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3年02月07日
◎楚江舒
從上海出發(fā),,沿G318線行駛520多公里,,就抵達了安慶。在歷史上,安慶曾是安徽的省會,,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被譽為“安徽之源,,長江咽喉”,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的美稱,。
在安慶樅陽門外的長江邊上,,有巍峨的迎江寺和雄偉的振風塔。寺院殿堂巍峨,,十里開外就能睹其雄姿,。振風塔始建于宋,重建于明,,矗立寺中,,挺拔秀麗,氣勢雄偉,。
在安慶市潛山縣西部,,有與黃山、九華山齊名的天柱山,,其主峰——天柱峰,,海拔1488.5米,以獨特的自然景觀著稱,。區(qū)內(nèi)群峰聳立,、懸崖峭壁、石奇山險,、草木茂盛,,風景秀美。還有絕美的云海奇觀,,加上日出日落的襯托,,顯得格外美麗。除了自然之美,,因歷史上天柱山被道教、佛教視為寶地,,這里也遺留下很多宗教遺跡和摩崖石刻,。
在安慶市大觀區(qū),有以菱荷聞名的菱湖公園,,這里碧波蕩漾,,渠道縱橫;湖心小島,,亭竹相映,;夏秋時節(jié),菱荷茂盛,,蓮花斗艷,,四處飄散著醉人的清香。
在安慶市宜秀區(qū)羅嶺鎮(zhèn),,有一座神秘莫測的巨石山,。巨石山因地球億萬年前火山運動,,在地殼內(nèi)、外應力作用下形成特殊形態(tài)的巨石地質(zhì)景觀而得名,。巨石山中巨石千姿百態(tài),,道路曲徑通幽,常年云霧繚繞,,四季景色變幻多樣,,山中古跡遺址保存完好,更有文化遺產(chǎn)巨型摩崖石刻“??菔癄€”蒼古遒勁,。美奐絕倫的自然風光與深厚獨特的文化底蘊,賦予了巨石山特有的神秘氣質(zhì),。
在安慶市岳西縣河圖鎮(zhèn),,有一處避暑勝地——明堂山。這里古木參天,、佳景深藏,,純天然的原生態(tài),使其成為一個大氧吧,,也是避暑的好去處,。明堂山還修建了一段玻璃棧道,長130米,,玻璃屋長60米,,眺望臺為U型,位于神女峰,,值得一去體驗,。
安慶地名十分喜慶,讓人一見難忘,。安慶古名“盛唐”,,文獻記載最早為漢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樅陽之歌”,。今安慶城區(qū)登云坡即為盛唐山故址所在,,山下臨江為盛唐灣古渡口。相傳東晉詩人,,風水鼻祖郭璞登盛唐山有“此地宜城”語,,故安慶別名“宜城”。
安慶之名始于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改德慶軍為安慶軍”作軍號名稱出現(xiàn),,由“同安郡”(隋代大業(yè)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慶軍”(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懷寧,,今潛山古皖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慶”意。到慶元元年(1195)“升舒州為安慶府”(治所今潛山古皖城),,又作府名,。
十分喜歡美國人威廉·埃德加·蓋洛在其所著《中國十八省府》中對繁體“安慶”的解讀。當年,,這位來自美國的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學家,,曾四次到中國長途旅行,對中國的長江,、長城,、十八省府和五岳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考察。蓋洛敏銳地意識到20世紀初的中國處在社會大變局的前夜,,故而在1911年前對十八省府進行了廣泛而細致的考察,。在考察過程中,蓋洛注意考察和記錄中國社會各階層的新變化,。為我們展現(xiàn)了20世紀初清朝滅亡前夕真實的社會圖景,。蓋洛還大量收集中國的地方史志資料,對各省府的歷史掌故進行介紹,,并和西方城市發(fā)展作對比,。其中,他對于當時的“安慶”有個充滿詩意的翻譯:“上有房廬,,下有兒女,,和睦溫馨,謂之安寧,;外有榮裝,,中有愛心,內(nèi)有自由,,謂之喜慶,。入則恬淡而安,出則平和相慶,?!眱H此翻譯,,可見蓋洛對于安慶的研究和喜愛頗深,。
安慶境內(nèi)多美景,自然與人文薈萃,,值得一游,。安慶曾是皖國故地,簡稱“皖”,。公元1760年,,安徽定安慶為省會,,乾隆皇帝御批,把“皖”字拿過來,,就成了安徽省的簡稱,,并沿用至今。安慶的“安”,,徽州的“徽”,,各取一字,便是如今“安徽”省名的由來,。
“襟三省而達江海,,承東西而接南北”,位于長江下游地區(qū)的安慶早在皖伯時代就已農(nóng)桑發(fā)達,,之后憑借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和水路交通,,古皖國很快成為“翹楚之地”,在下游的蕪湖,、合肥發(fā)展起來之前,,就已獨領(lǐng)風騷幾千年。
