷徙后與當?shù)赝林巳诤隙傻拿褡濉?/span>
戰(zhàn)國時期古羌人生活在青海河湟地區(qū),后因秦獻公勢力擴張,,被迫向西遷移,。西漢時,一部分被驅往西北沙漠地區(qū),,稱為西羌,,一部分遷往外界,繼而又遷往甘肅,、寧夏,、內蒙,被稱為東羌,。其后,,羌人部落不斷分化瓦解,散居各地,,并陸續(xù)開始向南遷移,,進入了四川西部和云南西部。
古羌人為何向南遷徙,,沒有史料予以充分記載,,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們的遷徙不是主動放棄家園,而是出于某種迫不得已的原因,。比如說,,隨著人口的繁衍增長,自然資源匱乏的矛盾隨之出現(xiàn),,爭奪生存空間和牧場資源的斗爭日益激烈,,強大的民族或部落對弱小部落進行排擠,迫使其不得不放棄家園去開辟新的棲居地,。
古羌人的大規(guī)模遷徙是從兩千多年以前開始的,。這種遷徙是在漫長時間里的反復遷移,一次次變更聚居地,,歷經千年磨難才形成了后來的民族定居格局,。如生活在云南西南地區(qū)的拉祜族,古代生活于青海境內河湟地區(qū)的黃土高原,,當時屬母系氏族時期,,在女性首領帶領下曾遷移到青海湖畔,,之后又遷移到青海西部和南部,并建立過蘇毗國和多彌國,,但都被吐蕃所滅,,其眾只好告別故地,越過四川鹽邊,、鹽源和攀枝花一帶,,走走停停,歷經幾百年而到達今云南西南瀾滄江畔及臨滄,、思茅一帶,,之后又經過小規(guī)模遷徙、分化,、融合,,才形成今天的棲居格局。再如納西族,,祖先是公元前四世紀從青海南遷的古羌人,,他們的遷徙路線極為復雜,先到達甘肅武都,,再到達四川松潘,;公元前二世紀聚居于古羌地,公元前一世紀部分分支再向南遷移,,其中一支過雅礱江進入滇西北永寧,、保山、洱海等地,,經過分化,、融合,最后在麗江,、永寧兩地定居下來,,并與當?shù)啬ξ餍U、摩沙夷,、牦牛夷等多種土著融合而成為后來的納西族,。其他各民族,如哈尼族,、景頗族,、彝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等民族,,也都有同樣的遷徙,、融合的歷史,。
古羌人南遷是一個歷經千年的復雜而艱辛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放棄家園而又在不斷開拓家園的過程,。這個過程兇險迭出,,困難重重,不僅要經受各種自然災害,,要不斷適應新的生存環(huán)境,,更主要的是必須經受一次次血與火的洗禮。幾乎每個民族的祖先在遷徙途中都經受了無數(shù)次戰(zhàn)爭的考驗,。所以,,歷時千年的逃亡式的大遷徙,加深了他們對先祖家園的深切懷念,,失去家園的痛苦和開創(chuàng)家園的艱難,,使他們深切地感受到生存環(huán)境的重要性,以至于形成了強烈的自然崇拜意識和祖先崇拜意識,。他們深深懷念著先祖美好的家園,,總在幻想有朝一日重振旗鼓,返回祖先故地,,所以在遷徙途中就以樹枝在衣服上繪出了沿途的大山,、江河的形象,記下了沿途的地理特征,,目的是為后代提供返回祖地的線路圖,。至今,許多民族服飾上五彩繽紛的圖案,,就是古代記下的山河地理圖像的變異,。
隨著社會的演進和時間的推移,古羌人的后裔們知道返回祖地已不可能,,僅僅是一種幻想,,但對祖地的懷念卻是刻骨銘心的,祖地留給的記憶是永遠不能磨滅的,。所以,,他們在活著時不能返回祖地的情況下,就希望死后亡靈能沿著先祖遷徙的路線返回故地,,就像落葉應該歸根一樣,,于是,各民族就有了超度亡靈回歸的宗教習俗,。普米族超度亡靈儀式由汗歸(巫師)主持,,有一系列程序,但主要內容是為亡靈指出路線,、掃清道路,,使其在漫長的回歸途中能闖過道道難關,。在超度儀式上,神職人員要對亡靈唱這樣的歌:“前面那九座山埡你都莫要停留,,前面那五條大河你莫要猶豫,,翻過那座惡鬼遍布的高山,你就能看到先祖的那片仙境……”這些唱詞就是遷徙路線上地理特征的反映,,接著還要為亡靈描繪先祖棲居地的情景:“那里森林布滿山崗,,有白鶴在林邊小溪畔飛翔,那里芳草鋪滿大地,,有牛羊在草地上徜徉,;那里陽光分外燦爛,潔白的氈房在陽光下閃亮……”哈尼族超度亡靈時有專門的歌手給亡靈唱歌,,如:“那座黑色的高山布滿妖怪,,你莫停留;那條大江黑浪咆哮,,你要謹慎小心,;路邊有人叫你,你不要搭理,,遇到三岔路口,,你從中間行……”這也是遷徙途中的艱難險阻在祭歌中的反映。哈尼歌手為亡靈送行時還必須要給亡靈提供一個返回祖地的路線圖,,這圖就是戴頭上的一種叫“吳帕”的頭飾,。這種頭飾粗布織底、絲線繡邊,,上有各種圖案,,其中有鋸齒形的山峰造型,分別象征遷徙途中的幾個重要時代:民族大戰(zhàn)時代,、川西高原聚居時代,、哀牢山開辟棲居地時代等,并有許多圖案象征各個時代棲居地的地理特征,。
而最復雜的還數(shù)納西東巴教的超度儀式,。納西族認為人死后靈魂必須要回到先民棲居的地方,而歸途又是漫長而艱辛的,,必須要東巴祭師們?yōu)槠渥鰩滋斓某?。東巴教超度時要念一系列的經文,如《開喪經》《蓋棺釘塞經》《開喪人類遷徙傳略》《祈福經》《打攔路鬼經》《超薦祭祖經》,;等等,。還要展現(xiàn)一幅專門用于亡靈超度的長幅圖畫,上繪鬼神人物360多個,、動物70余種,,涉及鬼域,、人間,、天堂三界,,而在鬼域里有多種惡鬼守關攔路,亡靈回歸會遇到重重阻礙,,所以東巴要對亡靈吟誦這樣的經文:“給你穿上虎皮服,,猛虎的威風就閃耀在你的身上,途中即使有真的老虎來臨,,你也不會畏懼……給你戴上鷹翎帽,,雄鷹的威風就注入你的心靈,你不會畏懼歸途中的雷電,,你不會害怕靈魂路上的風雨,;來犯的仇敵,將匍匐在你的面前,。你帶上利劍,,穿上盔甲……駿馬面前沒有跨不過去的壕溝,利矛面前沒有穿不過的骨頭,,勇士面前沒有打不敗的敵人,。”亡靈回歸中為什么會有仇敵呢,?這還是因為先祖在遷徙途中曾發(fā)生戰(zhàn)爭打死過許多敵人,,亡靈穿越曾有過仇敵的地方,途中必定充滿險惡,。各地東巴祭師為亡靈虛擬的回歸路線是不完全相同的,,但都與先祖各個支系遷徙走過的路線吻合,目的地也都是傳說中先祖最早的棲居地,,即青海境內的河湟地區(qū),,對于那個地方,東巴經里是這樣給亡靈描繪的:“在梅氏族祖先所住的地方,,山崗布滿森林,,紅虎在山上跳躍;在束氏族祖先所住的地方,,大地芳草青青,,白鵝在那里下蛋;在尤氏族祖先的住地,,鮮花蓋滿了大地,,白鹿在山上游逛;在伙氏族祖先所住的地方,,人們住在白氈房里,,牦牛在山上嬉戲……”
古羌人的遷徙已成為藏緬語族等十多個民族不可磨滅的記憶,。這些詞深深地沉淀于他們的精神意識中,表現(xiàn)于他們的服飾,、民居,、宗教和文學藝術等各種文化現(xiàn)象中,也影響著他們有關生與死的哲學思考,。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