居于武漢與南京之間,,作為長江航道重要港口的安慶戰(zhàn)略位置十分顯要,。安慶保衛(wèi)戰(zhàn)、安慶攻略站,、渡江戰(zhàn)役等皆彰顯了安慶長江咽喉的地位,。東晉時期“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便在安慶望江縣境內(nèi),。
這則典故講的是東晉時的故事,。東晉成帝時,庾亮任中書令,,執(zhí)朝政,。他為了防備西部邊境的敵人侵犯,推薦溫嶠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做官,,加強防務,。溫嶠上任不久,庾亮得到了歷陽太守蘇峻企圖謀反的報告,。原來蘇峻糾集亡命之徒,,早就蠢蠢欲動了。庾亮自作聰明,,想騙蘇峻離開歷陽,,到京都建康(今江蘇南京)來做大司農(nóng)。大臣們都以為這辦法不妥,,溫嶠也寫信給庾亮勸阻,,但庾亮不聽,。蘇峻果然非但不愿到京都去,反而由此看出朝廷對自己起了疑心,,于是造起反來,,發(fā)兵攻向京都。
溫嶠得知蘇峻反叛,,立即號召部下將士,,秣馬厲兵,打算從水路進入建康,,護衛(wèi)都城,。庾亮對于蘇峻叛兵估計不足,寫信給溫嶠說:“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意思是我擔心西鏡,,指坐鎮(zhèn)荊州的陶侃更甚于蘇峻叛兵,,你務必留在原地,不要越過雷池到京都來),。庾亮叫溫嶠“無過雷池一步”,,在戰(zhàn)略上是錯誤的。
蘇峻攻勢兇猛,,很快逼近建康,,庾亮指揮晉軍迎戰(zhàn),被殺得大敗,,京都失陷,。心懷內(nèi)疚的庾亮投奔溫嶠。溫嶠并不責怪,,請他守衛(wèi)白石的營壘,,自己則加緊操練水軍,準備與蘇峻叛軍決一死戰(zhàn),。蘇峻派了一萬步兵,,從四面包圍白石,拼命攻打,,庾亮手下只有兩千人,,漸漸支持不住。
庾亮身先士卒,,奮不顧身地揮刀猛沖,。晉軍受到激勵,,愈戰(zhàn)愈勇,,終于殺退了叛軍,。庾亮見叛軍敗退,大喝一聲,,率晉軍沖出營壘,,緊緊追擊,斬殺數(shù)百名敵人,,獲得大勝,。最后,庾亮,、溫嶠等人終于殺掉蘇峻,,平定叛亂,彌補了因“無過雷池一步”戰(zhàn)略錯誤而造成的損失,。
這則典故原意是“不要越過雷池”,,也有作“不得越雷池一步”。比喻不敢越過某一界限,。多指保守,、拘泥;或讓敵人膽寒,不敢進犯,。
在安慶,,不得不提及一對父子,那就是在清代同為宰輔的張英,、張廷玉父子,。中國歷朝官居宰相高位的不止一人,可清代桐城人張英,、張廷玉父子同為宰輔,,在中國實不多見。父子宰相歷經(jīng)康,、雍,、乾三代帝王。兩人的勤勉,、隱忍,、清廉和橫溢的才華,不但深得當時皇上的信任,,同時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朝廷的諸多政策中,,也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張英出策平“三藩”、收臺灣,,并先后任《大清一統(tǒng)志》《政治典訓》《平定朔漠方略》總纂,,對穩(wěn)定政局和國家一統(tǒng)大業(yè)所作的貢獻,為世人稱譽;張廷玉在雍正設軍機處時,,首任軍機大臣,,清朝當時的規(guī)制均出其手,《明史》也是他任總裁時編纂完成的,。張廷玉居官五十載,,政聲頗著。父子宰相為官清廉,,人品端方,,均官至一品大學士,抑奸揚忠,,心系百姓,,堪稱典范,是歷史上著名的賢臣良相,,還是史家公認的學者大儒,。
著名典故“六尺巷”的故事就與張英有關(guān)。據(jù)《桐城縣志》記載,,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縣發(fā)生了一件當朝宰相張英與吳家為了墻基爭地界打官司的奇聞。
“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边@首詩講的是安慶著名典故“六尺巷”的故事。張英在老家桐城的宅子與吳家為鄰,,吳家秀才出身,,兩家院落之間原本有一條巷子,供兩家及村民出入使用,。后來吳家翻建新房,,想占用這條小巷,張英老家的人不同意,。雙方爭執(zhí)不下,,把官司打到了當?shù)乜h衙??h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猶豫再三,不敢輕易了斷。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了封加急信,,送給了在朝庭做“大官”的張英,希望他來出面解決,。張英接到老家寄來的信后,二話不說,,當即就回了一封信,,回信中寫了之前詩中的那四句話。
張家人看了回信,,豁然開朗,,當下就來到吳家,說要主動讓出三尺空地,,讓吳家翻建新房占用,。吳家見狀,深受感動,,當即決定,,也讓出三尺房基地,不再占用,?!傲呦铩庇纱说妹?/span>
通過這首振聾發(fā)聵的詩句,,可見張英大度做人,、克己處事的風范。他借用秦始皇與長城的故事,,巧妙勸導家人讓出三尺之地,,換來了百世流芳。張英的謙遜禮讓,,不僅成為鄰里之間和睦相處的典范,,更為自己的家人和家族樹立起了包容博大、崇德重禮的表率,,其才學出眾,,清廉律己,治國輔政,,為世人稱譽,。
最新消息